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作为一种“草根文化”具有中国文化原始的“纯 洁性”
所谓“草根”,“一方面是指民俗或民间的,在这里它趋向于一 种‘俗味’而又鲜活的文化精神状态;另一方面是指群众的、平民 百姓的,在这里它趋向于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上的一种卑微”②。 而相对于“御用文化”“殿堂文化”,“草根文化”通常被我们理解 为是在一个特殊的生存条件和环境下,由特定的群体“依据普通 生活而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副文化、亚文化‘现象”③,它“萌芽并 生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文化意识疏导和规范,没有经过社会 精英加工改造,④焕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蕴含着原生态的文化 本真与内涵,且有别于儒雅、精英、上流以及宫廷文化的一种文化 技艺或形态。在中国诸多优秀传统文化技艺中,绝大多数都产生、 发展、繁荣和延续于民间、乡野,如我们生活习俗中的烟酒文化、 传统手工艺中的剪纸文化、民族服饰中的绣织文化、忠孝观念中 的礼孝文化,等等,它们都根植于农耕社会演化出的农业文明,沿 袭着“大杂居小聚居”的传统生活方式,承载着人们对其赋予的 各种责任与义务,在市井、村落、宗族、血缘中得以延续且代代传 承,最终形成了今天“星罗棋布” “浩如生态圈。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传统身体文化,产生、发 展、世代相袭于中华民族之间,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民间文化”“草 根文化”,它起源于原始的生产劳动和氏族战争,并在中华民族历 朝更替中繁衍生息数千载。随着时间的洗礼与历史的变革,中国 武术逐渐由军事战争的重要手段向乡野民间的生存技艺的方向 发展和倾斜。在这个历史演进过程中,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地位和礼遇也在几经兴衰中跌宕起伏,发生着相应的波动和变 化。从最初地位显赫的“武举制”到后来登堂入室的“礼文化”, 再到转型后勾栏瓦舍的“套子、花法「最后落地到市井街头的“杂 耍、较技”,我们的武术最终流向民间、乡野、市井和田园,并在这 个庞杂的社会体系中得以发展与传承,最终形成今天令人叹为观 止的中国武术技法、门派、体系和文化的大整体。正如“在中华民 族的诸多文化形态中,武术是高度封闭的文化形态……武术应当 属于纯粹的民间文化形态,与琴棋书画、诗文金石等所谓的‘雅文 化’相比,他似乎显得坚硬而粗糊”①一样,中国武术的这种“俗文 化气息”“乡野气息”或者说这种根深蒂固的“草根性”成为其广 泛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特征。
从中国武术“草根文化”的基本特性来看,其“草根性”主要 表现在“本土原生性”和“文化原味性”两个方面。其中“本土原 生性”表现为武术是中华民族本土生长和原生态的身体文化形 态。中国武术的生根发芽和枝繁叶茂都是寄托和根植在整个中 华民族的肥沃土壤之中的,它是中华子民在“忙时耕田,闲时造 拳”的生产劳动和实践中摸索、探寻出来的一种生存技艺或娱乐 技能。它是中华民族本土生长的“本土技艺”,具有极强的中华血 源性、民族正统性和技艺本土性的特质。而这种“血源性” “正统 性”和“本土性”作为一种情感上的羁绊,对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 都有着发自内心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另外,中国武术的“草根性”
这里的“文化原味性”主要 是指一种文化对文化母体的依存和延续。中国武术从历史的长 河中走来,经历了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由于受到中 国传统文化的滋补和浸润,特别是受到传统农业文明、儒释道文 化以及各种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使得中国武术的文化基因和 内核都呈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性。正如学者们说的“中国武 术是中国文化的缩影”那样,在中国武术的身上几乎能够寻觅到 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的特征和内涵。因此,中国武术的这种“文化 原味性”不仅是其巩固和强化母体文化主体性的基本方式和途 径,也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或技艺的重要特性和标准。
国家体育总局武管中心主任、中国武协主席高小军认为: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国的影响越来越 大,已经成为中华文化海外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我 国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手段。①所以仅从“文化软实力” 的层面而言,中国武术的这种“草根性”就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和作用;一方面,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一 种典型的草根文化,它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且具有一定的 文化传统“纯洁性”。这种“纯洁性’不仅在文化整体上保留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古典样式和基本内核,还在学理上保证了相关研究 的纯净度,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提供了相对科学 和客观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 重要组成部分,从它的身上能够真切地品味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 原始的文化品位,这种散发着原始“乡土气息”的中国传统文化 符号在对外推广和普及上有着先天的价值和优势。因此,中国武 术作为一种既不是奥运竞赛项目,也没有金牌的趋利性的民族传 统运动项目,根植于生活世界,贴近于百姓生活,已经成为中国文 化软实力最为合适和最为有力的“民间代表”。
(二)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标识”展示着文化精神与价值 的“中华性”
