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以前,清廷内务府造办处设弓作。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谕旨,造办处迁出养心殿,当时有 裱作、弓箭作等,清雍正元年(1723年),造办处设立了活计库,收购内廷交出成造 的活计样品和造竣尚未交进的活计;聚元号弓箭铺隶属造办处弓作.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朝廷在圆明园设立活计库,原建活计 库改为内活计库。清道光三年(1823年),清廷造办处取消弓作;原属于清廷的所有 弓箭作坊均迁往东四大街;聚元号工匠毅甫感慨弓箭作坊的变迁,在已 经制作好的弓上,刻下文字,作为永久纪念。清光绪元年(1875年),清廷《会典》上明确恢复弓作:原属于造 办处弓箭铺重新隶属朝廷造办处所辖;东四弓箭大院直接隶属于朝廷管 辖.弓箭大院纳入朝廷的管理范围,清光绪九年(1883年).杨瑞林在弓箭大院出生。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杨瑞林在堂兄的全顺斋弓箭铺开始 学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弓箭大院沦为民间作坊,撤销了大门 警戒;各家弓箭作坊允许女人出入和参与弓箭制作-清宣统三年(1911年),杨瑞林接手聚元号弓箭铺.为新的掌 门人;东四弓箭大院有十余家弓箭铺。中国弓箭的发端 ①据常秉义编著的《中国古代发明》(友谊出 版公司出版)对中国弓箭的发端是这样论述的:“根据考古发掘的实物 证明,我国早在2万年前就出现了弓箭。在山西的原平峙峪旧石器时代 晚期的遗址中,发现有加工精致的石箭镀.是用很薄的长石片制成,尖 端锋利,器身的两端也十分锋利。”②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中国 弓箭的制作与使用拥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我们的祖先认为弓箭的起源自 有“弓生于弹”。因为弓箭在狩猎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远古先民对弓 箭赋予了某种神圣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卢晓辉在其《论 弓箭与太阳在远古文化中的双重意义》的文章中谈到弓箭具有武器和性 的双重意义。③钱钟书先生解释《楚辞》中有以“射”代指性行为的语 句,这在内蒙古的远古阴山岩画中得到佐证。④《中国射艺》的作者英 国学者、前任香港知识产权署署长的谢肃方认为:“我们英国人还在投 掷石块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在战场使用弓箭。在那个年代,弓箭 就是高科技武器。”
弓 ①周时有王弓、弧弓、夹弓、庾弓、唐弓、大弓六种。它们的 形制各有特色,用法各自不同,王弓、弧弓用于守城和车战,夹弓、庾 弓用于田野狩猎和弋射飞鸟,唐弓、大弓用于习射。弓的大小也依使用 者的身长和体力,区分为上弓(六尺六寸)、中弓(六尺三寸)、下弓 (六尺)。②汉代有虎贲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强弓。弓身多半镶 有铜饰或玉饰:弓的特点 ①弓者,揉木而弦之以发矢。最简单的曲射武器,常用 于射程较短、精度要求高的场合。弓非到用时,不可轻开,否则弓弦会 失去张力。②一般情况下,弓也不能浸入水中,下雨天要将弦取下.合 成弓除外,水会使得弓体易折,弓弦变松。③汉代时,为适应步战、水 战、骑战的需要,人们制作了特别利于实战的形制不同的品种,如虎贲 弓、角端弓、路弓等。
古代弓箭的分类①古代弓箭依弓背结构可分为单体弓和多体弓; 依形状可分为长弓、反曲弓和复合弓。②单体弓弓背由完整单一的木材 制成,多体弓(或曰“平行重合”)弓背由各种各样材料复合制成,可 有木材、胶质.动物皮筋等。③长弓形状为简单的长条形,反曲弓为今 天比较普及的蒙古弓形状,而复合弓则是近代的发明普通弓 ①对成本低廉、工艺简单、穿透能力与射程一般的弓,人 们习惯称之为“普通弓”,为大多数弓箭射手普遍使用。普通弓射程大 多是在5(卜80米左右.弓体用紫杉木或岑木弯曲烘制。②射箭时朝天开 弓,等箭自然落下。因为正面多有盾牌的防护,从天而降的箭雨不易躲过,且落体中增加了速度。③箭保存在箭壶中,战斗后捡回。每壶弓箭 通常是12支,一般的战斗齐射三四轮后骑兵、步兵就开始突击,基本不 会有箭射完的情景出现。长弓 ①所用材料同样是紫杉木或者岑木,但弓体常达1.8~2.2米。 使用者对身高有一定要求,明清时期对长弓手的选择标准是要求身高 175厘米以上;还要求有很强的臂力,开弓时的张力可高达170磅,②K 弓的箭亦是特制,箭头铁铸,可以轻易贯穿骑兵的胸甲。当然,更常用 的战术是射击坐骑,掉下马的骑兵基本不能再发挥作用.长弓的射程高 达300米以上,但弓箭手平时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才能保证在远距 离上的射击精度。
