(二)打技功用

打技是人与人进行搏打厮杀最便捷、灵活、机动的一种上肢远端打斗技术,在综合攻击中发挥着把持、封锁、捎带的功用,是其他所有攻击技术所无法替代的。在复杂多变的现实打斗中打技的功用可概括为主要功用和基本功用两个方面。

1.主要功用

在武技攻守运动中,打技的主要功用就是用上肢远端来攻击对手,这种攻击是极为复杂多变的。其中,有用拳法来攻击的,有用掌法来攻击的,有用勾法来攻击的,有用指法来攻击的,有用手法来攻击的,有用爪法来攻击的,真可谓是错综复杂、千奇百怪、无奇不有。

2.基本功用

打技是武术九技攻守进退的基本功用,就是其不可替代的门户作用、把持作用、操控作用,是组成武术攻守运化、构成武术进退降伏、合成武术动静拖推的主体,是武术运动更加得体、攻法更加得力、战法更加得劲的大前提。在现实攻守中人类常见的搏打厮杀大都是借助上肢功夫来得以实现的。

(三)打技的结构

通常在武术运动中所看到的打技均有手、拳、掌、勾、指、爪之分。其起于肩,撑于臂,动于肘,活于腕,发于上肢骨、关节、肌肉的精密配合,最终形成了灵活多变、机巧多能并具有一定攻击能力的上肢远端打斗技术,是动物世界最为神奇、最为精妙、最为灵便的创造。更令人叫绝的是人体的左右两臂神奇的相似,而且二者的相互协同配合相得益彰,是极具神奇色彩的。

人的手在武术攻守的抓握、把持、操控、支撑、攻守、出入、推拉、翻腾、运化中是至关重要的。手既是人体上肢远端的总称,也是人类劳动创造的手,还是武术攻守逮抓持握的手,更是武术打技刺击、冲击、抡击、点击、掌击、刮击的手,而且还是武术攻击性质分割的关键所在。因为,人类的攻击有教育性攻击、比赛性攻击、矛盾性攻击、认识性攻击、文弱性攻击、狂妄性攻击、陌生性攻击、抢掠性攻击、生死性攻击,其攻击形式的变化都在自己的手上。一般越是危险的攻击手法越空越虚、越毒越黑。

在中国武学的打技结构中,手的含义有两层,即生理意义上的手和动理意义上的手。生理上的手是指上肢远端天然且正常的两手,是与生俱来的,是天生就固有的。动理上的手是指武术运动中利用生理意义上的手开展抓握把持运化攻击的手,是武术攻守运动中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实施的手,是武家开展搏打厮杀、娱乐保健、延年益寿的手。

在中国武学的打技结构中,手的攻击是由上三关和上三节来支持完成的。上三关是指上肢的腕、肘、肩。其中腕即腕关节、肘即肘关节、肩即肩关节,在武术打技手法的搏打厮杀中起着连接、旋转、调节、屈伸、摆动的作用。上三节是指上肢的稍、胳、膊。其中稍即稍节(生理意义上的手)、胳即小臂节、膊即大臂节,在武术打技手法的搏打厮杀中起着连接、旋转、支撑、屈伸、摆动的作用。其中,动理上的节在生理上称之为环节是指能绕关节运动轴进行运动的人体某一部分,而动理上的节是指具有较强防卫功能的臂节即膊节、胳节、稍节的总称,是由肩膀所支配的运动环节,是武术攻守防卫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打技间运

打技间运是指武术运动中打法与打法之间的连接运化,是打法与打法衔接的关键,是打法与打法沟通的桥梁,是打法与打法顺利过渡的介石。其存在于打法与打法之间,独立于锻炼、学练、修炼之中,它们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相依为运,是打法前、中、后和招法前、中、后以及制法前、中、后的精血骨肉,是打法完成的外环境。

1.间运构成

中国武术的技术间运,在中国武学中被统称为武技运作,由筑、功、化、筹、接、出、行、藏、象等九大武技运作组成,大都以手法、步法、身法为主体。在打技运动中,其不同的打法组合、打法排列、打法招照均有着不同的间运,相同的打法组合、打法排列、打法招照亦有不同的间运。所以说,间运的运作是由打技运动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的。

2.间运功用

打技间运大部分是由手法、步法、身法来完成的,是打技运动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是打技运动连续、自然、便利的基本支撑,是打技运动扭转、回旋、变化的主体。在打技运动中没有打技间运就意味着没有与势、与时、与式俱进,就意味着不会随机应变、顺势力为、因势利导,就意味着对敌人没有足够的干扰、破坏、搅和。其基本功用有三,一即承前启后;二即安全保障;三即攻法、守法、防法的转化。

3.间运内容

一般的打技间运,由打法所生,是打前的先锋,是打中的保障,是打后的断后,是打前运化的基本要素,是打中变化的基本措施,是打后转化的基本素材。其由功 间运、技间运、演间运、格间运、套间运、路间运、峙间运、对间运、照间运、招间运、健间运、修间运等十二间运组成。

4.间运分类

一般的打技间运,可划分为五类,即承前启类、安全保障类、攻法转化类、守法转化类、防法转化类。共有间设、间配、间化、间法、间协、间合等六种运动形式。其中,间设由三直五设组成,即直间攻、直间守、直间等三直和间距、间躲、间避、间峙、间对等五设。