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存在,都有着自己特定的文化基因、文 化精神和价值。诸如西方体操彰显着西方人对身体、力量的崇拜 一样,中国武术的存在则映辉出中国人对自然、对道的不懈追求 与向往。中国武术是在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中孕育、产生、 衍化和发展而来的,在其形成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几乎全部地吸吮 了中华文化的所有精髓。它“自然地融汇了易学、哲学、中医学、 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 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 说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①。回顾历史,中 国武术作为一门“防身自卫” “保家护院”的技击之法或活命之 术,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朝代更替、繁衍生息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已经成为我们普罗大众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之一;但作为一 种文化而言,中国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则完全是一种中华民族人文思想的凝聚。正如人们所说的“一部 中国武术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那样,中国武术所蕴含的 文化意义与价值已经成为其存在、发展以及延续至今最为宝贵的 财富。可以说,中国武术作为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文化标识二 它不仅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贵和尚 中”等文化精神的基本特征,还在这些基本特征中映射和传达出 中国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武术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一个分支,它却能反映出中 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天人合一”思想的角度来说,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①钱穆先生也认为“中国文化 特质,可以'一天人,合内外‘六字尽之"②。在传统哲学思想中,“天 人合一”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统一”,它 是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同时也是中国伦理精神 的传统模式。而受到这种传统哲学“一天人,合内外”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武术中的许多技法要求都以“合”作为最高标准,并通 过“合”不懈地追求着“一”的修为与境界。而在这种“天人合一” 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武术呈现出具有极强的“整体性”,以至于 ,,形神合一,,“内外合一,,等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成为其重要的技 术要求和特征。如在传统武术技法中主张“形神合一”“内外合 一”“主客合一”等精气神的配合;主张“动静相随,,“攻防并存二 “欲重先轻” “欲进先退”等技击原理,强调肢体上与意识上的“内 外三合”,即要求动作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 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在对于器械的演练时更是追求“身 与械的合一”,注重“适度”“合理” “可行”,要求演练者做到随心 所欲地控制器械,并将器械与自身融为一体。这些无不体现了中 国传统文化“重整体”“重合一”的文化精神。
从“崇尚自然”的视角而论,中国武术对“自然”的诉求集中 地反映在不懈地追求一种适度的、恰到好处的状态,这种“状态” 我们称之为“和谐”或“自然”。我们知道,中国武术经过千载的 时间洗礼和文化淀积,其本质已经从维持个体生命的搏杀之技能 的底层属性转变成维系社会关系与精神生活的高层属性,成为一 种广泛的艺术文化现象。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人们开始认识到 天地之间蕴含着宇宙自然普遍的规律,而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 受到自然法则的制约,遵循并依赖于这种自然变化的法则。同时, 武术是人体的运动,它与人体与自然之间的变化规律有着内在的 联系,要达到武术最高的目的追求,就要求习武者必须达到与宇 宙自然的高度统一。所以在与武术有关的理论思想观念中经常
② 钱穆.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9. 看到与“自然”“和谐”之间的关联°如取自然之型演化而来的 拳术“十二型”、传统练功方法的“须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 练之”、太极拳拳法要求“自然和谐、中正安舒”等。可以说,中国 武术“崇尚自然”的文化精神和倾向,除了表现在对武术技法、技 理的深入理解外,更表现在通过武术这项身体技艺来感悟生命和 超越自我的追求与体现,在适度、平衡中达到对天道、自然的体悟 和体验。
“作为东方文化典型代表的中国武术所内化的生活方式,散发 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流淌着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J①在当今 社会中,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它不仅 仅是传统哲学思想的凝结,还是东方传统文化教化之能的彰显; 它不仅是对君子文化的具体诠释,还是对传统审美文化的详细解 读。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武术的文化母体和文化本源,对 中国武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它牵引着中 国武术从“上斩头颅、下决肝肺”走向“和谐尚中、内圣外王”,使 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展示“整体”、诉说“和谐”、追求“自然”的独 特的运动技艺。可以说,作为一种“软实力”,中国武术的这种“文 化力”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特殊力量,它承载着东 方文明千年积淀的文化精神与价值理念,将中华民族的生活、行 为、思维之方式以及处世、发展之哲学通过“刚柔并济”“随曲就 伸”“以柔克刚”“上下相随”的肢体音符和话语传递到世界各地, 成为助力中国文化软实力深入、前行的坚实动力与源泉。
浏览56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