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劲法:虚实刚柔

武术的攻守进退,就外在形式说是因应敌势,就内在实质说则是主体操作。由 此,我们的研究便从战斗过程外部形式攻守进退的“着法”,过渡到技击技术 主体状态虚实刚柔的“劲法”,深入到动作结构背后的力量运行支撑。虚实刚 柔是技击搏斗中自身战斗力量运用的艺术,类似于军事作战的兵力配置调动。我 们已经知道,战斗力量跟战斗力量的运用,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问题。虚 实刚柔偏于研究把握战斗力量相互关系中的性质和技巧,而不是孤立地研究战 斗力量本身发挥的数量规定。太极拳(可延伸至整个中国武术)的虚实刚柔属 于“劲法”,是指敌我双方交手搏斗过程中所呈现的自身力量变换状态。其物质基础是人的体力,因而在基础的层次上受到人体生理生化、生物物理、生物 力学等等规律的制约;但其变换的基本规则,却要服从技击的基本目的和基本进退作为自己的外部存在形式。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劲附着而行”。中国武 术的虚实讲究“因应敌势”的变换,刚柔则强调“相济互补”的兼行。

我们上面分析攻守进退“着法”特点时,已经联系“劲法”作过一些简单 的分析。这里将集中分析武术劲法本身的若干最一般的内在规定和特征。


  • .关于虚实


虚实是标示事物存在状态的一对范畴,用以描述事物在实际中或观念里互 相对峙的两种状况。在中国文字中,“虚”者为空也、无也、伪也、弱也;“实” 者为盈也、质也、真也、强也。在武术技击中,虚实主要是技击主体对自身劲 力的运用,具有劲力部署配置轻重和劲力显示意图真伪这两个方面的基本含 义。具体地说来,“虚”既指劲力部署的空隙和弱小,又指劲力表现的虚假和 诈伪,还可以引申为对抗中的消极因素;“实”则指劲力部署的坚固和强大,又 指劲力表现的真确和有备,还可以引申为对抗中的积极因素。所以在应用中就 有招式变换的虚实和力量配置的虚实两个方面。

基于“以弱对强、自卫反击”的战略前提,以太极拳为代表的中国武术大 都倾向于避免正面对抗拼消耗,主张用反、用虚、用弱来化解敌力以求自保,特 别讲究避实击虚、后发制人、引进落空、借力打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处 处让来犯之敌陷于有力不得力、有力无处使的无所适从状态。由此中国武术技 击对搏斗双方力量虚实变换的把握特别讲究,并因时、因地、因形、因势、因 机而各不相同,呈现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永恒变动状态。

在武技搏斗中,虚实变换的基本形式归纳起来,则有以实为虚的实而虚之; 以虚为实的虚而实之;或者虚而虚之,使敌视之以为实;或者实而实之,使敌 视之以为虚;还有一虚再虚,然后用实;或者一实再实,然后用虚,如此等等。总 之,在这变换中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无方无体、变化莫测,表现出技击主体 那高度机动灵活“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技术特征。

从操作的角度来看,武术技击中虚实变换的要领有三个环节:一是虚实的 对待并立。这里讲究分清虚实:实不是虚、虚不是实;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 处又总有此一虚实。由此虚实互相区别对待而又互为存在前提,为劲力的变换 运动中又注意不将势用尽使老,注意不给敌手以可乘之隙,让全身经常保持一 种可以随时变换的高度机动灵活状态。三是虚实的对应反向转化。所谓“左重 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敌实我则虚,敌虚我则实,反对敌我双方同时用力进 行“顶抗”拼消耗的“双重”状态(一般地说,“双重”是指自身力量配置不当。但 敌我双方的顶抗,同样属于自身力量的配置不当,因而也有人称之为“双重” )

我们知道,活力对抗中各方的虚实,实质上是对抗双方各种力量因素运动 状态的数量化描述。中国武术技击搏斗中的劲力配置,完全根据敌方情况的变 化而作出相应的变化,切忌主观主义生搬硬套按固定程序办事。

