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附加任何条件的二人徒手搏击称为散手,又称散打。二人按一定规则进行的徒手搏 击则称为散手运动。散手的技击方法是武术的核心内容,它集中体现了武术的攻防意识、 技艺和动力;是智、勇、技的搏击;是检验武艺高低的标志。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二人徒手搏击的训练和比赛。历史上,角力、角4ft、手 搏、白打、打擂台、抢手等都属于散手范畴。现代流行的拳击、摔跤、柔道、相扑、推手、空手道、跆拳道、泰拳、自由搏击等都 属于散手运动范畴。只是其核心技击方式和规则各有侧重而已。一、 技击方式是散手运动性质的核心由于散手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徒手搏击,其复杂程度太高,危险性太大,又不便于裁 判,不便于制定规则。因此,对技击方式有所偏重或限制而产生了不同的技击竞赛项目。 就踢、打、摔、拿四种最广泛的技击方式而言,以拳打为主技而产生了拳击;以摔为主技 则产生了自由式摔跤、古典式摔跤、中国式摔跤和日本相朴;柔道则是以摔和擒拿为主技 而产生的运动;余下的泰拳、空手道、跆拳道、中国武术散手等实质上都不是单一的较 技,踢、打、摔、拿均包括一些,各有侧重和特色而已。泰拳以重、硬、狠为主,在膝、 肘的运用上尤有特色;跆拳道则以腿法见长,空手道对力的发放控制较好,主张点到为 止,能较好地保护对方。所以技击方式的确定和选择是散手运动性质的核心。选择规定不 同,其扬弃的技击内容就不同,从而产生出不同的散手运动项目。二、 规则是固定技击方式的手段由于要把非常复杂的散手简化为散手运动,因此对技击方式进行了限制和选择,并用 规则将其固定下来。譬如拳击规则,就选择了拳击的方式,戴拳套的护具,并对时间、场 地、得分部位、攻击方式、裁判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而产生了拳击这种技击模式。 一方面使运动员有奋斗的目标。精心地研究规定,适应规则来进行比赛。另一方面也抑制 了他种技击高手来争夺拳击比赛桂冠的可能性。比如说摔跤或柔道的冠军,如不按规则和 拳击比赛的冠军较技,则鹿死谁手,还说不准。一旦按拳击的规则比赛,则拳击冠军稳操 胜券。所以规则能固定技击模式,也能保护这种模式的独立性,使未参加过这种训练和长 期适应过这种比赛的人不能和具有这种技术的人相抗衡,从而提高这种运动的声誉,保持 一定的难度和神秘性。三、中华武术散手的优势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发展、变异,特别是 在清朝的晚期,在武艺、武学上都有极大的提高,在众多的分支和门派中,产生了很多高 深莫测的武艺。仅内家三拳,即八卦、太极、形意,就高手辈出,其他各派高手也不乏人 才。武术较技之风盛行,有擂台上的明争,也有私下相约的暗斗。各派各有所长,都是人 才济济。八卦、太极、形意都出了出类拔萃的武林英豪,如董海川及其八大弟子,李洛能 及其八大弟子,太极高手杨露禅、杨班侯、陈发科;精武门的霍元甲,通臂门的张策,岳 氏散手的纪子修,大成拳的王茅斋,查拳门的王子平,自然门的杜心五、万籁声,还涌现 出许多巾帼英雄。真是一时多少豪杰,不胜枚举。不管是和本国高手的较技,或是和外国 高手的较技,他们都谱写下了英雄的篇章,用他们精湛的武技,表现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 深。从而振奋了民族精神,扬我国威,使世界看到了中华武术的高超入神。他们较技取胜 显非力胜而是巧胜、艺胜、技胜,胜得对手心服口服。先辈的光辉业绩赢来了中华武术的 声誉,给我们树立了活生生的典范。清朝末年是我国武术从博到精的发展时期。各派武艺经过长期的锤炼、陶冶,逐步自 成体系,在拳经、拳理上逐步完善,达到了巅峰状态。这些武术精华是我国几千年来冷兵 器时期拳和械相斗的总结。其他各派在拳和械的练法、用法及其和各派相对抗的方法上均 自成系统。即是习武的人,习八卦门的拳械可用本门拳法和天下武术相抗衡。同理,习形 意、太极的也如是。而各自的拳理、劲法、练法、用法是不一致的。但达到武艺惊人的高 度的目标都是一致的。这当中各门有各门突出的技艺。仅就较技时胜人的方法而言,也不 是一样的。其各有自己的最高标准。如太极拳讲究的是身法,主张的是“引进落空合即 出”;“柔能克刚”,胜人的高标准是“打人不对,不打人不对,将敌治心服对”。