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育教材要图文并现,简单易学。他说:“每式附以用法、图 说,式定名词,法释应用,图明动作,说解意义。顺次推进,以图适世 界之潮流,作研究之借镜。”中国拳术的传承,有拳不离谱,谱不离 图传统。吴志青在编纂武术教材时,充分借鉴传统武术教育的经验, 注重图谱、文字、歌诀的充分运用,便于习练者学习。此外,他还对传 统拳术的套路进行改进,例如十路查拳分正副拳各十路,由于流传门 派较多,吴志青选择流行的四路查拳进行传授。

武术教育者要躬亲示范。少林拳术名扬天下,门派流传颇多。 吴志青在中央国术馆任职期间,将国术馆顾问刘崇峻的“龙拳”整理 为《少林正宗练步拳》,并且将自己的动作作示范图像。吴志青将文 字、歌诀、拳谱、示范图像很好地结合起来,清晰、形象地展示了拳术 动作流程。该拳谱成为中央国术馆首期培训教材。俗话说,从北京 到南京,弹腿出教门。吴志青曾师从于振声学习弹腿,并且认为弹腿 容易在大众中普及,于是提倡推广。弹腿本是教派中密不传人之传 统武术,吴志青结合自身习练将其整理为教材,广为传布。

吴志青国术科学化思想 20世纪20年代前后,武术在“ 土洋体 育”之争的背景下,倡导科学化。当时有“一般谈国术者,皆同为腐化 不合科学之运动,近人则以数学、重学、生理学、心理学,估计国术之 价值,则国术不仅含有科学性,而且完全科学化”。国术一道,脱不 以科学方法从而改进,势难邀社会之信用,必然完全失传。吴志青提 出:“今之世界,科学世界也,科学之于世界,犹脑髓之于人身,无脑 髓,则人身无精神,无科学,则世界无文明。……故所谓武术,亦新文 明之一种元素也,亦可曰一种科学也。其在武术与心理学关系中

吴志青《应用科学之武术》,载于《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2卷,中 国书店2008年版,第29页。

说道:“武术者,体育上之一种实用运动也。关运动之事,如只有学理 之价值,而无应用之价值,对于心理上朝于斯夕于斯,渐至疲倦不乐, 必难得美满之效果,又岂非一大缺憾乎?……是故国术运动,为一种 实有之体育,亦即一种实用之心理也。”国术与其他学科紧密关联,习 练武术,开展武术教育,研究武术,都离不开与武术关联的自然人文 学科。在武术复兴的20世纪初,伴随着中央国术馆的成立,武术朝着 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吴志青在《四路查拳•绪论》中指出:“博延国 术人才,共同研究,复以科学方式,详加整理,力求适合教育之原理, 卫生之需要,且本心理学功用以支配。”

吴志青国术科学化的思想表现为其对武术的科学精细的分类。 他将国术分为三类:运动的国术,技击的国术,艺术的国术。每一类 下又有不同的门类及表现,根本目的是健身自卫。

运动的国术有两个目的:疗病与健身,运动手段有洗髓经、易筋 经、八段锦(即今天所说的健身气功)。技击的国术有四类练习内容: 练法(少林十八法、双推手、三十六合锁、七十二手拿法)、练功(打 桩、打沙包、打木人)、练身(各门派之长短拳)、练力(石墩、石担);艺 术的国术包括游艺(表情式的演武滚叉)、戏技(舞台式的各 种表演)。

从吴志青的分类看,勾勒了中国武术发展的演变轮廓,即武术由 最早的技击向着表演化、健身祛病方向发展。他总结了中国武术在 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的主要演练手段,而将国术的价值归为健身 自卫,也是对传统武术看家护院功能的再认识。

此外,吴志青倡导武术实用化也是其武术科学化思想的一部分。 其编纂出版的《应用武术中国新体操》,是吴志青积十余年经验,采用 国技之动作,按照体操的顺序编纂而成。从吴志青在国术馆暑期体 育学校的亲自传授效果看,学员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技术动作要 领:其创编的武术新体操还在第五届远东大会上进行表演,获得国 内外赞誉,说明了其武术实用化的效果。

