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太极拳的前提设定是力量上“以弱对强”,并具有崇德、尚礼、处谦、守 下、用智、使巧、内向的阴性文化特征。从技术上说,其基本原则是攻者捣虚、守 者备瑕、进在取势、退在避锋,保存实力、避免消耗、战术速决、战略持久,随 曲就伸、以顺避害、后发先至、曲中求直,奇正生克、攻守相依、进进退退、贵 在得宜。这是一种通过“扬长避短”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自卫型拳术。
其次,基于以弱对强自卫型的战略设定,太极拳攻守进退的基本形式是“寓 攻于守”、“以退为进”、“以走制敌”、“曲中求直”、“攻守同一”的迂回运动战。
兵法有云:“强则攻、弱则守”,以柔弱者自居的太极拳自然以防御为主,并 且力图避免“处处设防”、“处处树敌”、“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正面抗衡和拼消 耗。它十分讲究“舍己从人”、“不丢不顶”,通过“沾粘连随”、“随曲就伸”的因 敌变化去寻机造势、引进落空、张网设套、诱敌深入、以顺避害、借力打力,突 出“贵化不贵抗、尚走不尚顶” 的圆活机动,很有中国军事那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 发挥你的长处,我也发挥我的长处,打得赢就打,打不 赢就走”和“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你打我时摸不着打不到,我打你时就由不 得你”的味道。
作为一种技击的技术,太极拳绝不是放弃自身存在理由的“游而不击”、“只 守不攻”之被动挨打术。其机动的目的仍是为了歼敌。但太极拳的进攻,却往 往寓于退守避让的过程当中。由此属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 必犯人”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反攻性质。它一方面“顺人不失己” 地走出自我中心,另一方面又“依自不依它”地坚持独立自主,由此把防守跟 进攻,撤退跟前进有机地结合起来,此退彼进、此守彼攻、此蓄彼发、攻守同一、虚 实变换、阴阳相济,既不受对手的力,也不拿对手着力;在“积极”方面说,它 十分强调沾粘连随,在“消极”方面说,又极力避免扁抗丢顶。每个退守动作 系统,同时也是进攻动作系统。它要在“逆来顺受”消极被动形式当中,去实 现“制人取胜”的积极主动内容。
太极拳攻守进退的运行轨迹,是“曲中求直,,打圈子的乱环翻滚、圆转走化。杨 班侯传下来的《乱环诀》对此描述说:“乱环法术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陷 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着法成。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欲知环 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这是一种在有限空间中寻找活力对抗的最佳运 行路线,也是一种化解敌力和积蓄己力,隐蔽进攻的最有效方式;在大踏步后 退的同时,包含着大踏步的进攻。用系统论的语言来说,这就是“在寻找目标 的同时实现目标”。
第三,太极拳实施攻守进退运动战的基本技法是粘、走。
对于“粘”字,王宗岳《太极拳论》有云:“我顺人背谓之粘”,《打手歌》曰: “沾粘连随不丢顶”,表明这是一种如胶粘体,彼去我随,随曲就伸地封逼敌 势而不让他脱逃的动作,其目的是控制住敌手。太极拳进攻的技术特色是把一 般格斗过程中的击打和追赶融汇发展为就势推按,而在这就势推按的时候,又 必须拿住敌势并粘紧捆实,要在敌手无法变换还击的贴身近战态势下,持续增 加打击力量。所以,“粘”字是蓄势待攻之法。太极拳在没有粘紧拿实对方劲 路前,是决不轻易发动进攻的。拳谚云:“克敌制胜,全在用粘”,此之谓也。