合成弓 ①由多种材料复合制成,核心材料通常是岑木等柔韧性好 的材料,也有用角质;外面捆绑较硬的木片,女瞬木,用荆棘的内层黏 合;最外包以牛筋。制作工艺要求极高,工序复杂。筋腱和角质具有正 反两面相等的弹性,故制成的弓柔韧性极好,不易折断,两端可以弯到 一处。②合成弓有两种常用型号尺寸:一是尺寸较小,张弓后宽度只有 50厘米左右,弓弦绷得极紧,配用的箭约45厘米,称为“斯基泰弓”. 7世纪的匈奴、12世纪的蒙古游骑兵使用这种武器”射出的箭在近距离 内能穿透一头野牛,有效射程为60~80米.最远处可达2()0米口另一种尺 寸较大,张弓后约宽1米,弓弦绷紧程度稍次,配用的箭长7。厘米,11 世纪亚述人的弓和波斯人的弓属这类.③亚述与波斯的很多骑兵都善于 在高速疾驰的坐骑上回身反射,给对手来个猝不及防C十字弓 ①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轻型十字弓,特点是便于携 带;另一种是重型十字弓,重量可达70磅,不能轻易挪动,一般安置在 城楼之上。如亚历山大的攻城弩、中国的床弩。②轻型十字弓解决了普 通弓箭杀伤力不足与射程不够远的问题,射程可达350米;操作简单, 几乎不需要多长时间训练,随便一个士兵就可轻易使用二③15世纪,十 字弓在欧洲是禁用的,理由是“最低贱卑怯的手可以夺走最英勇高贵 的生命二"④重型十字弓弦则由弹簧钢制成,要用绞盘上紧。中国的床 弩上有个机匣,可以安放七八支弩箭,自动上膛,类似于冷兵器中的机 枪,但射速低,不利于移动。
神臂弓 ①据说神臂弓出于弩遗法,古未有也。北宋熙宁元年 (1()68年),民李宏始献之入内,副都知张若水方受旨料简弓弩,取以 进,其法以桑木为身,檀为移.铁为蹬子枪头,铜为马面牙发.麻绳 扎丝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长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 二百四十余步.人榆木半枯。②《梦溪笔谈》记载:熙宁中,李定献偏 架弩,似弓而施翰镶。以镣距地而张之,射三百步,能洞重扎,谓之“神臂弓”,最为利器:古代复合弓 ①用今天的术语来说,古代复合弓是一种“片簧”结 构,其弹力自然远胜于单一材料、单一结构的弓。②在东周楚墓中,曾 经发现一些复合弓的实物,所用的材料及其结构与《考工记》所述非常 符合。如长沙出土的一件战国弓,弓臂用四层竹片叠成,竹股外黏附胶 质薄片(当为角和筋),再用丝线紧密缠绕,然后涂漆,弓臂两端装角 质的弭,弓弦是丝质的口如加复原.弓高约80厘米。③复合弓代表了古 代制弓术的一个高峰阶段。
弩 ①《战国策:韩策一》文裁: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 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外.许慎注《淮南子:真篇》: 南方溪子蛮夷柘弩.皆善材。韩有溪子弩。少府.官府名,少府所造之 弩-时力.作之得时,力倍于常,故名时力-距来.当为距黍 《荀 子•性恶篇》:繁弱、柜黍,古之良弓也。②战国时期有四弩:夹弩、 瘦弩、唐弩和大弩:夹弩、庾弩较轻便,射度快,多用于攻守城垒;唐 弩、大弩是强弩,射程虽远,但射度较慢,多用于车战和野战。③汉刘 熙《释名:释兵》:弩,怒也.有执怒也。其柄日臂,似人臂也C钩弦者日牙,似齿牙也。牙外日郭,为牙之规郭也。下日县刀,其形然也. 含括之口日机.言如机之巧也,亦言如门户之枢机开阖有节也二汉代的 弩,有用双臂拉开的“擘张弩”,和用脚踏的“蹶张弩”两种。《汉 书:艺文志:兵书略》:《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④晋代的弩较 汉代大,有“万钧神弩”之号。如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十二月刘 裕用万钧神弩,连破卢循,⑤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李宏明踏张 弩,名叫“神臂弓”,《宋史》:身长三尺二寸,弦长二尺五寸,箭木 羽长数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箭。指其具有射程远、重量轻的 优点,所以一直流传到明代,⑥北宋时,床弩盛行,《武经典要》载有 双弓的双弓床弩、大合蝉弩、斗子弩和三弓的手射弩、三弓弩, 明代末 年,弩渐衰落,清朝军队已经不用为战斗武器了口⑦弩的射程比弓远。
浏览33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