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治的后期和大正时期,是日本思想界、文化界比较活跃的时期,欧洲 文化的传入,日本传统艺术与思想的复苏,交织着互相影响,这时武术除了剑、 柔道外,还有其他的武术以新方式产生。这些在传统基础上复兴的武术,在明 治、大正、昭和初期促进了日本武术的繁荣,也为二战以后日本武术的发展打 下了基础。

(一) 铳剑道

日本的“铳剑道”起源于江户的后期,那时西洋的火枪传入日本,与日本本 土的枪(红缨枪)在用于格斗时,使用方法类似而混同。现在,作为日本武道的 “铳剑道”,用长166厘米的木质枪,带上头盔和护具,类似现代军队的刺杀术。 明治政府为了坚守日本的独立,与西欧列强为伍,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 的国策。在军队建制与军事装备方面,先是学习法国,如日本的军刀是学习法 国的产物,不是原来日本武士那样插在腰间,而是挂在腰上。1873年(明治6 年),陆军部创立户山学校,第二年5月就从法国招聘陆军军曹来教军队体操, 同时也开展法国式的步枪刺杀练习。1884年,陆军户山学校又从法国招聘两 名士官,进一步研究步枪刺杀。但是日本士兵不习惯这种法国方式的刺杀术。 于是学校也开始了日本传统的枪术技法的研究。1890年日本陆军军事训练 科目全部照搬德国式的,法国的刺杀术就在陆军学校中被废止了。这时身份 为户山陆军学校教习的津田受命,尽力研究出日本式的铳剑术(刺杀术),津田 是日本传统枪术的津田一传流的名家。1915年《剑术教范》出版,日本式的刺 杀术就产生了。到1924年,铳剑术作为剑道的一部分被武德会所承认,第二 年在明治神宫大会中作为正式比赛项目。1941年铳剑术改为“铳剑道”,又成 立了大日本铳剑道振兴会,1942年还举行全国学生铳剑道大会。到1945年 日本战败被禁止。②(二) 合气道的形成与发展合气道是植芝盛平(1883—1969)创立的。合气道早期称为“大东流合气财团法人全日本剑道联盟:《剑道的历史》,东京:2003年版,第23页。同上,第199页。武术”,也称为“合气武术”。植芝盛平年轻时热衷于柔术的练习,学习起倒流 柔术和后藤派柳生流柔术,他创立合气道主要得益于三点:一是1915年在北 海道时,遇到大东流柔术名家武田忽角。武田是个奇人,个子小、力气大、武艺 精、脾气怪。在北海道学习时,得到武田的“秘传奥仪之事”的目录,后来植芝 盛平移居京都府的绫部,武田还在他家住了半年,将大东流合气武术的真本领 授予他,准许他作为教授代理。二是他作为“大本教”的信仰者,拜教主出口王 仁三郎为师,并受教主的感化,跟随出口王仁三郎云游各地,足迹还到中国、蒙 古等地。他早期的合气武术学生,基本是大本教的信徒或支持者。大本教让 植芝盛平的思想坚定,也让他的合气武术有浓重的神秘色彩。三是与海军大 将竹下勇的知遇之交。1927年,植芝盛平又从京都搬到东京,通过竹下勇介 绍认识了许多社会名流,这些名流为支持他发展合气武术,成立了名为“相生会”的后援会,植芝盛平就将大东流柔术改名为“相生会合气柔术",后又相继改名为“合气武术”、“合气武道”,到1943年,改为“合气道”。合气道是综合武 术,主要技术是踢打与腕关节、肘关节的擒拿为主,从坐姿、跪姿、立姿状态开始,对敌方徒手或持械攻击,进行防守与反击。以化劲的理论,圆的回转,作为 技术的要领。合气道特别讲究借用对方的力,合着呼吸将对方控制或摔出,所 以称为“合气道”。他在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合气道的教本,从图示到文字 说明,明显受中国太极拳理论的影响。后来他的高足,多数自立门户,以“形” 的方式授徒。如“养正馆”的望月稔,“养神馆”的盐田刚三,“气的研究会”的藤 平光一,“万生馆”的砂泊诚秀。合气道是一攻一守的配合演练,没有竞技比 武,只有后来成为早稻田大学教授的富木谦治在早稻田大学独树一帜,从学校体育课的角度,创造出“合气乱取法”的竞赛性运动,在1分30秒内,一人持塑 料匕首进行刺或扎的进攻,另一人用擒拿制服对方。合气道在大正期间与昭 和前期已经在大学生和社会名流中传播,但是那时远不及剑道、柔道、弓道 普及。

