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青《国术教范•自序》,上海大东书局1929年版。 术之真面目;且有所谓发狂之勇者,抱狭隘思想,以武术作私斗利器, 每为世人所诟病。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不明教育原理,误入歧途。 为此,吴志青从尊重传统拳术的角度出发,并结合现代传承,客观公 允地提出:打破门户之见,将武术改称为国术;加强武术推广者的教 育原理学习;编辑出版密不传人的高尚武术;不背古训,紧跟时代发 展,规范武术教学规范。由此可见,吴志青在传统拳术的传承发展 中,既不泥古,也不弃古,遵循着吸收借鉴的原则,逐渐向科学规范方 向发展。

吴志青是清末民初国术教育思想家,也是实践者。其武术教育 思想与实践对推动国民革命,传承武术文化,改革武术教育传统模式 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现当代徽州武术传承人物

程毅如,生于1889年,卒于1963年。休宁人。自幼习武,倡扬 武德,重振国魂。精太极拳,授徒甚众。抗战爆发后,回乡任教于安 徽中学、徽州中学,传授国术。建国后,任上海市文史馆馆员。1950 年初在上海虹口公园传授杨式太极拳剑、刀术、孙式太极拳、形意拳、 八卦掌、杂式锤、推手等,并创办健身拳社。在民国至解放初期,徽州戏剧界出现了两位擅长武生的徽剧艺 家。一位是

俞三金(1907-1988),绩溪人。少时随师曹五子学文武老生,擅长 软札和长靠武功,能从七张桌上扑跌而下。新中国成立后,在绩溪县文 工团任武功教师。长于武戏《英雄义》《武举场》《水淹七军》等①。

洪正福,又名洪震岳,原籍安徽省祁门县凫峰镇上土坑村,生于 民国十二年(1923),卒于2000年。洪正福出生于徽商家庭,幼读私 塾。民国三十三年(1944),洪正福在永安体育师范学校任教期间,与 武术家、技击家万籁声结识,从此师从万氏学习六合门、自然门武功, 勤学苦练,成为万籁声的高徒。万籁声生前指定洪正福为六合门、自 然门拳种传人,1992年去世前亲笔写下“洪正福为我门传人”的遗 书。20世纪50年代洪正福与万籁声同台表演少林对劈剑,可谓武林 绝技。“文革”期间下放,洪正福就地取材,自制武术器械,教授当地 群众习武健身,带出一支农民武术队。他还擅长骨伤科,是武医一体 的徽州武术家。在武术教育上,自编武术讲义,重视言传身教,亲自 示范跌、扑、滚、翻等动作,并总结出“五结合、五为主”的武术教学法 和,,三个四,,的武术训练法。

洪正福文武并重、文武双全,在武术学术研究上有较高造诣。先 后发表《简易太极拳图解》《福建南拳技术资料》《南北拳种相互学习 的刍议》《南拳北腿》《福建南拳的渊源、流派和特点》《长拳步型的调 查分析》《永春的白鹤拳流派和特点》《南北拳术的异同》《三百年来 的永春白鹤拳》《略谈六合拳种及其在闽南流传》《武林漫步》等学术 文章。与人合著有《气功与太极拳》《永春白鹤拳》,主编有《福建武 术拳械录》和《福建武术人名辞典》。

少林棍法阐宗

少林寺以少室得名,山与中岳相比,故嵩山为太室而少林为少 室,后魏孝文太和中,为沙门跋陀开创是寺。孝明孝昌之三年,达摩 东渡面于少室之岩者九年,遗像在壁,高僧响集,相继翻译其旨。隋 开皇中,赐柏谷,屯地百顷。至唐初,僧昙宗等起兵拒伪师,执王世充 侄仁则归。本朝太宗嘉其义烈,拜昙宗为大将,余俱赐田,数降玺书, 宣调慰劳,并赐地四十顷,水碾一具,即今谷庄是也。元至正间,红军 作难,苦为教害,适爨下一人出,慰曰:“惟众安稳,我自御之,乃奋神 棍,投身灶炀,从突而出,跨立于嵩山御寨之上,红军自相辟易而退。” 寺众异之。一僧谓众曰:“若知退红军者邪?乃观音大士化身紧那罗 王是也。”因为编藤塑像,故演其技不绝。嗣有哈嘛师者,似亦紧那罗 王之流亚,曾以经旨授净堂,以拳棍授匾囤。匾囤尝救人苗夷中,苗 夷人尊而神之。尝考海内无武僧,惟少林称者,重护救也。少林形 胜,有文武二山夹峙,故棍法与禅宗并传不替。是以四方之士,往往 慕其风声。余自少年即有志疆场,凡闻名师不惮远访。乃挟货游少 林者,前后阅十余载。始师洪纪师,溷迹徒众,梗概粗闻,未蜂厥技。 时洪转师年逾八十耄矣,棍法神异,寺众推尊,嗣复师之,日得闻所未

