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精神,也可看作是“道德理念”,是指“某一社会道德生 活中所蕴涵的核心原则或基本精神。道德理念并不作为具体的 道德条目而单独存在,它深渗到具体的伦理规范、道德观念中,暗 含于具体的道德实践行为、道德人格里”②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 它是具体的道德规范、道德观念中共通的、一般性的“精神”或“灵 魂”。对于人性本人而言,既有“善”,也有“不善”,存在着为善与 为不善两种可能性。对现实生活而言,既有人为善,有人作恶; 就同一个人而言,有时会做行善之事,有时也会行作恶之事。善 恶指称的不是一件客观事实,而是社会事物特别是人的行为的伦 理价值属性”③。而“道德是以善恶为评价尺度,用以调节个人与 个人、个人与集体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以及 相应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④,这决定了道德存在的价值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1:冯丕红.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分疏递进[J].武陵学刊,2011, 36善的定义研究综述[J].职业圈,2007, 7: 100-101.冯丕红.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分疏递进[J].武陵学刊,2011, 36 和意义。作为“一种以追求真善美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①,中国 传统文化因为崇尚“道德”、崇尚“伦理”而成为了一种以“善”为 显著的特质和核心价值的文化,“求善”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思 想的精髓所在。善属于道德范畴,其最高的目标是积德行善,达到这一最高 标准取决于人们对积德行善的认识高度和实践程度J②中国武 术继承了中国古传统文化崇尚“立善修德”的文化思想,形成了 通过“修德”来实现“求善”的核心价值观。中国武术中所蕴含 的道德精神,就是对中国武术核心价值观集合中直观反映优秀传 统伦理道德思想内涵的观念、信仰和理想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 武术中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的表现。在中国武术精 神体系中,它综合反映了中国武术在理想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 则、价值信仰等当面的思想内涵,直接作用于习武者的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它体现为习武者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 任与担当,习武者对于善恶、是非的辨识与态度,习武者对于自我 的规范与约束,以及习武者在社会之中的行为原则与底线等。其 具体表现为:“舍生取义,惟义是从”的爱国精神“明辨是非,嫉 恶行善”的侠义精神“宽容仁爱,诚信待人”的处世精神以及“孝 亲尊师,敬老慈幼”的伦理精神。这些优秀的传统道德精神内涵,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积淀而 成的,在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备受历代习武者的广泛认同接 受和尊崇,并为历代习武者严格奉行和恪守。习武者在修炼武艺 的过程中,以仁爱之心善待世间的万物,在“修德立善”的原则指 导下,准确地把握个体与国家、民族的利益关系,正确地看待各种 社会想象,合理地处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努力在 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上进行着自我的构建与完善。在这些优秀 道德精神内涵的激励下,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习武者可以不 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维系社会正义,习武者路见不平,拔刀① 刘固盛.论老子“善”的思想[J].华夏文化,2009, 9: 4-6. 汤治平.善的定义研究综述[J].职业圈,2007, 7: 100-101. 相助,铲奸除恶,行侠仗义。在这些优秀道德精神内涵的规范下, 习武者严以律己,行善积德,宽容大度,诚信待人;对待长辈怀揣 敬爱之心,敬仰之情,孝而行之,对待晚辈,怜爱有佳,循循善诱, 谆谆教诲……凡事以“道德”为行为准则“倾心于对善的体认和 践履”①,凸显出“求善”的价值取向。可以说,中国武术道德精神从“以人为本”出发,立足于“人 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处于主导、主动的 地位”②,施以道德理想、道德意志、道德规范的教化,引导人积极 “向善”、积极“从善”,“倡导追求的是具有高尚品质的理想化人 格,它倡导的是道德的自律与自觉,对人的心灵的净化、高尚人格 的培养、人的素质的提高”③。这不仅深刻地揭示和反映了中国传 统文化崇尚“道德”、崇尚“伦理”的文化品性,同时也是在继承和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第三节中国武术之审美精神
一、中国武术审美精神之内涵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充满浓郁艺术气息,弘扬审美精神的 国度。追根溯源,从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的原始音乐、舞蹈、“岩 画”“地画” “彩陶”等,奴隶社会时期的青铜器、甲骨文、古籍中 所记载的一些传说和史实等,春秋战国时的诸多文学作品和漆 器、玉雕等,秦汉时期的雕塑、建筑、汉赋、书法艺术、美学理论著 作(如《淮南子》《乐记》《毛诗序》)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李宗桂.从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看中国传统心理[J].社会科学研究,1986, 3:44-49.石铁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求真和求善的科学理论体系理论研究, 2011, 3:1-5.徐春辉,陈伟.传统道德文化之当代厚度[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学 术论坛),2011, 9 (9) : 14-16.水画、山水诗、田园诗、园林、美学著作(以《文心雕龙》《诗品》为 代表)等,隋唐时期的旧体诗、瓷器、丝织品等;宋元时期的宋词、 元曲、元杂剧、戏曲等,明清时期的小说、戏剧、园林艺术、建筑、绘 画、美学论著(如《闲情偶记》《艺论》《原诗》《随园诗话》)等①, 无不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独特 的审美情节。独特的审美情节,使得中国古人习惯于“按照美的 规律改造自身和创造世界……审美积极性就表现在人的一切活 动中”②,由此产生了诸多的中国传统艺术,如舞蹈、绘画、书法、戏 曲、建筑、诗词歌赋等。历经时间的洗礼,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最终 得以形成。
中国武术作为一门传统技艺,其深受传统审美文化及其思想 的影响,在武术的技术形态和表现方式、方法上也遵循着“按照美 的规律来建造”的审美原则,这使得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形成 了鲜明的审美属性和审美特征,表现出了典型的审美精神。我们 认为:中国武术的审美精神,是对中国武术所具有的“审美”属性 的整体性描述,是对中国武术核心价值观集合中直观反映优秀传 统审美文化思想内涵的观念、方法论的概括和总结。通过中国武 术的审美精神,我们可以实现对中国武术在技术形态、表现方式 与手段等方面表现出的审美范式、审美情趣的准确认知与把握。
二、中国武术审美精神之内容
纵观目前武术学界对于中国武术审美方向的理论研究,很多 的学者提出关于中国武术审美特征的诸多表述,其揭示了中国武 术审美精神的存在,为了归纳出中国武术审美精神之内容,我们 借鉴了传统审美学的研究资料,通过相关专家访谈结合专家意见 并设计出具有代表性、概括性的相关的词条,以此征求了广大专① 整理自:陈志椿,侯富儒.中国传统审美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1: 5-12.② 陈志椿,侯富儒.中国传统审美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1: 2-3.
家和学者的意见,结果统计见表5-30表5-3关于中国武术审美精神之内容的调查结果统计表(N=41 )
N | % | 排序 | |
形神兼备 | 41 | 100% | 1 |
形美感目,意美感心 | 35 | 85.6% | 2 |
美在意象 | 34 | 82.9% | 3 |
观物取象,立象尽意 | 32 | 78.0% | 4 |
气韵生动 | 28 | 68.3% | 5 |
虚实分明 | 24 | 58.5% | 6 |
中和之美 | 21 | 51.2% | 7 |
怡情养性 | 19 | 46.3% | 8 |
以虚写实 | 14 | 34.1% | 9 |
情景交融 | 10 | 24.4% | 10 |
妙在似与不似间 | 7 | 17.1% | 11 |
审美化育 | 3 | 7.3% | 12 |
可意会,不可言传 | 3 | 7.3% | 12 |
境生象外 | 2 | 4.9% | 14 |
浏览3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