(三)从冲绳走来的唐手

近代日本空手道起点在何处?空手道是冲绳“唐手"传到东京本土而发 展的,而冲绳的唐手主要流派的根在中国福建,对此,日本的学者也不会有异议。追溯冲绳唐手传到东京的历史,离不开船越(富名腰)义珍(1870—1957)。 1922年5月7日,根据大日本体育协会名誉会长、贵族院议员嘉纳治五郎的 指示,文部省主办了“第一届体育资料展览会”。当时是冲绳县首里寻常小候补教员的船越义珍得知此讯,致意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授的老乡金城 三郎,强烈希望能在展览会上披露“琉球唐手”。通过金城教授的斡旋,此愿得 偿。但是在东京女子师范学校礼堂的“第一届体育资料展览会”上,琉球唐手 的介绍与表演没有引起参观者的注意。5月17日,船越义珍与来自冲绳的东 京商科大学(后来的一桥大学)大学生仪间真谨(1896-1998) 一起,在位于下 富坂讲道馆道场表演了琉球唐手。当时按照嘉纳治五郎的意见,兼元九段、工 藤九段、永冈九段、富木八段等讲道馆高段者,以及各报纸的记者等350余人 观看了表演。这次唐手表演取得很大的成功。嘉纳治五郎和永冈九段亲自下 场,撩起日本式裙子,两人在尝试验证唐手攻防的合理与否,这个场景被各大 报纸报道,引起很大反响。这次表演后,船越义珍听从嘉纳治五郎的建议,住 进位于小石川的冲绳县人的学生寮“明正寮”,把那里的讲演堂作为训练场,开 始了在东京的唐手的指导与普及。空手道最有名的四大流派是刚柔流、系东流、松涛馆流、和道流。刚柔流流祖宫城长顺,系东流流祖摩文仁贤和,是船越义珍在讲道馆表演成功后,陆 续从冲绳到东京传播空手道的。而和道流的大壕博纪,则是在船越义珍开的 松涛馆学习了琉球唐手后,加上自己学的神道扬心流柔术的技法,创立了新的空手道流派。这四大空手道流派的传播人以庆应大学、东京大学、东洋大学、 早稻田大学作为核心,开始了空手道的普及。由于空手道一开始就是各自为 政地开始推广,所以一直没有形成全日本统一的组织。这点也是空手道与柔 道、剑道发展过程的不同之处。空手道的名称从“唐手”到“空手”再到“空手道”,有何缘由?有许多争论, 一说是日语中“唐”与“空”的发音一样,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日中成为交战 的敌对国家,日本人将代表中国的“唐”改为“空”。一说是最早用“空手”表述, 是出现在庆应大学出版的《庆应大学体育会空手部五十年史》中,其中有1929 年(昭和4年)4月15日部志登载,“本学年开始,断然将唐手改为空手”。因 为船越义珍当时在庆应大学教授唐手,并从镣仓圆觉寺古川管长修禅,古川管 长与庆应大学有很深缘分,受僧人的影响,将佛教引入徒手搏击,禅就是“空”, “无限在展开”,就是“空手”一词的来源。至于“道”,是明治时期武术的潮流, 柔术、剑术、弓术全部改为柔道、剑道、弓道①,空手也称为“空手道”了。空手 在这个时期传播中,进行较大的技术体系上的整理,将单人练习“形”为主的冲 绳式的练习方法,改变成以“两人对抗”的“组手”练习为主。在教学方法上也① 二木谦一等:《日本史小百科一武道》,东京:东京堂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页。I53力求简便易于普及。


  • 作为女子武道的蘸刀


殖刀作为女子武道,在明治之后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日本蘸刀的 全盛期是源平时期(1167—1333 )到室町( 1392—1467 )时代。到了战国 (1467—1573)时代,火枪的使用,刀逐渐从主战场上淡出。江户时代,蘸 刀作为女子护身的武器出现,蘸刀的修炼成为女子教养的象征。明治维新 初期,蘸刀与其他武术一样彻底衰微。但这个时期的“剑术演艺化”中,为了 吸引观众,剑术演艺的主持人也邀请女子蘸刀选手持木制蘸刀与持木剑的男选手对抗。日本武德会在1904年设置了蘸刀部,成为发展契机,在全国各地逐渐开展。1910年,蘸刀正式被学校教育所接受,先是鼓励师范学校的女生在课外活动中选择筵刀为锻炼项目,再推广到中等女子学校和高等女子学校。

浏览71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