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作为柔性武术的代表,其阴阳相济的基本特征便是突出阴柔面的松 静为本、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逸待劳、以小制大、以退为进、以守为攻、负 面着力、因应走化、自然无为。它的阴柔取向,不仅表现在攻防策略和操作方 法上,而且还表现在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其过程的基本特征,则 是由“静极生动”到“动复归静”的“动中求静”。所以,太极拳特别讲究“柔 静”。
与此相应,太极拳在“有无相生”和“即有即无”的运动状态中,更为强调“以 虚含实”、“将无为用”的“尚巧不尚力”、“尚势不尚招”和“无为而无不为"。太 极拳虽然十分讲究自身“内劲”的增长和“桩功”的沉稳,但在应用上首先却 是要“引进落空”,让自己“空灵通透”并使敌人“有力不得力”、“有力无 处使”和“以其人之道还诸其人之身”的。一方面“引进落空”,另一方面“摸 实就打”。在这里,于己对人的“落实”(有)和于人对己的“落空”(无),恰 好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王壮弘先生在《武林》杂志发表文章(2003年第1期,以下九个自然段均 为王先生意见)指出:我们生 活在有界,凡事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而太极拳的境界是见相非相的“有无界”,不是“没有”和“有”那么简单,而I I是“没有的有”及“有的没有”。如不知两者之间的不同是很难掌握太极拳的。说太极拳属于“有无界”,是 因为太极拳以超越“有界”的思维作指导。我们所熟知的物质世界是“有界”,而“有 无界”的思辨方式与“有界”大不相同。太极拳的“根”是“无根之根”,其“方向” 是“无向之向”,“中”是“不中之中”,所利用的“能量”是“不用力的能量” 等等。
“有根即是无根,无根即是有根。” 一个平底的茶杯有根,一个圆球无根。如 果根的作用是稳定的话,圆球八面圆转而不倒,所以无根反如有根般稳定。茶 杯的稳定有范围的限制,超出范围便如无根般倒下。太极拳舍己从人,根是活 根,是“无根之根”。
“有向无向,无向有向。”以打手(推手)而言,如果往一个方向进攻,对 方很容易化掉进攻的方向。但如果掌握了 “八门五步”进攻时把身体作圆体全 面放大,对方因为你不是单一方向,无从走化。全方位是无向的,太极拳采用 全方位开合,是“无向之向”。
“不中乃中,中乃不中”中正安舒乃太极拳之“体”,但在用时一定要偏。因 为是顺地心吸力的,故同时也一定要沉,这叫“偏沉则随” o设对方从上、下、左、右 任何一方向你进攻,试图破坏你的中心。你一定要顺着对方进攻的方向,用负 负得正、动态平衡的道理,在不中正求中正。这时你的身体看斜而不正的,实 际上是平衡的、中正的,这叫做“斜中正”。如果错误地用力顶住对方来力来 维持中正,因为中心受力,一定不中正安舒,终至失去中正。
“有力者无力,无力者有力(能量)。”太极拳以“不用力”为最有效率的 方式调动能量。能量的最大来源是地心吸力,即自身重量及对方的力量和体重。自 己用力,就不能很好地借地心吸力和来力,而且容易被对方利用。太极拳全身 松沉,饱满开张,不用力就能顺利地利用地心吸力(即自重量)。而用力者反而 容易被人利用。所以太极拳是“无力打有力”。
太极拳这种“有无界”的思辨方式,称为“太极思维”。是讲阴阳的辩证 关系,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即是阳,阳 即是阴”。阴阳是互相依存的,就是说阴阳之间还含有“中”的存在。这个隐静之机,阴陌之母也”。有人把“动静之机” 一句删去,则不智之甚。因为此 乃是自然界(即万有世界)化生、对待、流行的三大规律之一。“太极者,无极 而生”讲的是“无生有”的“化生”道理。“动静之机,阴阳之母”是讲由“化生” 而带来的“流行”和“对待”的道理。一而三、三而一,是不能分割的。谱中“动 静之机”和“阴阳相济”同样讲的是“中”和流动的道理。即生生灭灭、灭灭生生,生中有灭、灭中有生,有、无、生、灭地流变。如果没有流变,这个世界也不存在了。
世界是不会凝住的,永远是动态的。太极讲的是阴阳,然有“阴、阳”必 有“中”。流行的道理是既不常住于“阴”,又不常住于“阳”,也不常住于 “中”,而是“无常”地流行于“阴、阳、中”三者之间。有“无常”才有“常”。同 样地这“阴阳之母”的太极也必须由“动静之机”来维持。犹如人体内细胞不 断地新陈代谢的“无常”,才能维持我们每个人的“常”。由于每个人生灭、灭 生的“无常”,才能维持人类长时期地存在。这就是“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的道理。也是本文所提及“无根之根、不中之中、有即无、无即有”的“有无界” 的道理一样,是太极的深层内涵。唯其如此,所以太极拳要仿效水、风、气体,练 成流动不居的松柔之体。使对方固体之力“触之即散”,达不到其预期的效果 (因为作用力如果没有反作用力,那么这个作用力就等于零),反而变为一股“合 之即拢”的冲击流动能量,回馈于自身。所以清代太极拳名手杨禄禅,除了 “杨 无敌”、“杨搬拦”之外,更有一个绰号叫“软十三”(即练八门五步柔拳者)。江 湖上称作“软十三不敢沾"。就是说一旦沾惹上了就会进无门退无路,动弹不得,任其摆布了。
以上讲的是“常”和“非常”,“有”和“无”的道理,非常粗浅。学习 太极拳的方法应该以悟为主,学者不管从哪一派太极拳入门,都不能以学会拳 架为最终目标。必须进一步领悟其内在实质,并有所改进和提高,而对拳术有 所贡献。
太极拳至高深境界是“无为法”。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你生什么心,我 生什么法,心灭则法灭,也就是《道德经》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曰损,损 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即“万法归于一法,一法归于无法,无法才是真法”。如 按佛家《金刚经》的说法,最 后还得加一句:“我说真法,即非真法,是名真法",通过双 重否定,意即“道法自然”,回归到自然境界中去了。此外哲 学上的“无”,不等于绝对的“零”,而是“隐”。是“隐而未显”的意思,这也是必须明白的。
王先生所说的这些,其实也就是带禅佛(“庄禅”)色彩的整个中国文化 的特征。笔者以为,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中国文化,一 定意义上是一种“以虚求实”的文化。在这里,“虚”是手段,“实”是目的;所 谓“认认真真搞形式、严严肃肃走过场”,“阳奉阴违、阴奉阳违”,“挂羊头来卖 狗肉、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虚晃一枪”表面功夫背后,是“如假包换”的 个人实惠。这跟“以实求虚”的西方文化形成鲜明的对照。西方人的手段往往 是“实”的,目的则往往是“虚”的:他们通过各种具体的实证分析、试验探 测、逻辑推演,去追求什么绝对、普遍、纯粹、永恒、真理、正义、不朽、上 帝等虚无飘渺的东西。中国式的“以虚求实”,往积极方面的发展,可以形成 极为高明的个人技巧;但在消极方面的发展,则有可能妨碍社会整体的进行。所 以有人比喻说,太极拳作为个人技击技术,确实相当高明;但在社会工作上,也人人来个“太极推手”,事事都“张网设套”、“引进落空”而让别人总是“有力 不得力”和“有力无处使”,那整个中国便将是“一盘散沙”。
浏览32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