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柔道运动走向世界
嘉纳治五郎创建讲道馆柔道以后,在日本普及很快,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爱好者也闻名前往讲道馆学习,艺成回国后,便极力推广并传授柔道技术。嘉纳治五郎也在为使柔道走向世界而积极努力,他经常出国宣传并普及柔道,并且让他的学生远涉重洋到世界各地传播柔道技术,以及宣传柔道精神。1928年,身为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的嘉纳治五郎,第一次率领日本体育代表团参加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的第9届奥运会比赛返回日本时,就曾经发表过“希望柔道能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的讲话。1933年,他在英国伦敦又一次提出:“惟柔道精神,才最符合以世界和平为理想的国际比赛精神。”经过嘉纳治五郎多年的努力,以及致力对柔道精神进行宣传,促使柔道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迅速得到开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讲道馆柔道”也带上了战争色彩,许多从事柔道的运动者,也充当了侵华战争的工具。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柔道运动在日本一度被禁止,作为柔道运动的权力组织——武德会也被迫解散,学校及社会柔道活动被禁止。1948年,日本恢复了全国最大规模的柔道比赛——全日本柔道锦标赛及全日本警视厅柔道比赛。1949年,由讲道馆倡议组建了全日本柔道联盟。1950年,人们期待的学校柔道运动也被批准恢复,全日本学生柔道联盟也开始成立。因此,在日本再一次掀起了柔道运动的高潮,而且较前更为活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等西方一些国家参加柔道运动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并掀起了一股“柔道热潮”。在英国、法国等国家柔道爱好者的倡议下,于1948年成立了欧洲柔道联盟。国际柔道联盟也于1952年成立,日本也于同年12月10日加入了国际柔联组织。当时的讲道馆馆长、全日本柔道联盟会长嘉纳履正(嘉纳治五郎先生的次子)任国际柔道联盟的第一任主席。1956年5月3日,在柔道的发源地日本东京,举行了第1届世界柔道锦标赛,有21个国家参加,成为当时的国际竞赛项目之一,也是参加人数较多和竞赛组织较健全的竞赛项目之一。从此,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柔道,已成为国际性的一个体育项目。1964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18届奥运会上,柔道运动被列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柔道运动走上国际体坛后,国际柔道联盟章程上的第一条就明文规定:“国际柔道联盟确认柔道系嘉纳治五郎开创。”在男子柔道日益走向 “热门化”的同时,女子柔道运动也潜藏着走向世界体坛的趋势。
(五)世界女子柔道运动的兴起
女子柔道运动,最早也是始于日本。嘉纳治五郎自1882年创建日本讲道馆柔道以后,于1893年便开始传授女子柔道,但当时只限于进行一般训练而不组织比赛,直到1926年嘉纳治五郎67岁时才在讲道馆正式开设了女子柔道部。但是,由于他极力主张女子学习柔道主要是修养身心、锻炼身体、自卫防身,无须像男子那样“争赢斗胜”,所以在他这种封建思想戒律的禁锢下,直至他病逝前,女子柔道运动一直未能列为日本国内正式的体育竞赛项目。
1948年在英国、法国等国家柔道爱好者的倡议下,成立了欧洲柔道联合会,并决定每年组织一次欧洲柔道锦标赛,同时积极地宣传推广女子柔道运动。经过多年的努力,妇女参加柔道运动的人数日益俱增,而且要求举办欧洲女子柔道比赛的积极性很高,1970年欧洲柔道联合会便组织举办了欧洲女子柔道锦标赛。由于西欧等国女子柔道运动的广泛开展与兴起,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与了解,也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各国女子柔道的开展,因此,积极要求国际柔联举办世界女子柔道比赛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1972年国际柔道联合会正式表示:“五大洲中,已有三大洲举办女子柔道锦标赛,如果结果理想,便可举办世界柔道锦标赛。”