三、打架构筑

打架构筑即武术打技架式的基本构筑,是打技运动动作的脊梁,是打技运动动作完成的大前提,是由许多极为固定的手型和许多身型、体态、架势密切配合而形成的打技架式,是中国武术所特有的基本固定体态。

具体来讲,拳法与拳法相连接构成拳性打法,掌法与掌法相连接构成掌性打法,勾法与勾法相连接构成勾性打法,指法与指法相连接构成指性打法,爪法与爪法相连接构成爪性打法,自然手法与自然手法相连接构成自然手性打法。它们附着在打架上,并在攻守意识的支配下,在功夫技艺的支撑下,在攻守尺度的把持下,以战略为前提,以战术为平台,以战法为基础,以势法选择为对法,以峙法主持为局面,以化法主宰为局势,以照法探知对手,以入法打入敌阵,从而展开极为有效的攻击总的来讲,打技架式必须在搏打厮杀运化机制的支配下,才能伺机破门而入,并应用战前配伍好的相应招法进行有目的、有任务、有计划的打技攻击,以实现自己在人类斗争底线攻守中最基本的取胜目标。

四、打技系统

在武术运动中,由于打技的运动形式多样、循径复杂、路线百出和运动方向的不同、目的的差异、作用的驱使、利益的必须以及修炼者的功力所限、运动者的技艺匮乏、攻守者的招制生疏,使得打技系统在运动表现上体现出极为复杂的多样化的特征。同时,打技拥有大量的忽悠、摇摆、躲闪、晃荡、攻守、进退、把持、操握、对抗、作战等完善的打技运化。所以说,打技在中国武技的九大系统中是最为复杂多变一个系统。

打技系统由打架、打法、打间运等三方面构成。其中,打架是所有上肢远端攻击所特有的开打架式,属武术功夫的型法范畴,故型法与型法相连接构成打架,为打技运动动作的主体。打法是拳法、掌法、勾法、指法、爪法、手法等上肢远端攻击方法的总称,属武术功夫的手法范畴,故手法与手法相连接构成打法,是打技运动动作的主力军。打间即打技间运,是打法与打法之间相互连接、转化、支撑的基本运动动作,属武术功夫的化法范畴,故化法与化法相连接构成打间,是打技运动动作的微妙运化。

五、体力消耗

体力是武术运动动作所有的原动力总和,在人类生存、活动、攻守的单位时间内,体力本身是拥有一定限额的。中国武家认为“人之体力,来于先天之活动能力,源于后天人体之气化饮化食化,动于人体之意识念头胆识,起于人体之丹田,运于人体之躯干,发于人体之九卫,成于攻守之获得,故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并认为 “人之生,随体力代谢而生。人之活,随体力代谢而活。人之长,随体力代谢而长。人之老,随体力代谢而老。人之病,随体力代谢而病。人之死,随体力代谢而死。”

体力消耗则是人类乃至所有动物的天性,是生长发育、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必须过程,是人类乃至所有动物生命存活、新陈代谢、活动劳动运动的必然现象。中国武家认为“没有需求就没有活动,没有活动就没有超常消耗,没有超常消耗就没有身体建设,而需求乃动物之必须。”并认为:“体力耗尽则猛涨,久而生功。体力耗费则猛增,久而生力。体力平耗则保持,久而生律。体力少耗则藏多,久而生肥。体力不耗则堆砌,久而生胖。故不耗者亡,常耗者生,懒惰者短命,勤劳者长寿,远耗者长生,永耗者不老。”所以说,武家的体力消耗必须做到合理把握、按需分配、依计而行、照策而布、谨慎使用,万不可足力而衰、足劲而败、超力而崩(急性脑出血),超劲而溃(慢性脑出血)。一般在敌、我、众相对比较普通的环境中,最常见的体力消耗布局有平、弱、平、次强、平、强、平、超强、平和强、平、弱、平、次强、平、弱、超强、强以及有平、弱、平、次强、平、弱、超强、平、强等根据实际需求所做的各种各样的攻守体力消耗模式。

在武术九技运动中,打技运动是相对比较轻松、省力、节能的,是武术运动中最方便、最灵便、最机巧的攻杀战守,是武技攻守运动中最节省体力、最随机应变、最应用自如的攻守运动形式。其中最省劲、省力、省能、省量的打法是掌法攻击,相对省力的是拳法攻击,最省力且又最效率、最凶狠、最难当的是指法攻击。

在武术九技运动中,打技体力消耗的基本原则是,唯利是消,唯益是耗,唯生是消,唯活是耗,惟情是消,唯理是耗。中国武家认为“凡消耗者,生老病死至高无上,婚丧嫁娶万事之先,脱贫致富百业之首,攻杀战守为人之要,锻炼身体活命之需。” 其最怕就是对体力的随意、随便、随心消耗,人的体力是极为有限的,必须把它用在生存建设上、活命建设上、立足建设上、主宰建设上、文化建设上、文明建设上。究其根源最要命的就是好歹不分、爱憎不明、正邪不辨、亲疏不别、贵贱不论、黑白不说、敌友反复对错混、人妖颠倒是非淆。所以说,什么是好意,什么是歹意;哪些是贵重的,哪些是贫贱的;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所有的问题是武家处世、为人、做人、做事、做局的根本问题。

浏览49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