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世”一词,原出自《论语・雍也》中的“博施于民,而能济 众”。“济世”,有济助世人之意。在这里我们谈及中国武术精神 的“济世性”,是就其功能与价值而言做出的论断。众所周知,文 化精神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中最为核心的精华内容,它如同一种文 化信念,就是和人类的生存需求息息相关的情感反应和生活实 践规范,即人类的最基本人性 有饱暖之念,有男女之爱,有
恻隐之心,有舔犊之情,有感恩之意……它的信仰者生于其中、长 于其中、行于其中,却或许根本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它就像空 气一样,难以触摸却又无处不在。它是无形的,支配着人们的一 言一行;它并不单独存在,而只是在人们的言行中得以体现。③ 可见,文化精神是关于人类生存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如果人 人崇尚和奉行优秀的文化精神,那么人类的世界将会是一个充满 “真” “善” “美”的和谐世界。
然而,纵观人类史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世界的发展并不是 我们想象中的美好:自然资源因为人类的贪婪与掠夺,而被破坏 得日趋严重;国与国之间因为利益的冲突和矛盾,而使得战争频 频发生,生灵遭到涂炭;过度追求经济的发展,而使人类生存的 环境每况愈下;社会公共道德的缺失与沦陷,使得违法犯罪行为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0, 1:单连春,何东平.精神文化发展动力论[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1 (5) :64-68.
③黎志敏.“文化精神”的永生与“文化体系”的重生[J].天府新论,2011, 6: 37-41.
成为危害社会发展的毒瘤;自我意识的过度强化使得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趋于冷漠化、利益化,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都说明人类 的世界并不完美,人类的文明需要不断地升级。这是一个世界各 国都普遍认同和必须直面的问题。现如今,我们呼吁弘扬优秀的文化精神,推进精神文明的发 展,其究竟意味着什么?习近平主席指出:当代人类也面临着 许多突出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 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 慧和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 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 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 发。①因此,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精神,能够为造福人类贡献出 自己的力量。
我们认为,优秀的文化精神能够给予当代世人以正确的人生 观、和谐的社会观与世界观,从而引导世人去重新认识世界,并且 合理而有度地去改造世界。因为优秀的文化精神,是历代先贤们 对人、自然、社会乃至宇宙认知与实践的思想凝结,是历经漫长的 历史证明并被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精华,蕴含着人与人、人与自 然、人与世界之间相处、发展的深刻的哲理,对于人类的发展具有 很多有益的理念上的启迪,从而引发正确的实践行为。
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从不缺乏这种优秀的文化精神。中 华民族的先民'仰取象于天,俯取度于地,中取法于人”(《淮南 子-泰祖训》),以中正和谐为理想境界,视天地人为统一整体,从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方位、多层面的统一,形成‘贵 和’的理念。'礼之用,和为贵'‘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 不相悖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道‘,这些警言隽语将包容和谐 精神深深地渗透到中国人的思想深处,内化为一种民族特有的心
①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 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钱彤.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推进各种文 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N].中国文化报,2014-9-25:第1版.
理,体现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修身讲究‘心平气和 治家讲究‘家和万事兴’,治国讲究‘和睦兴邦’和平共处①等 等这些优秀的文化理念,是先贤们在古代就推崇和信奉的文化精 神,指引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时至今日,这些优秀的文化精 神依然对于当下的世人、社会与世界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 值。假使人人都“心平气和”的待人处事,人们之间的矛盾必然 会有所减少;假使国与国之间在交流过程中都能够秉承“和睦兴 邦”的发展观和“和平共处”的相处原则,社会的发展也必将会安 定许多,国家之间的矛盾必将会减少许多。
在当下,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文化精神的价值与作用,已经 得到了国内外的文化学者的普遍认可。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长 徐正墩(韩国)先生认为:儒家的‘仁’及其和而不同的追求,可 以促进世界和谐发展。儒家关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民族 和国家关系的论述,对义与利的辨析,对人应具有理想的德性和 责任的要求,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②中央民 族大学教授牟钟鉴也提出:儒学提出的天下观即国际观充满智 慧,它以仁爱和谐为基础,认为天下是一家,具有中和理性,西方 的实用理性如能吸收儒家的协调智慧,必将有益于树立新型国际 观,共同推动世界摆脱纷争,走向和平J③
再比如,崇德”的精神是中国优秀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内 容,虽然“各国文化都重视道德,但是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像中国 传统文化这样把道德作为自己的基础,让道德观念渗透一切;也 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像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系统强调个人的品德 修养,不仅把实践道德视为人性的体现,而且把它看得比生命更宋志明,吴潜涛.中华民族精神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7.唐红丽.延续民族文化血脉 推进文明交流互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9- :(1).唐红丽.延续民族文化血脉 推进文明交流互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9- :(1 ).
