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主流文化不同,武人的“率性仁勇”少了等级差序的仁爱规定,多了当 为即为的道义承担。王夫之曰:“生以载义”,“义以立生”;这就是说,生命 是仁义的基础,仁义是生命的价值。所谓“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武 林德性把“血性”的生命能量和“侠性”的社会责任融为一体,呈现出特立独 行和亮直无伪的“骨气”,使武人的精神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这里的“义” 字,实际上相当于康德的“绝对命令”;它既区别于纲常伦理、等级差序的“大 义"(或曰“公义”),也区别于财产特权、形式平等的“正义”,而是依托 个人意志和自由个性那“急人所难、舍己为人”的“私义"(或曰"侠义” )它其实已不仅指人的思想行为应该遵循的一般社会性原则,乃或人们判断是非的 一般评价能力,更是指自己行动中基于生命本身不得不服从的“纯道德”乃至“超 道德”准则(所谓“天地良心”),是整个人生的“绝对命令”。在这里,“唯 义是从”的“义薄云天”是武人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的历史性升华。如果我们 能将这种直面矛盾、勇往向前、坚持原则、坦荡正直、执义不苟、舍己为人的 精神施诸国家、民族乃至天下百姓,能为国家、民族和百姓的根本利益奋起抗 争,挽狂澜于既倒,独任天下之重而无所回避,勇与义俱、义无反顾,当是武 德人格对锻造我们民族精神和形成民族凝聚力的伟大责献。
这里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比较一下:西欧骑士和日本武士,都是封建统治 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同具明显的专制主义倾向。在他们的社会中,只有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正义和良心”,执行着社会批判的功能。但我国的情况刚 好相反。中国文人历来不独立,只能充当统治阶级的附庸。可那被压迫到社会 边缘的武侠,却反映出强烈的平民意识,以暴力去承担社会批判的任务。由此 西方人长于“批判的武器”,可中国人却长于“武器的批判”。马克思当年指 出基于小农政治影响所带来那“军队的权威”,并不就等于武林人士的权威。所 以历代统治阶级在不断地增强自身军事力量的同时,却总是要严格禁止民间练 武。我们历来那“重文轻武”的文化走向,压抑了中国人的感性生命能量,致 使一些学者称中国文化为“无兵的文化”(此说不确;“兵”要“服从命令听 指挥”,“匪”才是“犯上作 一 乱要造反”;由此正统文化强调“平叛戡乱”,反对“自,由平等”)。
于是晚清以来,各方革 命人士都在呼唤“独立自主”并讲究“社会承担”的“武侠精神”,当是有深刻的现实依据的;它实际上是 在呼唤感性的生命能量,呼唤革命的批判精神,呼唤自由独立的人格,呼唤人 们能够承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这些东西,都是建立一个新社会不可缺少的 基础。但后来由于感性力量的过分政治化,而缺乏制衡的武人又不是独立的生 产阶级,并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由此难以形成“社会自组织力量”(所以毛 泽东主张必须“党指挥枪”而不能“枪指挥党”),于是导致长期的军阀混战,社 会难以真正的转型。这些经验教训,都是值得人们吸取的。今天,我们要在历 史运行中实现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这两个根本转变,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体系”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这种情况下,认 真地分析清理和批判继承武德文化,不是没有意义的。
