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的武术拳械较之前代有了进一步的发达。宋太祖赵国胤本人就是 一个著名的武林高手,以擅长棍法闻名。据《铁围山丛谈》记载:“初,出侍左右宦 者,必携从二物,以备不虞。其一玉拳、一则铁棒也……棒纯铁尔,生平持棍既久, 而爪痕宛然。”《说部》讲:“赵匡胤的一条杆棒打天下,(杆棒,即三节棍)。知亦有 所本。”《辞海•三节棍》载:“相传即为宋太祖之盘龙棍,凡六路,共六十八棍,常用 破枪。”另外,戚继光《纪效新书》和何良臣《阵纪》中也有“赵太祖之腾蛇棒为第一” 的内容。在拳术方面,《清稗类钞•技勇类•叶鸿驹精内家拳》中也把宋太祖的拳 术列为天下之最,并有与赵匡胤拳术有关的说法:“艺祖性猜刻,秘其术,不欲传之 人,故人罕知者。后值大宴,艺祖被酒,偶洩之,且云将绘图附注,俾人传其术,大 臣在旁亦怂恿之。及旦,艺祖悔,然恐失信于大臣,乃立庙于少林,藏其拳术秘 本。” ®当然,《清稗类钞》中的这个记述是否确凿,还有待考证。
两宋时期民间产生大量武术结社组织,“弓箭社”、“忠义巡社”、“禳子社”、“霸 王社”等民间武术组织构成了这一时期河北武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色。这些武术 组织除“依时农作”外,就是“御贼备战”。他们“尝于庄井附近便处”,“教习武艺”, “带弓而锄,佩剑而樵”,遇有侵扰,就击鼓集合,“倾刻可致千人”且“晓勇敢战”, “敌甚畏之”(谭华《体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105页)。据《宋 史.兵志》载: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十二月,知定州藤甫言:“河北州县近 山谷处,民间各有弓箭社及猎射人,习惯使利,与夷人无异。”弓箭社是自发的民间 组织,人社者各置弓一张,箭三十只,刀一口。弓箭社发展很快,据苏轼调查,当时 仅“定保两州,安肃、广信、顺安三军,边面七县一寨内管自来团结弓箭社,五百八 十八村、六百五十一伙,共三万一千四百一十一人”。乡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弓箭 社,当时遍布河北北部广大地区,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是罕见的。除弓箭社外,北 宋末至南宋初,各地乡村居民还组织了寓兵于农的抗金武艺组织“忠义巡社”等。 忠义巡社当时遍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诸省,发展规模甚大。在农村中以“社”、 “堡”、“山寨”形式出现的武艺结社组织,活动规模较小,多劳武结合,行侠仗义于 村落间。有的则以这种形式积蓄革命力量,而后发展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仁 宗景佑年间(1034—1037),河北、河东“不逞之民,阴相朋结,号为棍子社,亦曰没 命社”。0这些农村武艺结社组织的出现,对于推动河北民间武术发展,发挥了很 大的作用。据《元史•列传第三十八》记载:“金末丧乱,所在盗起,(大名)南乐人 杨铁枪聚众保乡里。”可见,两宋以来,这种民间自发的武术组织在河北地域中一 直得到了继承和延续。
徒手的拳击搏斗与角抵,是辽、金、西夏及元等几个朝代的流行武艺项目,而 金、元时期的“角抵”中,有时还夹杂着拳击之术。元代初期便有职业摔跤手,摔跤 比赛时着装,跤手赤裸上身,管理摔跤手的机构叫“勇校署”,跤手的人数至少在百 人之上,据记载元英宗一次便“赐角抵百二十人,钞各千贯”。元代诗人胡柢曾有 《相扑二首》描写元大都角抵表演赛,诗云:“满前丝竹厌繁浓,勾引耽耽角抵雄;毒 手老拳毋借让,助欢鼓勇兴无穷。臂缠红锦绣裆襦,虎搏龙拿战两夫;自古都人元 尚气,摩肩累迹隘康衢。”诗中描写了元大都人们踊跃观看角抵的盛况。从描述 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角抵中,还有着拳击、擒拿的动作,不完全是摔跤之技。徒手 拳击之术,在元代则被称为“白打”,纳人了“十八般武艺”之中。元代流行的戏曲 唱本《敬德不服老》中就有“凭一十八般武艺,定六十四处征尘”、“他十八般武艺都 学就,六韬书看的来滑熟”等唱词。明人谢肇淛《五杂俎》记,“十八般武艺”的前十 七种都是兵器武艺,第十八为“白打”。“白打” “即手搏之戏”,俗谓之“打拳”。@可 见,在元代早已将拳击之术列为十八般武艺之一,表明当时的拳术已发展到较高 的水平。
谭华:《体育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6页。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02-225页=
蒙古族崇尚武艺,且武器精良、技艺高超。但在元朝建立后,为加强民族统 治,采取了一系列禁止民间习武的政策,因而元代民间武术的发展受到了较大影 响。虽然元军的训练仍然保留了传统武术的主要拳械项目,如剑(单、双)、刀(单、 双)、枪、棍、锤、斧等,军队中的武术高手也很多,而且元代的武术在戏剧舞台上得 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禁止民间习武的统治政策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武术实 战功能的继承和发扬。元大都即为今天的北京,从上述的内容中我们可以初步了 解这一时期内河北武术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明清至民初的武术兴盛