国术传播思想吴志青注重武术传播,其传播路径通过武术组 织进行。1918年,在吴志青的主持下,邀请王一亭、谢强功等发起创 立中华武术会(其前身是中华武侠会)。总会设在上海大东门外。该 组织成立后,确定了以少林武术传习为主的方针。其传播范围不仅 限于上海的中小学及社会团体,还在法国及南洋爪哇设立分会。该 会组织形式由委员制变更为会长制,1928年又改为委员制。

从传播内容看,该会所教习内容从少林拳术扩展到查拳、滑拳、 洪拳、弹腿、炮拳以及太极、八卦、摔跤等。这种以教习传统拳术为主 的武术传播路径,对传统拳术的传承和发扬,意义重大。吴志青充分认可了国术馆成立后所采用的武术传播手段。他在 《四路查拳结论》中说:“他如广发刊物,以资宣传,招班教授,以广 后进,举行国考,以拔真才。”特别是各省市分馆逐渐成立,武术的传 播逐渐得到普及。

需要指出的是,民国十年(1921)六月,吴志青在第五届远东运动 会上表演他精心创造的中国新体操、叠罗汉和中国武术,赢得全场喝 彩。此次参演项目,既有中华传统武术,又有吴志青创编的新体操, 还有来自故里的民俗传统体育一叠罗汉。通过展演,将中华传统 拳术推上国际舞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海外宣传有一定推动作用。 吴志青是第一个将中国民族体育带上国际运动会的。

吴志青国术思想渊源分析吴志青出生于徽州,徽州南北朝时 有武劲之风。此风尚一直延续到近代。南北朝的程灵洗、唐代的汪 华均以武术捍卫故里。明清时期徽州武术在时局变动、徽商经营、宗 族治理的社会背景下,民间武术、武术教育得到空前发展,涌现出武 林高手、武举人才。徽州尚武之风兴盛。在尚武文化的浸润下,成长 于徽州的吴志青,受到了熏陶,产生了对习练武术的兴趣和追求。

时代变化,对武术提出了挑战。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屡遭侵略, 救国图存,就需要强身自卫。特别是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攻击下,国民 革命志士发出了民族救亡、强国强种呼声,其中就有通过武术习练, 达到强身目的的一群人。孙中山在革命中就提倡尚武精神的传承与 发扬。孙中山勉以“努力进展,以培成革命势力之组合”,为武术会题 写了“尚武楼”匾。吴志青认识到武术在民族危机之际的社会功能。 他说:“一代之技能有一代之应用,一国之技能有一国之特性。古代 之技能或不适用于今世。欧美之技术,亦未竟适于中国。其环境不 同,思想各异故也。革命以还,凡百建设,将次颓废之国术,亦得复 兴。”①国人极弱的原因在于不讲体育。重提体育,重振武术,就应该 复兴国术。所以他在《教门弹腿序》中说:“于(指于振声)、杨(指杨 奉真)、马(指马良)三先生痛国人之极弱已久,皆因体育不讲之故。 于是遂出其教中密不传人之弹腿,广为传布,以饷国人。”

近代战争中近战的启示。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在《国术教 范•弁言》中指出:“武术逐渐退化,几垂于绝;或曰昔之武术仅备战 阵之用,今则科学进步,火器昌明,虽十年练臂,十年练目,将焉所用, 转质之欧洲治军者,乃云铁弹之坚,不如肉弹。更察晚近世界之各大 战,其最后胜利者,亦皆赖白兵肉搏,而获得冲锋。之江亦尝待罪行 闾,深悉突击。远战固需火器,近接则娴刺击者尝操胜算。国术在军 事上之效用于斯益征。”张之江从战争启示、治军策略、个人经验等三 个方面阐述了武术在军事上的功能。这一认识深刻影响到吴志青, 倡导武术,发挥武术在军事斗争中的作用,成为吴志青国术思想的渊 源之一。

传统武术在发展传承中,有逐渐神秘化、娱乐化乃至误入歧途的 现象,需要正本清源,需要科学原理、需要符合教育规律。他在《四路 查拳》第一章中认为,研究国术,要区分技击、运动、艺术三种关系。 传统武术在发展中出现了三种现象:或专以延年健体,独善其身;或 迫于生活,江湖卖艺,甚至不存身份,以博观众之欢心,由是遂丧失武

浏览37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