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源源流长,但是以拳类和器械为主体的具体武术门类 孰先孰后,则很难有一个定论。太极、八卦的理论基础是伏羲《八 卦》、文王《易经》和老、庄的道家哲学思想,而这两个拳种的出现最早 也只能追朔到唐代;号称具有前百代和后百代渊源的梅花拳,其前百 代也只能以神话传说为据,而真正有据可查的历史,只能从明代张山 算起。其他拳种也大致如此。且无论哪一个拳种的起源,到目前为 止,也只能考证其大概时期,而无法定论其具体的创始年份。虽然中华武术大系中各个门类的先后难以确定,但作为中华武 术重要组成部分的邢台武术,还是可以从时间线索上理出一个基本 脉络的。早在远古的渔猎时代,原始的小长梁部落便逐步停止了在树林 中的巢穴生活,开始在邢地这块丰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在长 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出许多生产工具。如石球、石谯、 网罟等。百泉出土的大量石球、石斧就是小长梁部落在旧石器时代 狩猎使用的工具。所以,当人们渔猎和采食时,奔跑、跳跃、攀登、投 掷和射箭等就成为主要手段和技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 老人和孩子不劳动也能分到食物。在这种条件下,成人才有可能向 儿童传授各种生产和生活技能,当人们以追逐、跳跃、攀登、投射和游 水等活动作为传授内容,或以游戏的形式从事这项活动时,应该说就 是邢地武术的滥觞二"夏朝时的邢地桑麻并茂,农畜丰饶。公元前16世纪,商汤祖乙 从今河南淇县迁都于邢,于是邢便成了商祖乙的都城。此前的狩猎 活动,已经开始转化为统治者用以练兵习武的“田猎活动”。后羿夺 取相位之后,为提高臣民的防卫能力,把捕捉来的珍贵动物作为上天 的祭品。在其统治的8年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田猎中度过的。 此外,由于当时邢地危害农田作物的动物甚多,人们通常在农忙过 后,携弓出猎,杀死有害的动物,以改善耕作环境。
与特定的历史环境相结合,此时的舞蹈中也融入了武术技击特 有的军事技能色彩。当时的舞蹈大都使用了乐器,并把军事器械作 为道具,有时进行粉饰化装,可见其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此时的射箭活动开始勃兴,夏、商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射重御”的 记载。西周时期,对武艺极为重视。《礼记•月令》载:“孟冬之月…… 天子乃命将。讲武、习射御、角抵”。对于百姓习武也有明确要求,即 “三时务农,一时讲武”(《国语•周语上》)。可见,商、周时期的射箭活 动是和军事或田猎紧密相连的,但已经不再局限于军中或田猎,而是 在宫廷、学校和民间广为流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各诸侯国大都崇尚武艺和武功。邢地 春秋属魏,战国归赵。当时已经拥有训练有素,武艺高强的军队。在 “转相攻伐,代为雌雄”的战争环境中,邢地出现了许多倡导军事武术的人物。如李辉为鼓励民众练习射箭,颁布了《习箭令》,规定“人之 有狐疑之话者,令之箭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令下,而皆疾席 射,日夜不,除射箭外,与军事武艺相关联的还有从徒手格斗发展起来的拳 斗,进退开合、形神相应的剑术,以举起重物训练武勇力量的角力、举 鼎和相扑,以练兵习武为手段的田猎,训练机动作战本领的赛马,培 养士兵跑、跳、投技能的奔走、跳高、投石和超距,为练身体和水上技 能的游水,培养舟战技能的钩强(施钩),以弹射弓箭和骑射为内容的 射箭等。春秋战国时期,邢地继承了西周的“六艺”教育。射、御两项不仅 要掌握技能,而且非常重视礼仪和道德观念的培养。这一时期与教 育礼仪相关的武术活动同军中射箭没有区别,只是以礼仪为重的射, 作为一项习武科目,设于学校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礼仪素质的“御工 源于礼射,常在宾宴中举行,后来形成了民间的投壶游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邢地设信都县,属巨鹿郡管 辖。秦始皇曾三次来信都巡视,观赏民间和军中的武艺表演。公元 前210年,秦始皇东巡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路经广宗平台沙丘 宫,适逢一年一度的军民摔跤节,于是观赏表演,奖励军功,大大激发 了广大军民习武的热情。今沙河市西山的插旗墙是当年秦军的演武 场,秦将蒙恬率部抵御匈奴,曾在这里练兵多时。秦始皇先后两次亲 临训赏,观看将士的马术、射箭、摔跤和投石表演,对将士鼓舞很大。秦朝末年,巨鹿郡是农民起义抗秦的重要战场。项羽起兵反秦, 在巨鹿存有大量兵马。他抗秦救赵时,在巨鹿同秦军征战许久~公 元前207年,信都县君武臣视秦室衰微,即自立为赵王,立左右陈余 为将,张耳为相,招卒训马,伺机灭秦。公元前206年,秦王朝令部将 章邯击赵,大破之。