明清至民国初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段重要时期。武术在这个时期内的发 展、演变,构成了中国武术史中的重要内容。
一、明清时期的创拳肇始
与以前任一历史阶段相比,这一时期的中国武术发展都要表现得更为全面和 成熟。明、清两代的武术发展主要表现在武术理论的完备和技术体系的形成两个 方面。河北是明、清时期的京畿重地,也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个 优越的先天条件也在客观上促成了河北武术的繁荣发展。这一时期,河北地域不 仅几乎包容了中国武术的众家流派,而且还博采众长,在广泛吸取各派武技优点 的基础上,开创和形成了一些新的武术流派。而这种现象也正是明清时期中国武 术各拳种流派兼收并蓄、革故鼎新的宏观发展局面的缩影。明将戚继光镇守河北 达16年之久,期间也曾将名家拳械带入北方。另外,明清时期频繁的农民起义和 义和团运动等,都对于河北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从拳种的分类来看,明代出现了 “内家”和“外家”的拳种称谓。至清代,又有 人把太极、形意、八卦分为内家,少林等多种拳术则被视为外家。就其主要拳系而 言,当时全国主要有赵家、温家、少林、峨嵋、五台、南拳、内家拳等大的武术拳系, 而在河北流行的拳种“大体有一百七、八十家之多。另外,少林拳在河北,又有掌 式、六合、花拳、林泉青拳、红拳、霸王、长拳、行侠派等几十个门派”。®明朝武术的 繁荣为清代武术的鼎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提到的明代 流行的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六合拳、猴拳、园拳、吕红八下、绵张短打、巴子拳棍、 苗刀等拳械,与河北武术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明代的剑术虽从阵战消失,但 在民间仍较流行。《手臂录》的作者吴殳就说,他曾向河北的渔阳老人学过剑法; 当时以枪法闻名于世的石敬岩,也曾向河北献县人耿桔学习过剑术。在人民体育 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由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的《中国武术史》中,也指出了 明代的武艺及器械的流行范围似与地域有关,并说“井径有蚂螂手,善运石,远可 及百步”。《明史•列传一百四》中也有“疏请令潮州营兵如河北例,兼习长枪、短 棍、连接棍诸艺”等记载,由此可知,当时河北地域的长枪、短棍、连接棍等武术器 械应该比较兴盛,以至于政府让南方的潮州等营兵纷纷模仿学习,而地处河北地 域的井径的蚂螂手也已是名声远播。在著名的小说《水浒传》中也曾有过林冲与 洪教头在沧州柴进庄上比武等场景描写。另外一段发生在大名府的比武描写则 被直接引用在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中国武术史》中。在这段描写中, 青面兽杨志与周谨各用去掉枪头的木枪,包上毡片,醮了石灰,骑马较技,以身中 白点者多为输。“《水浒传》中描写的这种枪术比赛,当是明代武术的现实反映”。② 而作者把这场比武的地点选择在当时河北地域的大名府进行,从中不难想象当时 河北武术的发展盛况。
清代武术在明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当时流派林立,名目繁多,出现了 以传统哲学名词命名,并以哲学道理阐述拳理的拳术和拳派。清晚期,分别以太 极、八卦、五行学说命名的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相继轰动京城武坛,开创了 河北武术发展中的一个黄金阶段。咸同年间,河北永年人杨禄禅从陈家沟习得陈 氏太极拳后,在北京比武教拳,轰动京城,杨禄禅创立了杨式太极拳,并经杨氏一 家三代薪火相传;咸丰二年(1852),曾从杨禄禅和陈青萍习拳的永年人武禹襄,自 言得阅一篇署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并开创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大兴满族人吴 鉴泉于北京从师杨禄禅习武,创立了吴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从郝为真习 得武式太极拳后,又融合形意、八卦等武技,创立了三拳合一的孙式太极拳。此 后,在以上几家太极拳的基础上,河北地域又先后出现了通臂太极拳、三皇太极 拳、武清李式太极拳、太极十三形拳等,形成了河北地域上太极拳百花争艳的大好 局面。同治初年,河北文安人董海川在北京传出了一种以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形 式的拳术,初名“转掌”,后易名为“八卦转掌”,现惯称其为“八卦掌”。继八卦掌之 后,河北深县人郭云深也在北京传授形意拳。形意拳脱胎于清初山西的心意六合 拳,郭云深之师李飞羽始以“形意拳”命名这一拳系,后又经河北宛平人宋世荣回 传山西。以太极、八卦、形意为代表的三大内家拳种在京城的纷纷亮相,对于当时 的中国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河北武术这一时期的兴旺发展局面,也 在中国武术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而多彩的一笔。据统计,在清末,河北武术已 经形成了“以长拳、形意、太极、八卦、翻子拳等拳系为主,多项拳种、多个单项拳械 广泛传习的局面”。®
浏览97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