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之后,楚有弧父。弧父者,生于楚之荆山.生不见父母,为儿 之时,习用弓矢,所射无脱,以其道传于羿,羿传逢蒙,逢蒙传于楚琴 氏。琴氏以为弓矢不足以威天下。当是之时,诸侯相伐,兵刃交错,弓 矢之威不能制。琴氏乃横弓著臂,机设枢,加之以力,然后诸侯可服。 琴氏传之楚三侯,所谓句、鄂、章,人号麋侯、翼侯、魏侯也。自楚之 三侯,传至灵王,自称之楚累世,盖以桃弓棘矢而备邻国也。自灵王 之,射道分流,百家能人用,莫得其正这段记载,似乎将弓人代代相传的族谱做了阐述,多少也印证了杨 福喜所讲的轩辕黄帝为弓人祖师的故事。
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农历四月二H"一成为轩辕黄帝的祭日。同 样,这一天也成为京城弓箭行内所有手艺人家的节日。北京城内弓箭行 业祭奠轩辕黄帝的活动一直延续到1952年。据杨文通回忆,这一天,各 家弓箭铺的手艺人全都放假歇业,弓箭铺的掌柜和“白活” “画活”的 主要手艺人,都要到位于德胜门外冰窖口胡同内的弓箭行共同的祖庙参 加庆典。他们烧香祭祝,设宴唱戏,在祖师爷像前三拜九叩,以表虔诚 之心。所有的弓箭艺人都希望能够得到轩辕黄帝的护佑,让弓箭行的人 们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吃喝不愁;同时,也希望轩辕黄帝能够保佑弓 箭行业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当年弓箭行里的祭祖有什么仪式呢。
据杨文通回忆:首先,要给轩辕黄帝的塑像换上一件新衣服。衣 服用什么材料制作呢?这位祖师爷不穿绫罗绸缎,不戴金银首饰,穿 的是树叶做的衣袍。不知是弓箭艺人生活艰辛,买不起高档的衣料孝敬 祖师,还是因为原始的弓箭离不开树枝、树叶的缘故。关干这其中的缘 由,说法不一。不过,不管怎么说,农历的四月天,北京已经接近初 夏,万物争荣,花叶繁茂,匠人们采摘树叶为祖师爷做成衣服,不过是 举手之劳,无须多大花销,对工匠们来说没有什么经济负担,倒是好事 一桩。承接祭祖活动的铺子,要在农历四月二十之前,派人到庙里惮掉 祖师神像上的灰尘,让祖师爷浑身上下焕然一新,穿上树叶做的衣服, 披上大袍。
在家的女人和孩子们也沾祖师爷的光,这一天不用忙于活计不说. 还可以吃白煮肉,品黄花鱼,当然,用餐前,还要有个仪式,要烧香磕 头,默默许个愿。据说,这一天许的愿最容易实现一年一度弓箭行的祭祖活动,所有花销由各家弓箭铺均摊,各家弓 箭献流我承办弓箭行的祖庙规模不算小,据说有20亩地.地点就在今天德胜门的 西侧冰窖口胡同内.弓箭行匠人祖庙是公产.相传是清朝的一位皇帝御 批后修建的。当时的祖庙有房屋四座,在大堂设有祭台。1952年以后. 按照当时的国家政策,庙产全部归公。原来的守庙人一家也搬出了祖 庙,不知去了什么地方,京城的弓箭行祭祖活动就此画上了句号1967年,德胜门冰窖口胡同的弓箭大庙被拆除,有关单位在庙产 原地盖起一座三层楼房.这座楼当然不是用于祭奠轩辕黄帝。到了2003 年,为了发展交通,要拆迁修路,弓箭家庙的最后一点儿遗迹荡然无 存,连个影子也看不见了。
杨福喜自打接了聚元号的铺子.始终记着这档子事,在农历四月 二十一那天,跑到祖庙的老地方转悠了好几圈,可哪还找得到过去的模 样呢?心中有祖师,迎币也就天上有知了。传统观念颇强的杨福喜,对 轩辕黄帝的信奉还是很虔诚的。说来也巧,英国著名学者谢肃方先生与 香港凤凰卫视的一个摄制组来北京,找到杨福喜,约他一起去德胜门冰 窖口胡同寻访弓箭人家祖庙痕迹。杨福喜向摄制组的朋友指点当年的旧 址,同时告诉谢肃方先生:当年看守祖庙的人家已经不知道去向。这话 正好让一位路过的老太太听见了,她问杨福喜:“你们拍什么呢? ”老 太太告诉杨福喜:“我的父亲就是过去看守这弓箭祖庙的,多少辈就住 在这儿。”老太太姓邱,说起祖庙的情况,比杨福喜门儿清,把弓箭人 家祖庙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这让摄制组的人大为诧异射艺的传播历史上,中华民族讲究“赳赳武夫,公侯干城”。礼、乐、射、 御、书、数,是儒家要求儒生们必须学习的基本知识和技艺,“射”是 六门功课之一。古时的青年男子必须学习射箭之术和射箭礼仪,有研究 学者认为,学不学这些东西,直接影响国民气质性格的形成;在冷兵器 时代,学习射箭之术,对国民的国防观念的塑造有直接影响,有助于培 养国民开放、勇敢、大气的气质与性格。