女子柔道运动经过世界各国妇女的积极努力和争取,国际柔道联合会于1979年12月在东京开会决定:1980年11月29日、30日在美国举办第1届世界女子柔道锦标赛并宣布以后每两年举办一次。1983年10月16日,国际柔道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的会议上宣布,国际奥委会已原则同意,女子柔道1988年将列为第24届奥运会(汉城)的表演比赛项目。时隔不久,国际奥委会通过决议,在1992年巴塞罗那第25届奥运会上把女子柔道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二、我阉柔道送劭的赳步与城展
(一)旧中国时期的柔道概况
在我国近代体育史上,除了吸收欧美传入的体育项目外,还成立了第一个以拳术为主体的“精武体育会”。它的前身是以霍元甲为首在上海于1909年创办的“精武体育学校”。“精武体育会”对于入会的会员要求极为严格,在体、智、德三育都具备的条件下方被吸收。这些严格规定,受到了当时社会群众和上层人物的重视和关注。1919年 10月20日,孙中山先生为陈铁笙编著的《精武本纪》写了 “序”,充分肯定了“精武体育会”自创办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并誉之为“体魄休养术专门研究文学会”,对“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孙中山先生还为该书题写了 “尚武精神"四字,精辟地概括了“精武体育会”的办会宗旨。
日本侵占上海以后,精武会便被日本强占,成了日本武德会在上海的分会,由日本人纳嘉鲁(音译)把持。另外,还有一些日本挂牌的柔道教师。周士彬(上海体育学院 教授)年轻时曾在武德会练习过柔道,当时他的出发点就是想用中国摔跤的技术与日本 柔道比个高低,其结果是,在站立摔的技术上,日本柔道是无法对付中国跤术的,但是 进入寝技时柔道技术就明显地占有优势。抗日战争胜利后,精武体育会又重新活跃起来,同时又新增设了柔道训练班。1946年6月精武体育会总干事黄维庆先生聘请了周士彬先生担任干事,负责摔跤、柔道、拳击、举重、体操等训练班的工作,并兼任摔 跤、柔道的教练员工作。因此,精武体育会的柔道班也曾涌现出一批柔道运动的积极爱好者,如林永杰、管福祥、周泰炜、梁敏滔、唐千根、王炳林、华寿江、曹瓒等等。
当时除了“精武体育会”这个民间体育组织外,还有由官方兴办的“中央武术馆”。1926年改名为“中央国术馆”。1930年“中央国术馆”为考察日本的剑道和柔道,曾以国术馆编审处处长唐豪为团长,率团员杨松山、杨法武(擅长散手、技击、摔跤)、朱国福等一行8人,赴日本东京神田区神保町前田道场考察学习。唐豪和杨松山早年均留学 日本,对于日本柔道运动也颇有研究,他们赴日考察剑道和柔道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国内推广普及柔道这一项目,但终未如愿。新中国成立后,唐豪先生曾被调至国家体委担任武术处的顾问,从事我国武术的研究与发掘整理工作。在伪满时期,也曾有过中国人以中国跤术战胜日本柔道群雄的事例,林均堂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
林均堂,1914年出生于旅顺,1930年毕业于旅顺公学堂,1937年考取伪满洲国奉天(今沈阳市)交通科技土。1938年9月5日,他在伪满洲国傀儡政府于奉天举行的柔道大赛中,战胜了所有参赛的日本柔道选手,其中有五名日本柔道三段选手。因此,他由一名未入段的选手,一跃而升为二段选手。1939年、1940年他又在伪满的柔道大赛中,力挫日本柔道群雄先后升为三段、四段选手。1941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有日本、韩国、伪满洲国参加的柔道比赛中,他参加了四段、五段选手的混合比赛,并再次击败所有的高段选手,获得全胜,赛后被授予柔道五段。1979年我国开展柔道运动后,这位年过花甲的老前辈,仍满腔热情地为沈阳市青少年柔道运动的普及而发挥他的余热。
注:以上第"(一)”部分的内容参考了周士彬先生的手稿。
浏览46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