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练兵,宋太祖赵匡胤即位的次 年(公元961年),即着手加强禁军。禁军聚集在京师,太 祖还亲自教阅,严格训练。战争中广泛运用的攻防格斗技 术是宋军训练的重点,即“教战守”、“练军实”。由于作战 以弓弩射为主,并配合各种兵器使用,因而教射、教刀、教 枪等均有严格的规定。据《武经总要》卷二记载:“至于执 兵用刃(或作技)又有法焉。凡教刀者,先使执持便惯,乃以形制轻重折(或作能)代猛劣而为之等”;“若枪者,先使 把捉有方,盘旋、进退,乃以干之长短、大小,插刺深、浅而 为之等”「教弓者,先使张弓架矢、威仪容止,乃以弓之硬 弱,箭之迟速,远近弓之亲疏,穿甲重数而为之等”;“教弩 者,先使之系缚弛张,轻利捷敏,乃准弓矢而为之等。此为 教器械之略也”。在宋仁宗赵祯、神宗赵顼两次变法期间,多次颁布教 法格,对训练内容、训练方法、使用器械均作了明确规定, 成为训练的法典。如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九月颁 行的《教法格并图像》中,“步射,执弓、发矢、运手举足、移 步;能马射,马使蕃枪、马上野战格斗、步用标排,皆有法 像。凡千余言,使军士涌士焉”①。宋代不仅有统一的训练操典,在考核方面也有明确而 详尽的规定。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诏颁河北 诸军教阅法:凡弓分三等,九斗为第一,八斗为第二,七斗 为第三;弩分三等,二石七斗为第一,二石四斗为第二,二 石一斗为第三”②。考核军士的弓弩水平,主要看能挽多大 的“弓弩斗力”以及射箭的准确性,即“射亲”。宋孝宗赵杳 有一次教阅军队,宣布“弓箭手以六十步,每人射八箭,要 及五分亲”久又如马目射箭,用一石以上的弓,射十箭中 八支为第一等;用九斗以上的弓,射十箭中七支为第二等; 用八斗以上的弓,射十箭中五支为第三等。马上使枪和使 铁鞭、铁铜、双剑、大斧、连枷是同一标准,均为击刺木人, 左右各十次,以中五次为合格。《在京校试诸军技艺格》对 考核标准分为上、中、下三等。“步射六发而三中为一等,二中为二等,一中为三等,马射五发,骤马直射三矢,背射二 矢,中数等如步射法”卷。《宋史•兵志九》还规定:“枪刀术 胜三人者,立为武艺出人格。”为了达到统一的考核标准, 诸道禁军“日夜按习武艺”,大大推动了军队的训练。宋统治者在军队的训练中,注重对军队训练经验的 总结推广。如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在诸军中推广《射 亲格》,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又推广了《东南排 弩法》。不论训练经验的推广,还是教法格的实施,都须有 专职人员进行传习,“教头”便应运而生。庆历四年,“遣官 人陕西阵法分教河北军士”,就是中央派出教头推行教法 格的。王安石的《将兵法》更把它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 由中央派武艺高强者到各路军中充任教头,“使兵知其 将,将练其士”。为了满足各路军中教头的需要,还采取短 期培训或轮流集训的办法训练基层教头。元丰元年(公元 1078年)还曾向各路派出巡回教头队。元丰二年宋神宗颁布的《府界集教大保长法》,规定 每两县设一“教场”,集中保长培训,“每十人一色事艺,置 教头一”。受训时由国家供给费用,为期三年,毕业后回乡 “立团教”。大保长为教头,以五日为一周期轮番训练保 To按其规定,一百户须有“大保长艺成者十人教”。这样 便从上到下,形成一个训练网,按朝廷颁发的统一要求, 逐级阅习,每岁进行检查。教头只有训练的责任,而无统 领军队的权力。因此,他们的主要精力用在研习武艺方 面,这对提高训练水平与兵械技艺有着重要意义。宋军的训练形成了一个有统一的标准、明确的规范、严密的制度和较完善具体的体制,军事训练的规范化促 进了军事武艺发展到新的水平。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称 宋代“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

二、《武经七书》及《武经总要》诸书问世

宋代在加强军事训练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古代军事 典籍的整理。北宋官修的《武经总要》成书于仁宗庆历四 年(公元1044年)。它对于军事组织、军事制度、步骑教 练、行军、营战、战略、战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以及军事 地理(边防地理)等都有所论述。尤其对北宋时期武备上 使用的各种长短兵器、射远武器和防御武器,都绘有详 图,辅以说明。另外,还辑录有宋以前用兵战例等。宋代还出版了《武经七书》。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四 月,宋神宗下诏校定《孙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 《吴子》、《三略》、《唐李问对》七种兵法,称为“七书”。《武经 七书》颁定后,定为武举必读之书。宋朝南渡以后,又规定武 举考试以《七书》命题。它成为古代培养武备人才的基本教 材,是中国古代兵书史上第一部军事丛书。