在现代画坛上,素有南张(大千)北溥(心畲)之说,生在北京 的溥心畲先生,以北宋风格的工笔画闻名于世。据说他在教画之前,一 定要让他的学生念“四书” “五经”,还要练习射箭:原来,这位先生 曾是清朝的皇亲国戚,是当年大名鼎鼎的恭亲王奕沂之后。在20世纪50 年代,他还在中国台湾表演、示范过射箭的方法。在过去传统的仕宦家 庭,骑射是培养后代每日必修的“六艺”课程之一。
此外,作为一项竞赛技能,射箭高手历来受到世人的尊崇。弓箭中 所蕴涵的价值取向对中华民族的思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弓箭愈益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 那崇尚武力的时代,儒家却将弓箭变成礼乐教化之具,引导社会走向 平和,这就是射礼。射礼所追求的是以通过射箭比赛、礼乐配合、谦逊 和让、道德自省,以“教民礼让,敦化成俗”。射礼被称为“立德正己 之礼具体地说,射礼是以射箭、比赛、礼乐、宴饮为载体的中华传统 礼仪。“射”是表,“礼”则是其核心价值。《礼记》中的《射义》 篇,阐述了这一礼仪的意义。因为射箭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才能掌 握,通过射箭活动,可以“调人性情,长人信义”。也可以说*受教 育者通过“射艺”的学习过程,提高自身德、智、体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修养。
古人在射箭比赛中讲究“揖让而升”的礼仪。所谓“揖让而升”仪 礼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与合耦的射手上堂比射时的一连 串礼节,二是指耦与耦相遇时的礼节,第一番箭射开始时,上耦的两位射手拱手谦让后,从庭西并排往 东走,上射在左侧,下射在右侧;走到正对着西阶的地方,两人拱手谦 让,然后北行;到西阶下,彼此再次拱手谦让c于是,上射先登阶,走 到第三级台阶上时,下射才走上第一级台阶,两人之间要空一级台阶。 上射走到堂上后,要略向左侧站立,以便为下射让出登堂的地方,并在 此等待;下射登堂后,上射面朝东向他拱手行礼,然后并排向东走去; 当两人都走到正对着射位符号的地方时,面朝北行拱手礼,然后北行; 走到射位符号前时,再次面朝北行拱手礼二司射在合耦时,充分考虑到 了他们的水平,每一耦的上射与下射,水平都比较接近,竞争必然比较 激烈,二者之间必有胜负,但是,射礼要求射手每一个仪节都彼此敬 让,每一番射都是如此,以此来培养竞争者的修养。
二是指耦与耦相遇时的礼节。比赛的胜负,是以三耦的上射为一 组、下射为另一组来计算的,因此,除了自己的一耦中有自己的对手 外.其他两耦中也有自己的对手,在射礼中,耦与耦相遇,也有详细的 礼仪,以示尊敬c例如,上耦射毕,并排下堂,上射在左侧:此时,中 耦已开始上堂,在西阶前与上耦交错,对方都在各自的左侧,此时彼此 拱手致意。再如,在取箭的途中,上耦取箭完毕离开时,与正在走往箭 架的中耦相遇,对方都在各自的左侧,此时双方拱手致意。又如,饮罚 酒时,负方射手下堂时,在西阶之前与接着上堂饮酒的下一耦射手交错 而过,对方都在各自的左侧.此时彼此拱手行礼在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所组织的展览会上,杨福喜不厌其烦地向围 在聚元号展台周围的观众介绍弓箭的一般常识:“现代人对历史上的张 弓射箭有所误解:古人射箭大致有两种方式一^地中海式和蒙古式。用 '蒙古式拉弓法’拉弓时.拉弓的力直接作用在拇指上,拇指会受到伤 害,因此必须戴上一个指套来保护拇指,这就是扳指:扳指一般戴在右。
浏览29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