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无告,获厚咸喜。”复,反;服,事也。“命夫以小过削职者皆复 之”。“不无复服”用在弓的阴文之上,是对未来充满期冀,能不能重 新回到宫廷去做弓呢?不是没有可能。毅甫对重归紫禁城的弓作有一种 期盼,事实还真应验了他的期望,52年之后,这张老弓作证,清光绪元 年(1875年),朝廷恢复了弓作以上拙见谨作一说。
第❷节
从造办处到东四弓箭大院
弓箭行家端详这张老弓.谁也不会怀疑,这张老弓所用的材料和 制作工艺当年应属一流。这张老弓历经近200年,能够保存到今天真是 不容易。196年,“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社会上刮起“破四旧”之 风:虽然还没有人到老杨家兴师问罪,可杨文通已经感觉到这场运动极 有可能要波及家中的老物件,于是杨文通在夜深人静时,悄悄从箱子里 捧出老弓,放到板凳上,拿出钢锯,忍着内心的剧痛,将大弓生生锯成 了两截。即使这样,他还是不敢将这把废弓重新放回箱子里,而是把它 扔到院子的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劈柴垛里。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保护”方 式,大弓才在经过几番疾风骤雨之后得以幸存,并获重生。
如今,经过精心修复的这张百年老弓,表面看上去似乎完好如初, 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弓的射箭功能,也就是看看样子,无法使用了笔者仔细地端详这张历经10代工匠人手的老弓。弓身镶着珍贵的鲨 鱼皮,弓的表面绘有祥瑞的图案。杨福喜告诉我们,这弓身上的图案表 现的含义有“暗八仙”(即民间传说中八仙所使用的法器)、有“万 不断”(“生”字不断)、“蝙蝠”(一是音合“福”字,二是蝙蝠是 “夜眼”,暗示拉弓射箭的人可以在晚上箭无虚发)等。为什么聚元号在清道光三年(1823年)特制一张纪念弓呢?难道仅 仅是因为“聚元号”弓箭铺成立1。。年?笔者在国家档案局研究馆员郭 银泉先生的帮助下,查阅了有关档案史料,从中发现,道光三年(1823 年)对于在宫廷大内制作弓箭的工匠艺人来说,的确有着不同凡响的深 刻含义让我们共同浏览一下清朝的历史档案康熙三十年(1691年)以前,清廷内务府造办处川设弓作;之后康 熙谕旨.造办处迁出养心殿,东暖阁裱作移至南裱房,满洲弓箭亦留在内其余别项匠作俱移出,在慈宁宫茶饭房做造办处,当时称“外造办 处“;1723年,也就是雍正元年,造办处设立了活计库,收购内廷交出 成造的活计样品和造竣尚未交进的活计。聚元号弓箭铺当时应当隶属造 办处弓作管理;道光三年( 1823年),不知什么原因,清廷造办处取消 了弓作。
据聚元号第八代传人杨瑞林回忆,清末北京“弓箭大院”位于东 四十字路口的西南角。大院儿分设南、北两个大门:一个在东四南大街 清真寺边上,称“南大门”;另一个在猪市大街上,称“北大门”,南 大门的第一家就是聚元号。当时弓箭大院内有40多家与弓箭制作相关的 作坊。笔者分析,这些作坊迁往东四大街,很可能与朝廷取消造办处弓 作有关。而聚元号工匠毅甫之所以制作“纪念弓”,肯定与宫廷弓箭工 匠的命运相关,而绝非仅仅为了纪念聚元号成立100周年。
据杨福喜介绍,聚元号弓箭铺,是曾经让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牌匾的 弓箭作坊。如果这一点可以肯定的话,那就是说,聚元号所制作的弓箭 必然为宫廷所用,并被皇亲国戚所赏识。依据有关史料,我们得知,当 年宫廷里的弓作匠人不说养尊处优,也是衣食无忧,算是相对富裕的人 家。嘉庆四年(1799年)十月,造办处录有《各处各作各房苏拉匠役数 目总册》,记载有匠役人数、工种、来源、族籍等。其中明确弓作:弹 子匠、雕銮匠、柏唐阿闫,共6名。旗人家匠每月食一两、二两钱粮银。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六月准奏,匠役内特等精巧者给食二两钱粮 银,头等精巧者给食一两五钱钱粮银,而南方来的工匠待遇还要大大优 于旗人家匠。