可贵”①。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尽管儒、墨、道、法诸家思 想的倾向不同,但是无不主张道德境界的提升,如儒家倡导道德 的自律,道家倡导清心寡欲,避免沾染恶习,法家即便信奉功利, 但也以忠君报国、天下统一为目标。可以说,做有道德修养的人, “乃是中国文化内在精神的逻辑要求和必然归宿”②。如此崇尚道 德的精神,在今天如若被大力地推行和贯彻,其对人的发展将会 是十分有益的。
从这个视角审视中国武术精神,则会产生一种更为宏观的体 验与认知。由于自身的文化的独特性,中国武术精神既可以看作 是中国武术这一文化实体所具有的关于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审 美情趣、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价值信仰等思想内涵的综合反映, 同时,中国武术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或者说是中国传统文 化核心价值理念的一个缩影。透过中国武术精神,我们可以管窥 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诸多要义。
中国传统文化道法“自然”,崇尚“和谐”,追求“礼让”,推崇 “道德”等诸多精神,在中国武术发展过程中逐渐延伸到武术文 化内核的深处,它们与中国武术慢慢地渗透与交融,不仅丰盈了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同时在无形之中赋予了中国武术独特的文 化精神,衍生出诸如“拳法自然”“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气韵 生动”“德艺兼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充满传统文化气息 的精神内涵。这些蕴含在武术技术层面之中的思想理念或者价 值信仰,同时也凌驾于武术技术层面之上,能够在“润物细无声” 之间对习武者施以的一种人文教化,即是在习武的过程中,不仅 是在追求技艺的掌握和娴熟,同时也在追求对自我、对自然、对宇 宙的认知,实现心灵的升华、道德品质的升华,使他们形成和确立 “天人合一的视野、贵和尚中的情怀、尊德重礼的情感、立德事功
① 郑师渠.中国传统文化漫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6: 38.
② 宋志明,吴潜涛.中华民族精神论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1: 27.
的追求”①,从而使自身个体在身体、心智、品质、节操、性情、道德 等方面得到磨练与完善。
因此,武术之道体现为技艺的最高境界,更表现为通过习武 练拳而获得的一种超越性生命体验和人生价值,以及对天道自然 宇宙的生化之理的体悟和体验J②也就是说,从事武术实践活动 的最终目的并非是掌握搏击格斗的技艺,更高境界的追求在于以 武术作为一种手段,实现“修身养性”,能够“立身处世”,“养成勇 敢奋斗、团结御辱之精神,培养雄伟侠烈之风气”③,实现人与自 然、社会的和谐共处,共同创造祥和安宁、其乐融融的世界。
可以说,中国武术精神”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精神的凝结和 反映,通过提升和凸显“中国武术精神”,即是对中国优秀的传统 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中国武术精神所内涵的优秀的思想理 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价值追求等内容,不仅对当下世人具 有积极的教化功能,而且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乃至世界文明的 进步而言,也能够引发强烈的反思与正确的启示。因此,就中国 武术精神的存在价值而言,其具有“济世性”的显著特征。① 白宝山,朱寒潇.解析武术文化中的人文精神[M].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10(3): 45-47.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7:栗胜夫,寇建民,姚伟华.武术在服务国策培育民族精神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J]. 体育科学,2005, 25 6-65.
浏览47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