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意气相生”的生命观。它突出“气”的基础 性质以及“意”的主导作用,相信在生理活动的基础上,心理活动完全可以影响、调 控和优化生理活动,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的主体能动性观念。它有异于其 他肢体运动之处,主要是在于特别强调心理意念的作用,即所谓“以心行气、以 气运身”和“意到、气到、劲到”。它有异于一般气功的特点是“动中求静” 而不是“静中求动”,即是在处理对象化了的主客体关系过程中去求得身心的 平衡,而不是在纯主体心理活动过程中去求得生命的展开。在这个层面上“气” 的运转,尚为生理功能的一个范畴,还未摆脱个体生命活动的具体机能状态; 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却已经构成人类社会性文化创造活动的基础。这个层面的 社会功能,主要是强身、健体、祛病、延年。
这个层面的文化主题是“养护生命”。我们知道,“文化”作为人体优化 自身生命存在的一种内在规定性,其最基础的层次便是自然生命的优化。在这体内肌肉、筋骨、关节、内脏和大脑、神经等各方面的协调运作,解决人体内 的身心关系,即生命自组织的协调问题。在这里,身指人的肉身躯体存在,心 则是指用以协调身体活动的心灵过程。
我们知道,人是一种双重的存在物:一方面是形而下的感性物质实体,另 一方面则是形而上的理性精神超越;而把生命活动作为自己意识的对象,并进 而探究这生命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改造自身跟环境的关系,则是人类区别于动 物的一个重要特征。西方的体育运动,在实质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身心体操,同 样具有精神上的独特要求;但在西方式的身心分裂的“二元对抗”逻辑框架下,它 强调的重点偏于身体方面浮显的外壮功夫和精神方面的肤浅竞争观念,极少讲 究意气活动一类的内心体验和自我调控,更无虚静澄明一类的心理素质追求,因 而不可能产生类似中国气功、太极拳式的“意识体操”。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传 统中国武术极其讲究身体性的活动效应,但与此同时又突出“反求诸己” 一类 “内倾超越”追求,强调“身心合一”的内外不二。特别是明清以来成熟形态 的武术活动中,更是强调意气在身体运动中的主导作用,因而突出所谓“外练 筋骨皮,内练精气神” 一类的身心操练原则。中国武术中基于身心合一感悟那 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气势、神韵、味道,跟西方体育中基于身心二元外究那 社会规范导向的“费厄泼赖”精神,显然具有很不相同的旨趣。由此,中国武 术跟西方体育对生命质量的理解也是很不一样的。前者强调节约生命能量的“养 护”,后者则强调消耗生命能量的“拼搏”。
(本.文原是生,者未完成的着作《太极拳亲史文化••论》书稿第 二章第〜节,它逑同下面人节约为作者对武术操作始枸的基本理 论分析,其中"论太极拳的动拼牙3"部》曾干《少朵々太•极》/"2 为第/—2期逑我仔收入卜功保媪的《中国当代太极奉耕论集》。原 稿又写太极本,收入本书时按本书依例和次来作了密十改写和泗 饰用量录及整代中国传史代木。)
劲路应对一中国武术“技”的层面
一§一
按照通行的说法,传统武术“有体有用”,其“体”主要是解决人体内部 身心关系矛盾的强身、养生运动,而其“用”则主要是解决人体外部敌我关系 矛盾的技击、应对技术;这背后之实际内容,便是一种力量的应对运行。我们 知道,人的存在并不是孤立个体的自然存在,而是一种主体跟客体在一定环境(背 景)下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如果要优化自身的生命存在,不仅要处理好个体 内部的身心关系,还得处理好个体生命跟相应客体以及整个外部环境,特别是 跟竞争对手的关系。中国武术在操作方面,讲究协调身心以固体,应敌技击以 致用。中国武术的核心主体是一种以技击为核心的生命应对综合实用技术,其 主要表现为力量运行的劲路问答,追求一种“人我一体”的悠然自得和进退自如; 就操作运行角度而言,这可称之为“术的层面”。这个层面是整个技术体系的 操作规定和运行机制,并对应人体构成中的“气”和主体操作上的“技”。
传统武术理论的核心层面是应对理论,其基本任务在于主客分化以后怎样 应对客体的扩张、侵占或征服、压迫,以求重新达到主客的动态平衡。它强调 的不是本能发挥那简单直接的勇猛精进,而是借助机势把握那曲中求直的后发 先至。其主要特点是:除保留有跟一般应对性活动共有的力量对抗以外,还突 出其引进落空的“避实击虚”和借力打力的“后发先至”;由此在肢体冲突中 扬弃实力抗衡、弱肉强食,实现以弱对强、以柔克刚;这也是在外国武技中没 有或少见的东西。其背后的社会学意蕴则不但是借助技术来延伸本能,而且还 要通过技术去超越本能。
需要注意的是,应对并不等于竞技;它所遵循的路线是“取位用势”(其 背后物理学意义是着力点和不同力点关系变换走势的可能性选择)那体能技能 的综合发挥,而不是条件规定下仰仗裁判单一方向的技能鉴别。传统武术的主 体和核心,就是肢体应对的技击技术。这里所说的“技击”,是指个体(或小规模群体)肢体冲突中“以技行击”那对抗性的打斗搏击。其内容主要是通过 拳脚的变化(器械是拳脚的延 长)和体力的运用以防身护 体和制人取胜,其核心是劲路变化的应答行为。因而不但 明显地区别于大规模群体对抗 的军事冲突,而且也同样区别于个体竞技比赛的散打拳击和角力摔跤。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要处理 敌我双方“互为主客体”的“对抗性”关系,其不同之处,则在于活动领域、社 会属性和激烈程度。完全不考虑应对性技击功能的所谓“武术”,并不是传统 意义上的武术,而只是它在现代社会里的一个异化变种,即作为竞技体育的一 个变种。这个变种在当今世界上当然有它存在和发展的深刻理由,但无论在理 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却不宜把它跟传统意义的武术混为一谈。
跟一切技击技术一样,中国武术解决敌我关系的基本目的或基本要求同样 是“防身护体、制人取胜”;这跟军事战斗中“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具 有相同的本质和内涵,所以其技击理论和应敌原则,在主要的方面便是大量地 借用古代的兵法。为了实现“防身护体、制人取胜”的基本目的和基本要求,其 外部过程展开为攻守进退,其内部状态呈现为虚实刚柔;其中介环节和整合机 制,则是对机、势的把握和运用。
(一)着法:攻守进退
技击技术处理敌我关系的外部过程表现为攻守进退。它类似于军事作战 的行军布阵,在武术体系中属于“着法”(亦称“招法”),指敌我双方交手 搏斗过程中,表现为一定招式动作互相应答的技术形式,是承担力量运行那应 对动作的关系结构和肢体格局。攻守进退是技击搏斗最本质和最直接的运动形 式,是实现技击搏斗目的最基本的手段。任何搏斗形式都是以这攻守进退为核 心展开的。中国武术的攻守讲究“夺位取势”的我顺人背,而其进退则突出“引 进落空”的就势拿发。
浏览4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