孙中山先生当年指出:“政治里面有两个潮流,一个是自由底潮流,一个 是秩序底潮流。政治中有这两个力量,正如物理之有离心力与归心力。离心力 之趋势,则专务开放向外;归心力之趋势,则专务收合向内。如离心力大,则 物质必飞散无归;如归心力大,则物质必愈缩愈少。两力平均,方能适当。此 犹自由太过,则成为无政府;秩序太过,则成为专制。数千年底政治变更,不 外夫这两个力量的冲动。”武林群体与权力社会,一定意义上也是自由与秩序 的对立。个人需要在自由中维护自我,权力则必须以秩序来稳固统治。其间,武 林身体力行的自由,虽然充斥了个人本位色彩,内涵比较古朴,甚至为生存而 抗争的本能远多于改造社会的自觉,但就摆脱统治的离心倾向而言,以无序对 抗有序却是一个基本的行为准则,由此明显区别于正统的王法与教化。笔者并 不排除主流与草根两种文化相互间复杂的交流和影响,特别是在其后期运行中 双方都带上对方若干因素,“忠”和“义”往往被连为一体;然而其源头那不 同的基本规定,却又是根本无法抹杀的。在这里,压迫与反抗、秩序与自由、束 缚与解放是个永恒的矛盾,人类文化就是在这历史性的两极张力中不断前进 的。离开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不同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而孤立地谈论武德,以 为武德只是一种正统规范下自我中心的一厢情愿,或者是精英人物拯救世界的 主观想象;但这除了可以为统治秩序作道德说教以外,并无真正的研究价值。
(本文说是〃"为友中国温工第两局国除太极奉亦今特别义 情而编写的命题讲稿,获该局为会此办论文洪,全文收入大今把 文玲揖《广东侬有科技》还可有替我。后耒又经过笃者不少 的发杼和补无,字数增加了 一倍矣修孑稿曾在华南农业大学数学 家的网页和《太极》漆出上帮我,。在收入本书时又对修订稿作了不 少的闾饰和发挥。)
应物自然——中国生命哲学与武术养生体系
一§一
(一)危机应对:现代病状态下的大养生问题
随着资本全球性现代化的发展,人类身体越来越倦怠、精神越来越紧张、食 物越来越精细、脂肪越来越冗余、资源越来越短缺、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所 谓现代生活方式的结果,一方面是使脂肪在人体内冗余和污染在人体外沉淀,另 一方面则是让人精神高度紧张和躯体过度安逸,由此造成大量生理上和精神上 的现代病(物理学称之为“焙增现象”)。这是一种现代化背景下人类在肌体 适应障碍方面的综合征(变性退化疾患),它不是19世纪的那些细菌性传染病,无 法以近代医学来治疗、用药物或开刀加以抑制或扑杀。于是人们的目光又投向 中华武术中那些内外兼修的身心自我调整以及相应那对外环境应对技术。特别 是其中的太极拳,就是能够同时符合当代有氧运动、休闲运动、终身运动三大 潮流的项目,属于提高人体自身对内外环境变化适应能力的训练。有人甚至断 言,在未来的太空航行中这种技术也可能派上用场。在当今构建“以人为本”的“和 谐社会”过程中,人的生命价值以及相应的涵养方法已经提到了人们的议事曰 程。这里根据笔者多年学练武术(特别是其中的太极拳)之体会,介绍自己对 中国生命哲学原理与武术养生体系的一些基本认识作为抛砖引玉,希望能够获 得方家指正。
这里先介落一下本文所使用几个关键词的基本含义:
先说“养生”:汉语中的“养”,原写作“餐”,《说文》“养,供养也,从 食、羊声”。具体意义引申有鞠养、饲养、教育、修养、涵养、养护、治疗、信守、保 持等,有供给和保护之意。汉语中的“生”字,本义是从土中长出来,《说文》“生,进 也,像草木生出土上。”段玉裁注“下象土、上象出"。它除了有长出、生长、生 育、出生、发生等一般意义外,还引申出与“死”相对的“活”着以及生存、生活、生 命、天生、固有、本性等意义。有道是“天人一体、物我交融”,把“养”与“生” 组成词组,这显然是突出其整体性那涵养和维护生命的意义,由此与后世把它 理解为“保养身体、促进健 康长寿”显然一致,然而内涵更为丰满和大气。但在先秦,“养生” 一词最先却有治理天下、治人活世之意,后 । JUZ 来还引申到明哲保身的价值 行为选择;中国文化很早就把人的生命放在社会背景中进行思考,其内涵也远 比后世理解更为丰厚。从辞源上看,中国人所说的“养生”其实属于“大养生”,涉 及整个生命活动与所有相关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自我管理和动态调适,包括生 命资源的摄取、生命能量的涵养、生命信息的序化、生命机能的整合、生命状 态的优化、生命缺损的修复、生命潜质的开发、生命活动的管理、生命安全的 维系、生命周期的延伸、生命领域的拓展、生命种系的繁衍、生命意义的反思、生 命境界的形成等各个方面,反对孤立主体自我中心的“各顾各”。所谓“乾坤 父母、民胞物与”,因而并不限止于西方人所理解那孤立生命个体单向度的“维 系生理机能的完好和体能、技能的强大”。其核心定位则仍然指向于一定环境 下生命能量的摄取、积蓄、养护、配置、调控以及有效运用,特殊情况下的某 种功能代偿,还有生命活动的意义形成等一系列问题上面。由此很大程度上可 以概括为“生命的经营管理”技术,养生最高境界便是使自己的人生在宇宙整 体的大化流行中从“变通”走向“通变”,由此“同合大道”而走向永恒。
浏览35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