南匠有工食钱粮银、春秋两季衣服银、本地安家银,有的还有公费 银。造办处养赡南匠各项银两有一定的规定,乾隆九年(1744年)九月 十九日,内大臣海望具奏西藏来京匠役钱根称:"造办处各匠分别手艺 等次,每月所食钱粮自十二两以下至二两不等,每年每季赏给收拾衣服 银自十八两以下至十两不等。”由此可见,南匠和家匠待遇不同。南方 匠役比旗匠待遇要高许多。
除此之外,内务府对宫廷家匠等还给官饭份例,是正经“吃官饭” 的主儿。康熙三十年(1691年)十月奏准,柏唐阿、催长等食官饭。柏 唐阿、催长领每日每名羊肉十两,老米九合叫豆腐八两,豆芽菜、青 菜各四两,煤、木柴各一斤,黑炭一两;匠役等每名每日羊肉二两,老 米九合.豆腐八两,豆芽菜、青菜各四两,面酱一两,青酱五钱,煤、 木柴各一斤,黑炭一两。羊肉向饭房领取,老米、蔬菜向掌关防内管领 处领取.煤、炭、木柴向营造司领取。
道光三年(1823年),是宫廷满洲弓箭工匠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 一年。这一年,御用弓箭工匠离开了紫禁城;这一年,聚元号工匠没有 了 “吃官饭”的待遇;这一年,可是满洲弓箭艺人刻骨铭心的日子。由 此,我们不难判断:毅甫所制作的那一张纪念弓,或许本来是为宫廷某 位皇亲国戚所做,因为国家政策的突然变故,才得以留在聚元号工匠身 边,成为今日的镇铺之宝。假如宫廷没有取消弓作,那么工匠是无论如 何也不可能用宫廷的材料而为自己制作一张纪念弓的。因为档案记载: 管辖宫廷工匠的造办处设有钱粮库,这个机构主要就是避免冒销材料, 同时也是为了保守宫廷大内的秘密。钱粮库是按月发放活计用银,其中 包括工匠工银、钱粮银、买办工料银等,并支放活计材料,再者,造办 处特别强调“本处一应所做活计俱系御用之物,其名色亦不便声明写 出”:.在这样严密的管理制度下,用御用材料制作自己家的纪念弓,岂 不是拿自己的脑袋冒险吗?
值得弓箭艺人庆幸的是,光绪元年(1875年),清廷《会典》上 明确恢复了弓作。但是.笔者分析,光绪年间恢复的弓作,其管理方式 上已经不同于往年了。聚元号没有重返紫禁城,而是继续留在了东四的 弓箭大院,只不过他们还要继续为朝廷服务,要依据造办处制定的标准 和要求来制作弓箭,而制作弓箭所需要的材料,看来不再由宫廷负责采 买,而允许在民间自由选购了°换言之,聚元号从那时起,不再是吃皇 粮的“国营职工”身份,而是“国有合同职工身份”。诸如按照造办处 的要求,在什么时间完成制作多少弓箭的任务。造办处则按照约定经过 验收,支付给聚元号相关银两。相信当时的工钱还是比较丰厚的,因为 宫廷对匠人还有相当严格的约束,例如,有不经允许不得私自外卖等制。
度和规矩,因此还属于“计划内经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那时候 起,东四的弓箭大院就被列为皇家的御用之地。按照杨瑞林的说法,当 时是禁止任何闲杂人员入内的。大院设有两个大门,各有更房及护卫。 弓箭大院内部由横三条、竖三条胡同构成,形成棋盘式建筑格局。而
“聚元” “天元” “广生” “隆生” “全顺斋” “天顺成” “德纪兴” 弓箭铺分别成了这个大棋盘中固定的棋子,聚元号因为有乾隆皇帝御笔 题写的匾额而成为南大门的第一铺面匚。
第❷节
清丽弓盔制作的管理众所周知,冷兵器时代的弓箭属于常规性武器,对于武器的制造和 管理当然不能等闲视之,任何统治者都有一整套关于武器的管理体系。 就聚元号存在的历史而言,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在清政权的管理之下,那 么清王朝对聚元号这样的宫廷弓箭工匠是如何管理的呢清廷弓箭工匠管理机构如下宫廷内弓箭制作的最高管理机构是内务府,内务府的最高长官是总 管大臣。论官衔级别,内务府长官一般为正二品,无定额.慎刑司是内务府下属机关,负责满洲上三旗刑名案件的审理,惩处 内务府官员、吏役、工匠及宫廷太监,审理他们的犯罪案件。轻罪鞭笞 自理,重犯(徒刑以上)会同刑部、三法司审理。
浏览44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