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整个中国文化一样,太极拳从整体上说也是“以虚含实”和“将无为用” 的。在那虚柔空灵、淡泊平和的表象后面,它同样具有一个求取实利、自强不 息的积极灵魂。由此,它处处注意增强自身实力并讲求内劲。所谓“练拳不练 功,到老一场空",任何武术技术上的“着法”和“劲法”都是以自身浑厚的 功力作为基础的。它还要有“功夫在诗外”的经验、眼光、识见、思想、智慧。越 是讲究大松大柔、虚空粉碎的拳术大师,越是需要充沛雄厚的“上乘功力”和 洞察一切的“无上智慧”。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内家拳类”,似乎要比那硬打 硬拼的“外家拳类”更为讲究自身功力的培育、积蓄和各种力量的整合圆融、合 理配置、有效运用,也更为讲究“功夫之外”的战略战术和智慧眼光。一方面“积 柔为刚、刚复为柔”,即在平时训练以及与敌周旋过程中,随时注意不断地培 植和积蓄自己的有生力量,并保持这力量的高度机动灵活性;另一方面“万拳 求一力、万力求一整”,即在运用自身有限劲力过程中,既注意其合理配置,又 注意其集中使用。所以敌攻我时,要“节节松开”以减少损失;而我攻敌时,又 要“节节贯串”用整体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中国文化讲究身心合一、体用一如,它以操作性的体用本末去论虚实有 无,这跟西方文化以对象化的存在非存在、印度文化以心理性的真假实幻去论 虚实有无,确有很不一样的性质和功能。正如不能以中国文化的价值坐标去妄 评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样,我们也不能用西方文化的价值坐标来强求中国文 化。有人指出,太极拳的“内劲”是一种文化观念,它反映了中国人反求诸己、含 而不露、曲径通幽、暗箱作业的阴性文化性格,这当然是很有见地的。但由此 判定太极拳“内劲”仅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心理满足”或用以吓人的“心理战 术”,则未免过于主观武断。任何一种文化观念都反映了这种文化所代表的“人 的存在方式”,并会微妙地 渗入其技术体系和相应的操作方式,发挥出观念背后那物质的强大力量。太极拳在“内劲”的追求中,确实保 存有一些原始巫术的神秘成分,然而在其背后却是内向身体潜能挖掘和外向操作技巧运用相统一的“功力” (不是先天生就的“蛮力”,而是通过后天修炼而形成的生存竞争之实践能力),其 中包含节约能源、持续作战、合理用力、有效做功的理性思考。
太极拳“力从人借、劲由内换”,表现出强大的主体独立性。其劲路运用的 重点和难点,是“引进落空”之后的“合即出”。由此,不少拳师还引出“得实 不发艺难精”的感慨。太极拳在战略上实施“避实击虚”不拼消耗方针的同时,在 战术上还遵循“虚守实发”吃掉对方原则:“逢虚则守”,在未探明敌情之前决 不妄动;“得实即发”,在控制住敌方有生力量时要毫不犹豫地解除其战斗力。这 就是说,“虚应故事”骗敌不骗己。对己考虑的重点,还是老老实实、做足功夫、以 十当一、有备无患、一步一个脚印地获取扎扎实实的具体利益。所以跟西方竞技 体育的那种非功利超越精神相比,中国武术表现了一种颇为狭隘的实用事功原则。
有人批评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中国武术花拳绣腿“不实用”,其理由是难以 像西方拳击那样在竞技场上获取金牌。这其实恰好把问题弄反了。笔者在《武 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等文章中已经指出,西方拳击作为一种竞技运动,在 本质上是“非功利”和“不实用”的,其社会基础是生产和生活之外的闲暇; 其生物学基础是选美“争雄”的“性炫耀”。而中国传统武术却是作为一种求 生“保命”的综合实用技术,其社会基础是现实生活的“伦常日用”,即生产 和生活本身;其生物学基础是生存竞争的攻击和自卫本能。所以,问题的实质 当是“能比的不能用,能用的不能比”。
还有人批评太极拳式战略只不过是弄虚、用诱、行骗、使巧,并不懂得“堂 堂正正”的力的抗衡,因而反映了虚伪、欺诈、阴谋、权术的负面文化性格。但 问题在于太极拳的弄虚使巧,仅局限于自卫的范围,并无任何主动侵犯他人的 倾向。太极拳的行为基础,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处谦守下、淡泊平和的养 生自保,坚决反对好勇斗狠、恃强凌弱、妄作非为、惹是生非的暴力崇拜,并 且以厚德载物、礼让为先、雍容大度、豁达潇洒的人格力量去折服对方,明显 地表现出中国文化泛道德主义倾向。跟太极拳战略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是“保泰 持盈”、“谦受益、满招损”,而不是什么阴险狡诈、损人利己的政治哲学和 人生哲学。它之诱使敌手犯错 , 误,是在敌手侵犯过程中发生的。如果敌手不来进犯,那 ‘也就不会犯错误。所以,太极拳在力量上讲究方在圆। 「中、外圆内方,在人格上则讲究仁义为本,智圆行方。假如失去了中正平和、诚信仁爱、积功累行、化恶 扬善这些主心骨,那任何阴柔巧诈都将失去作用。任何个体对抗都是在一定社 会历史关系和思想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它不可能脱离社会道德认可这个框架。
(三)心法:得机得势
太极拳攻守进退和虚实刚柔的关键问题和中介环节,是对“机”、“势” 的洞察、把握和运用。对“机、势”的领悟是中国人生命智慧的表现。太极拳 的“得机得势”属于“心法”,这是整个操作的心理调控策略,亦即活力对抗 主体对基于双方时空关系变化所形成的各种机、势的洞察、把握、利用,俗谓“运 用之妙,存乎一心”是也,类似于军事作战中战略和战略思想的发挥。它表现 于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意气”活动,并可分析为寻机造势、随机就势、得机得 势三个环节。在这里,寻机造势是主观努力,随机就势是运用特征,得机得势 是综合效果。三者共同表现出太极拳“弱者战略”的基本特征和效应。
浏览3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