闻。宗想、宗岱二师,又称同好,练习之力居多。后有广按师者,乃法 门中高足,尽得转师之技而神之,耳提面命,开示神奇。后从出寺同 游,积有年岁,变换之神机,操纵之妙运,由生诣熟,缘渐得顿,自分此 道,或居一得。至于弓马刀枪等艺,颇悉研求,然半生精力瘁矣。余 叔祖武学生云水、娃君信太学生涵初,昔曾同学少林者,尝以少林棍 法只凭师僧,归授心识。谓余尝刻图诀,公诸同志。余谢不敏,久之, 四方贤俊,妄相推借,督以为隐,乃不获已。爰从暇日,裒集师友所 授,及阅历证合者。命工缮写图像,不辞鄙俚,缀以歌诀于左,积录成 帙,名曰“少林棍法阐宗”。庶几一触目间而形势昭然,俾人人得以自 师云耳。虽然以一言而决胜负之机,一势而寓变化之状,虽曰末技不 无苦心,世有同志,倘缘是编,假筏登岸,于以壮干城,靖疆圉,俾师门 之指授,益籍光且大也。是又余之志矣。

总论

盖闻兵法有正有奇,有虚有 实,度众寡强弱之势,决高下劳逸 之机,识前后左右之局,审彼己主 客之形,有长而匿短,有短而见长, 有呼而动九天,有吸而静九地;能 阴能阳,能柔能刚,可攻可守,可纵 可横。今少林棍法,包罗变化,大 类是焉。如上中下四平等势,其兵 法以正合乎;倒拖戟、倒拉鞭等势, 其兵法以奇胜乎;分门定户,何其 实也;虚枪诈败,何其虚也。铁牛 耕地,非以刚摧锐欤?乃闪赚穿 提,则以柔制刚矣;孤雁出群,非以 劳取逸欤?乃边群二拦,则以逸待 劳矣。高搭袖、劈华山,非以高为勇欤?乃铺地锦,白蛇弄风,则藏用 于下矣。出手为阳,收手为阴;提圈外为阳,拿圈里为阴;夫非兵法中 阴阳克制之义乎?若夫长技短用,则有一提金、前拦搪、锁口枪焉。

技长用,则有单手扎枪、刀出鞘、风卷残云焉;倒换手,则有劈山劈 柴焉;换阴手,则有铁扇挟衫焉;又或左右互易,前后中更,或提其棍, 或握其中,或指后攻前,或击左破右,或以寡敌众,或以弱胜强;彼认 扎我则打,彼认打我则扎;彼静我乱,彼忙我缓.势势之中,招招之内, 阖辟兼该,卷舒具备,巧发奇中,令人莫当,随机之变,令彼叵测。身 法眼法,旋转靡定;手法足法,放收自如;微乎妙乎,诅谓棍法不合兵 法乎?苟能心得手应,巧运力先,使冠之以刃,则歼丑虏,壮皇图,于 紧那罗王之圣传,喇嘛神僧之密授,庶不忝矣。图诀备详,兹撮其概 如左。

名棍源流

小夜叉,少林棍名也。夜叉云者,以释氏罗刹夜叉之称。其神通 广大,降伏其心,即可为教护法。释氏又以虎为巡山夜叉者,即此意 也。棍传六路,谨布三图于后。

大夜叉亦有六路,势与小夜叉相等,但脚步变换之间,较开阔耳。 亦布一图在后。

阴手亦少林棍名也。云阴手者,以两手持棍俱阴,近身入怀,能 缩长棍短用故也。与夜叉相表里,非阴手短棍之比。亦有六路,布一 图于后。

排棍亦少林棍名也。两人相排,一上一下、一来一往,周旋回转, 近身入怀,两相演用之棍,原传六路,今只用上、中、下三路,即本寺 亦置之矣。然是活法无定势,不能绘图。

穿梭,亦少林棍名也。根梢相穿,一伸一缩,左右前后如穿梭然, 乃开场起手之棍也。只有一路,亦是活法无定势,不能绘图。

小夜叉

第一路棍谱 高四平,进步跨剑,进步骑马,进步披身。铺地锦, 退步猪龙喷地。偷步四平,推根悬脚亮枪,打一棍骑马,搅一棍,偷步 扎三枪。推通袖,扯披身,进步骑马,进步跨剑,进步穿袖,进步绞系 打铺地锦°搅一棍,扎一枪,退回五花滚身,迎转骑马。进步跨剑定 膝,偷步吕布倒拖戟,进步韩信磨旗。打铺地锦,搅一棍,扎一枪,退 回五花滚身,迎转偷步,磨旗中四平。

浏览38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