太极高手 可以将人击打摔得很远,不知疼痛,使人心服口服。不少太极名家都是以把对方打得莫名 其妙,使人心服口服而制服对手的。八卦掌特别讲究步法,主张赢人全在脚下,使用的是 直掌穿打腕击。八卦掌高手善于打掌用指,专打要害,以灵活的步法和奇变的方法获胜。 胜人的标准是“是人来我以步法化之,你打我打不着,我打你一下就着”。试看韩慕侠胜 康泰尔:康则牛高马大,韩则矮了一头。康打韩打不着,而韩一掌打在康的膻中穴上,一 下就把康打倒在地,且胃里的食物也被打出,立即服输,交出11枚金牌。设想让康和韩 戴上拳套,再按现在的拳击规则进行比赛,我想韩一定不是康的对手。在中国传统武术较 技中,女子胜男子,小个胜大个,其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再就大成拳家王芸斋来讲,一生 酷爱技击,且成绩辉煌。他反对用蛮力,认为超负荷的训练和比赛是戕生运动而不是拳道 的使命。他重视的是意念活动,是气的运用,力的运用。他先后胜过日本拳家泽井键一, 柔道八段手八田,欧洲中量级拳击冠军杰姆士,国内的太极高手李瑞东,洪拳高手洪连 顺,形意高手尚云祥,不愧为一代技击大家。萝斋先生的手指,一旦触着对方前胸,对方 如同雷击电打一般。大成拳吸收了形意拳的精华发展而成。而形意拳的桩功和力度也是世 人皆知的。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至今在武林中仍是一桩美谈。形意拳高手击人要求把 人击出去,击飞起来,才是好手。不能将人击打得很远,就不能算是好功夫。仅从上面来 分析,我们就可看出中华武术散手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它在于技艺的全面精深,在于力的合理运用,在于方法的奇特多变,在于灵活、巧妙,在于周身关节的合理应用,在于徒手 的与由搏击。中国散打的技术,不光是拳、腿,还有头技、肩技、肘技、膝技、点成、,班 成、指技。中华武术散手的较技是技艺的比试、智慧的比试,它不纯粹是体力的比 试,不是单纯的拳击加腿击再加摔跤。中国近代武林中有一谚语,叫做“拳不如掌,掌不 如指”。因此,一指禅、二指禅、横二指禅、鹰抓手、铁砂掌、红砂掌、黑砂掌、金刚指 在中国武技中都是较显赫的功夫。武术的很多高级动作,如分筋、挫骨、点穴、闭户、按 脉、截脉、揭皮、断肢都和掌指的应用分不开,中国散手的传统优势不在于体力的拼耗、 质量的碰撞和粗野的硬击蛮打。四、 中华武术散手规则的制定原则技击方式是散手运动性质的核心,规则是固定技击方式的手段。中华武术散手规则的 制定原则应有下述几条:规则要有利于中华武术散手的传统优势,发扬光大中华武术事业。规则要体现中华武术博大精深的特色,有利于各种传统武技的发挥。使练习武术 套路的运动员适应规则较容易。让套路中的武技动作在规则中较容易得到发挥。规则主要是评判选手武艺的高低,要尽量减轻伤害程度,鼓励较艺较技,鼓励讲 究武德,以技艺服人。规则要律简、法、明,便于裁制公正执行,便于观众客观监督,便于在国内和国 际上推广。尽量让规则固定的散手模式,接近散手的原始定义,即尽量接近不附加任何条件 的徒手搏击的要求,即要有较大的兼容性。要有一个好的民族传统形式,有风趣,有礼节,有场面,有声势,有特色,能吸 引运动员的参加和观众的观看。五、 为什么主张不戴护具?戴不戴护具是当前散手规则争论的最大焦点。这个问题对中华 武术散手运动发展的模式有特别重大的关系,必须认真仔细探讨首先,戴上护具的散手运动已改变了中华武术传统散手模式的性质。戴上护具的散手 比赛已根本违反了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徒手的自由搏击的原始散手定义。因为护具就其根本 意义上讲是武器的变形。大家都明白,持盾牌、穿铠甲相搏击和徒手的自由搏击是两回 事。进一步说,二人的徒手搏击和二人开坦克车的碰撞搏击是完全不相同的两种状态。再 举一个浅显的例子,虎鹿相斗,鹿稍比虎重。不附加条件,将其关在一起,则虎一定胜鹿。但如果把虎爪、虎嘴、鹿角、鹿蹄均用护具保护起来,让他们在一起进行碰撞式的格 斗,则一方面格斗的时间要延长,不易分出高低,且很可能老虎还要输给鹿。即戴上护具 已改变了散手模式的性质,和传统的不戴护具的中华武术散手擂台赛是完全不相同的两种 散手模式。
浏览29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