赵王率众数万,退守巨鹿郡城,遂为章邯所围。 后项羽引兵救赵。士卒不惜安危,拉弓如牛,角斗如虎,大败秦军,解 赵之围。是年,项羽废赵王,立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取赵国襄子之 名,更名襄国。由此可见,项羽军的马术、武功不亚于秦军,甚至高于秦军。射箭、角斗、马上武功在起义军中占有主导地位,在推翻秦王 朝的征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汉武帝时期,邢地襄国进入了中兴时代,文学艺术受到推崇, 儒士学者受到庇护。由于许多学者的宣扬,人们之间的等级观念被 过分强调,形成了土、农、工、商四个等级。士兵是没有等级的,属于 “末等公民”。人们的唯一志向是习文成儒。武艺高强的男子必然会 被拉去当兵,成为“末等公民”。在对身体锻炼如此曲解的情况下,邢 地襄国的武术冷落到了极点。这一将武术冷落的阶段,时间并不长。邢地襄国随之进入了一 个军事骚乱时期。汉武帝的大将霍去病和卫青北击匈奴,在广宗、平 乡存有大量兵马;光武帝刘秀与王莽大战,在柏人(今隆尧县)、南乡 (今南和县)一带相持很久,巨鹿观寨人耿纯率其家将,号称耿家军, 投奔刘秀,平铜马,击赤眉,随刘秀征战多年,刘秀称帝后,封耿纯为 阳平侯,领地一方"东汉末年,巨鹿东孟庄人张角、张宝、张梁兄弟发 动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史称“黄巾起义”,他们据州郡、烧官府、惩豪 强、夺土地,指出“天下失道”,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政治口 号,反对“男尊女卑”,提倡“平等”,先后打败了卢植、堇卓、皇甫嵩带 领的东汉军队,不但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还造就了一批 军事人才,使邢地的军事武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张角本人的剑术、 张宝的刀术、张梁的枪术都著称于世;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带领精兵 五千追击袁绍,在内丘、龙冈(今邢台县)一带征战多时,先后烧毁袁 军全部粮草,致使袁军一蹶不振;公元312年,石勒入主襄国,随后, 率五千强兵,在广宗一带追剿刘元海。公元319年,石勒建都襄国, 定国号为后赵,统治了淮河以北至辽西的大半个中国;后来,后赵大 将刘显率众讨伐常山太守苏玄,苏玄告难于后秦大将冉闽,冉闽率众 八千救之,击败刘显。
隋朝末年,邢地襄国既是刘黑阔等反王混战的军事要地,又 是窦建德领导的反隋义军征战的重要疆场。巨鹿铜马镇人魏征带领 家小和同志者参加了李密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后归顺李世民,东荡西杀,平定天下,唐王朝建立后,魏征被册封为郑国公。当时的军事武 术因之大进。 纵观西汉末年至隋朝的500余年历史,邢地襄国一直是持续发 生政治动乱和战乱纷争的主要区域。长期的动乱使军队的重要性更 加突出,武艺、摔跤、射箭、马术、抛石和举石锁等军事武术成为军队 的主要训练内容。就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庭院游戏,如踢桩子、抬黄 杠、捉迷藏、撞拐、黑黄打抬、攻山头、骑马战、跑马城、三国争兵等都 带[二了浓厚的军事色彩,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军事纷争和民众参军参 战的动人场面。秦汉以来,邢地襄国的武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攻防 格斗技能的提高,娱乐和健身雏形套路的出现。其武艺项目主要有 手搏、剑术和射箭。手搏由先秦时的拳斗沿进而来,后世的拳术就是 在这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书•艺文志》记有“手搏六篇”,说明手 搏在汉代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多种搏击手法的专门技能。《顺德府志・ 志艺文》中也有过徒手与短兵相接的“空手入白刃”的记载。汉代以 来,剑在战场上逐渐被长柄大刀所代替,但剑作为健身、竞技的武艺 项目却发展起来。当时,比剑之风颇盛。秦代以来,礼射衰微,战射 受到重视,西汉至三国时精于射法的人很多。巨鹿汉代著名“飞将 军”张禹,平时以射为戏,弦不虚发。广宗北魏大将潘永基八岁能骑 射,且左右驰射,能弓射6鸟。隋代推行府兵制以后,规定府兵能骑 而射者为越骑,其余为步兵、武骑、排赞手和步射。在这种“寓兵于 民”的政策之下,民间习箭成风。隋末大乱中,民间涌现出一批能骑 善射的勇武人物,后来成为名将。在今沙河市西部山区插旗埴扎营 下寨的尉迟敬德就是邢地精于骑射的突出代表。《顺德府志•杂事》 记载,尉迟敬德”时与毫帅游猎,置马鞭,木叶或悬针,射之无不中” 可见尉迟敬德射法之精确。
浏览37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