至于“走”字,王宗岳《太 ― 极拳论》云:“人刚我柔谓之走”,陈鑫《推手三十六病》 云:"人以手来,我以手引之使进,令其不得势击,是谓 之走”,表明这是一种敌进我退、顺引敌力,既不抵抗,又不离开的动作。其目的是避让敌害。太极拳退守 的技术特色是把一般格斗过程中的格挡躲闪融汇发展为顺势走化,由此使敌力“处 处落空”而无法作用于己身;并同时“借力打力”地通过一个力学结构,把敌手 的力量“还”给他自己。所以,这是“守中寓攻”之法。粘、走本身都不是攻,但 粘、走里面又都包含着攻。拳谚云:“进不离粘,退不忘撵。”可见在这里无论 进退都包含着攻击意识,但又努力做到含而不露,不着痕迹。
作为一种你来我往、来留去送、随曲就伸、有进有退的交往性应对技术,太 极拳强调“进必跟”,梢引根催、手到身拥,入位取势、刚柔相济、遇空即补、逢 隙便入、粘逼拿发、意远劲长,讲究“进不离粘”;与此相应还有“退必撤”,抽 胯转腰、步随身换,移形避让、虚实易位、引进落空、此让彼进、迂回寻机、蓄 势待发,突出“退不忘撵”。由此有进有退、上下相随,有顾有盼、左右照应,前 后相连、循环往复,动静相因、连绵不断。至于其背后的劲力依托,则是有蓄有 发、蓄而后发,发中有蓄、蓄中有发,直来横去、横来直去,沾粘连绵、圆转变 化。金庸在为吴公藻著《太极拳讲义》一书所写的跋文中,曾经生动地描述过太 极拳这种随机就势、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的特点:“太极拳不运气、不用力,力 气的来源在于对手,我只是转移对手力气的方向。对手所以失败,是他自己失败 的,他是被自己的力气所击倒。如果对手自始至终保持他的重心和平衡,或者他 根本不来打我,他就不会失败。练太极拳的人,应该不会主动攻击别人。”
就这样,太极拳的粘、走两法,把个体对抗中离身脱手的“散打”变成贴 身沾连的“推手”,由此发展出一整套极富特色的个人贴身自我防卫术。当然,太 极拳也可以离身散打,但在技术上却要求先“以意接劲”的“劲断意不断”,而 且最后解决战斗时仍须通过肢体接触。这种独特的粘、走技术,不仅在训练上 解决了不带护具的人身安全问题,而且还解决了在实战上持续作战的能量节省 问题。这里还应指出的是,太极拳的粘、走两法,是相济相生、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相互转化、相互为用的。所以,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强调“粘即 是走、走即是粘”,指出它是太极阴阳运化的具体表现。
第四,太极拳的攻守进退,要以自身的“中定”为基础。所谓“中”者,指不偏 . 不倚、无过不及的适度行为和平衡稳定;所谓“定”者,不仅指重心的稳定,而且还指不昏沉、不散乱的高度警醒和 ।主动专注。太极拳无论行功走架还是交手应敌,都十分注意自身体态法于阴阳、明辨位势、顶天立地、虚胸实 腹、沉着稳重、协调平衡;重心上,用自己的平衡去破坏敌手的平衡;技法上,一 方面“以不变应万变”,另一方面又“以万变保不变”。太极拳理论把太极八门 五步十三势里面的“中定”,比附为“八卦五行”里居中的那个“土”,并根据 “中央戊己土、万物土中生”的意象,去安排十三势的变化。
我们知道,太极拳攻守进退的本体是人身的动静开合,而中定则是动静开 合的协调平衡。在整个太极运化过程中,这些东西又都是身心合一、动静一原 的。所以,“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这就是中国文 化里“变易中不易之理”也。由此,定无常定,不失中定,是为定力。用物理 学的语言来说,即追求一种动态随遇平衡。根据这个道理,太极拳无论攻守进 退,在操作上都强调虚灵顶劲、尾闾中正、腰如轴立、手似轮转、松腰落胯、气 沉丹田、随曲就伸、因应自然;在各种招式的彼此往来中,首先注意的是上下 相随地安排好自身而不要出岔子,让四肢百骸整合一体并围绕人体重心而立于 不败之地。太极拳在进攻时不搞盲目冒进,退守时也不搞逃跑主义,要在谨慎 稳重中表现出技击对抗的积极性和主动权。
浏览4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