  • .关于刚柔


跟上述敌我双方关系“虚实变换”和“避实击虚”方针相应,则还有技击 主体自身方面劲力性质的“刚柔相济”和“以柔克刚”。由此,我们便过渡到刚柔。

刚柔首先是标示事物关系属性的一对范畴,用以描述事物相互作用时互相 对待的两种基本性质。在中国文字中,“刚”者为坚也、强也、硬也。《说文》云: “刚,强断也,从刀冈声”,用以描述事物运行中维持自身的坚固惯性;而“柔” 者为顺也、弱也、软也。《说文》云:“木曲直也,从木矛声”,段注曰:“凡 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曰柔",用以描述事物随机改变的可塑特性。《易•杂卦》 云:“乾刚坤柔”,《易•说卦》又云:“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又 云:“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诗•大雅•烝民》云:“柔则茹之,刚则吐之”。强 调刚柔那互相对应、互相规定和互相变化的基本特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功能。

在中国武术中,刚柔则主要指技击主体被运用“劲力”本身的关系属性表 现,具有劲力发挥量的大小强弱,以及相应运用技巧质的轻灵沉着这样两个方 面的基本含义。具体说来,“刚”既指抗衡劲力的硬实厚重,又指对抗方式的 直接凶猛,用以描述强势的冲击;“柔”则既指抗衡劲力的飘渺难寻,又指对 抗方式的顺而不屈,用以描述弹性的应对。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看,虚实刚柔 又综合地表现为阴阳有无。这虚实刚柔或阴阳有无密切联系、渗透互寓、不断 转化,构成一幅瞬息万变、绚烂多彩、神秘莫测的活力对抗图画。操作上这里 强调的是应敌过程中刚柔的变化和得宜。绝的整体弹性力。太极拳从“以弱对强”的实际出发,总是要走一条迂回曲折 的道路,然而又决不把手段当作目的,搞什么不计成本的“为迂回而迂回”。拳 谚云:“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任何力量过刚易折,太柔易痿,只 有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绵里藏针的整体弹性力,才能在跟强敌的 长期搏斗中,收到切实的制人取胜效果。人们在物理学上可以看到,一个物体 的弹性度,标志着这物体对外力的抗冲击能力,同样也标志着它可以承受的内 应力范围。因此一个良好的弹性物体,不仅能对外界的冲击力具有较大的适应 能力,而且还能把所产生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贮存起来。

中国武术“刚柔相济”的生理基础,是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收缩和舒张的 节律性调控;而它背后的技术实质,则是技击主体在运动中能量发挥和信息调 控的统一整合。在操作上说,“刚”是能量发挥,“柔”是信息调控,“刚柔 相济”则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使无序的“自发力”变为有序的“自觉力”。由此,中 国武术在劲力的运转过程中,对不同方向的力量进行加速和制动的整合,从而 让那些“死的拙力”成了服从主体意志那真正“活的巧力”。所以老一辈拳师 常说:“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 从哲学的角度看,刚的实质是依托能量改造环境以发展自己,柔的实质是根据 信息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二者同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须。

  • .太极拳的虚实刚柔特点


中国传统武术把虚实刚柔运用到极致的是太极拳。我们这里仍然借用这个 典型来说明传统武术的虚实刚柔特点。

首先,太极拳对“虚实变换”和“避实击虚”方针的应用已达“化境”。

活力对抗中所有强弱因素的规定都是相对和可变的,面对不能选择敌人的 前提设定和稳求全胜的价值诉求,太极拳基本的作战方针就是避免正面抗衡拼 消耗的“避实击虚”。它那“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和“后发先至”的独 特方式,不但处处使来犯之敌陷于“有力不得力、有力无处使”的无所适从状态,而且还让他们尝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自作自受”滋味。由此,太 极拳对活力对抗双方力量“虚实变换”的把握特别讲究。其操作的基本原则是:因敌变化、以顺避害、舍己,从人、不丢不顶、虚以应物、以屈求伸、触处成圆、摸实即发、虚实相生、借力打力。

浏览33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