三、兵器武艺向多样化发展

宋代极重视军事装备的生产,生产规模相当庞大。中 央直辖的有京师(今开封)南北作坊和弓弩院,地方诸州 也设置有军器作坊。军器作坊内部,又有较为精细的分 工,据王得臣《窿史》记载,军器监中除八作司外,又有广 备攻城作,其作有十一目,包括犬药作、青窖作、猛火油(石油)作、金作、火作、大小木作、大小炉作、皮作、麻作、 窑子作等。宋神宗时设置军器监,总管京师计算州军器的 制造。为了改进军器质量,军器监集合了各地优良工匠, 促进经验交流和提高技术,并对军器的创造发明,采取奖 励推广的办法。这些措施,对军器的改良,起了积极作用, 不仅提高了质量,而且增大了产量。据《宋史•兵志》记 载:“南北”作院岁造涂金脊铁甲等三万二千,弓弩院岁造 角弓等凡一千六百五十余万,诸州岁造黄桦、黑漆弓弩等 凡六百二十余万。正是在大规模武器装备生产的基础上. 使武器装备的形式形成完整的官定制度。

(一)弓弩

宋代兵器种类繁多,兵器武艺向多样化发展。就目前 见到的文献,最早提到“十八般武艺”的是南宋华岳《翠微 北延录》卷七《弓制》。华岳说:“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 首;晟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作为远射兵器的弓弩, 在军队装备中占有重要地位。《宋史•兵志》载“诸路禁军 近法以十分为率;二分习弓,六分习弩,余二分习枪、牌”。 宋代的弓多为复合弓。神臂弓是宋神宗时所研制 的精良武器,射程远及二百四十多步,约合372米以上, “仍透穿榆木,没半竿”,足见其劲力。神臂弓不像床子弩 那样笨重,只用一人发射,易于推广,所以在宋军中广为 使用。南宋时对这种弓又加以改进,制成克敌弓。“一人 挽之,而射可及三百六十步”⑤,可以贯穿重甲,“每射铁 马,:发应弦而倒理.弩在宋代名目较多,《武经总要》中有双弓床弩、三弓 床子弩、小合蝉弩、大合蝉弩等,须用数人甚至百余人以 绳轴绞张,以槌击发,射程达一百二十步。最强的三弓床 弩,又称“八牛弩”,所用的箭“木干铁翎,世谓之一枪三剑 箭”。又可称为“踏檬箭”,“以其射著城上,人可踏而登 也”。这样的三弓床弩的射程,可远达三百步。强力已发 展到它的高峰。宋军作战虽以弓 弩射为主,但也重视 各种兵器的合理配置 和练习。马、步军除习 弓弩外,还须精学刀、 剑及铁鞭、短枪一类。 作为短兵器的刀,在 宋代有了进一步的改 进,从狭直的长条形 方刀头,改成前锐后 斜的形状,有护手,并 且去掉了那种扁圆的 大环和鸟兽饰物。这是因为北宋时经济、文化都有了显著发展,开往 日本的商船几乎年年都有,日本商人也乘明州、台州商 船,把日本制造的刀输入中国,最多时达三万把,总输入 约二十万把。宋代散文家和诗人欧阳修(1007 —1072)写 有《日本刀歌》:"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 装帖香木鞘,黄白间杂输与铜。”宋代善使大刀的人很多,较著名的有“大刀关胜”。 《金史•刘豫传》中写道「关胜者,济南骁将,屡出城拒 敌。”王象春《齐音》载:“金兵薄济南,宋将关胜善用大 刀。”此外,米信也善用大刀。据《宋史•列传》二百六十卷 载,米信在雍熙三年(公元987年)征幽蓟,败契丹于新 城,“契丹率众复来战,王师稍却,信独以麾下龙卫卒三百 御敌,敌围之数重,矢下如雨。信射中数人,麾下土多死。 会暮,信持大刀,率众骑大呼,杀数十人,敌遂小却”。宋水 军都统领徐文“勇力过人,挥巨刀重五十斤,所向无前,人 呼为‘徐大刀'"⑦。太原总管王禀"马上运大刀,经造虏营 中,左右转战,得虏级百十,方徐引归,率以为常”⑧。《齐 东野语》卷九载,红袄军起义领袖杨妙真“年二十,膂力过 人,能马上运双刀,所向披靡”。手刀宋代选自《武经总要》 时出现了各种长柄刀。《武经总要》卷十三《器图》载有 “棹刀、屈刀、・耳刀、偃月刀、戟刀、眉尖刀、凤嘴刀”等名 目。宋代刀的种类逐渐增多,并由日本进口大量的手刀。

浏览43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