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唐荆川文集》
《唐荆川文集》,明•唐顺之(1507—1560年)所著。唐顺之,抗倭名将。字应德,号荆川。江苏武进人。该书是他的随笔和文集,其中涉及武术内容颇多,有《游嵩山少林寺》、《相教师枪歌》、《峨眉道人拳歌》、《日本刀歌》等。
上海涌芬楼藏明万历刊本,后收入《四部丛刊》集部。
四、《武编》
《武编》,明代唐顺之编。它介绍了明代以前各种武术器械和各派拳术练法,并与明代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一样,也介绍了各派武术情况。其卷五有“牌”、“扒”、 “锐”等十二编。此书在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发行。本书收入《四库全 书》。
五、《三才图绘》
《三才图绘》,明代王圻与其子王思义辑。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刊行。 全书共一百零六卷,分天文、地理、人物、身体等十四门,其人事部载有《射法图器》、《马箭图》、《拳法图》、《枪法图》、《棍法图》、《旁牌势图》等,多采自《纪效新书》。 此书《器用部》又从《武经总要》精录了不少武术器械图解。
六、《江南经略》
《江南经略》,明代郑若曾著。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刊行。该书八卷, 每卷分上、下。卷八上记述了武术器械、“枪术有杨家三十六花枪,马家枪、金家枪、 张飞神枪、五显神枪”,及各种刀、棍、弓箭等。武术拳术流派的内容与《续文献通考》略同,仅赵家拳一项记述内容稍异。该书收入《四库全书》中。
七、《正气堂集》
《正气堂集》,有“余集”、“续集”。明俞大猷(1504—1580年)著。俞大猷,抗倭名将。字志辅。福建晋江人。有文武才,擅长剑。《正气堂集》在明嘉靖四十四 年(公元1565年)和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两次分刻刊行,道光二十一年(公元 1841年)又经福建孙云鸿及林藩考证出版,道光版又名《北虏忌讳》,有剑经、棍法。
嘉靖二十八年,倭寇入侵后,他转战江、浙、闽、粤,多立战功,与戚继光齐名。 此书卷四载有“剑经”、“射法”,皆言射理。
八、《五杂俎》
《五杂俎》,明谢肇涮著。谢肇涮,文学家。字在抗。福建长乐人。明万历(公 元1573—1619年)年间进士,官至工部郎中。《五杂俎》共十六卷,系涉及范围极广的笔记小品。其说分天、地、人、物、事共五部,卷一天部有太极释,卷五人部有“武艺十八般,而白打居一“河南少林寺拳法,天下所无。其僧游方者,皆敌数十人” 及“正统己巳十四年(公元1449年)之变,招募天下勇士,山西李通者,行教京师,试其技艺,十八般皆能”等记载,还有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名称。此书有万历如苇轩本, 中华书局曾重印。
十、《阵纪》
《阵纪》,明何良臣著。何良臣,字惟圣,号际明。浙江余姚人。从军于嘉靖(公元1522/566年)年间,官至蓟镇游击将军。万历辛卯(公元1591年),《阵纪》刻本问世。后经河南徐元、善长甫,三原李锡龄、孟熙重校。共四卷,凡二十二类, 共六十六篇,皆述练兵之法。一卷日募选、束伍、教练、致用、赏罚、节制,二卷日 奇正、虚实、众寡、率然(伍)、技用,三卷日阵宜、战令、战机,四卷日摧陷、困势车战、骑战、步战、水战、火战、夜战、山林谷泽之战、风雨雪雾之战,等等。
十一、《耕余剩技》
《耕余剩技》,明程宗猷撰。程宗猷,军事家、武术著作家。字冲斗。安徽休宁人。棍法得自少林僧洪转、广按师徒,刀法得自浙江刘云峰,枪法得自河南李克复,弩法游寿春遇土人,得穴中铜机而创。明万历四卜四年(公元1616年)著《阐宗》,先三书出版。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续成《蹶张心法》、《长枪法选》、《单刀法选》,与前少林棍法阐宗合刊行世。其书刊于天启辛酉(元年,即公元1621 年)年间,有《少林棍法阐宗》三卷、《单刀法选》、《长枪法选》和《蹶张心法》各一卷。总名《耕余剩技》。宗猷侄子颐、子爱合序一编,《见血封喉晒方》、《熏药方》、 《中箭用鲜药方》三则。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吴兴周由鹰家藏天启辛酉本影印,易其名日《国术四书》分六册刊行,主要介绍了少林棍法,有理论、动作图解及动作路线图。本书有干顷堂影印本和周越然影印本。惟聚文堂翻刻本缺棍法三卷。
十二、《投笔肤谈》
《投笔肤谈》,成书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公元1522—1619年),是明代重要兵书。作者隐其姓。仅署名“西源逸士”,实为浙江解元何守法撰。书分上、下两卷,作者“仿《孙子》之遗旨”,全书分列十三篇。上卷《本谋》、《家计》、《达权》、《持 衡》、《谍间》、《敌情》;下卷《军势》、《兵机》、《战形》、《方术》、《物略》、《地纪》、《天经》等深寓哲理。对对抗性散手等战略、战术谋划、作战运筹、指挥艺术有一定参考价值。
十三、《武备志》
《武备志》,明•茅元仪(1594—1640年)著。副总兵。字止生。浙江武康人。 《武备志》系用十五年时间整理古今兵书二千余种而成。全书五部二百零四卷,共六 十本,不少涉及武术内容。凡九卷(八十四至九十二卷)有弓、弩、剑、刀、枪、把、 牌、髡、棍、拳,比较武艺诸法。其弓系集《武经总要》、《虎铃经》、《事林广记》、 《步射总法》、《马射总法》、《射疏墨勒遗事》、《纪效新书》、《筹海图编》而成;其弩 系集《太白阴经》、《武经总要》、《教弩诀法》、《蹶张心法》而成;其剑系集《剑诀歌》、 《朝鲜势法》而成;其枪、牌、髡、拳,比较武艺皆采用《纪效新书》;其钿系辑《纪效新书•剑经》,并增七势而成;棍系《少林棍法阐宗》;拳法皆采《纪效新书》,三十二势皆全,且补今本之缺。
清代刊为禁书。载有“剑,茅子日:‘古之剑,可施于战斗,故唐太宗有剑土千人。,今其法不传,断简残篇中有歌诀,不详其说。近有好事者,得之朝鲜,其势法俱备。固知中国失求之四裔,不独西方之等,日本尚书也,备载于左二《武备志》明史艺文志著录。
十四、《内家拳法》
《内家拳法》,清黄百家著。黄百家,清初学者。原名百学,字圭一。浙江余姚人。《内家拳法》,成书约于顺治、康熙年间(公元1644-1722年)。该书记述有“五不可传”、“应敌打法”、“穴法”、“所禁犯病”、“练步者十人”,特别对通臂六路与十段论述更为详尽,指出“拳不在多,惟在熟练之,纯熟:《内家拳法》 一书收入《昭代丛书别集》,卷三十三。
第九章清代武术
清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族稳定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出现了历史上所谓的“康乾盛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呈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此后逐渐衰落,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第一节发展趋势
清代世祖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军入主中原,自诩“以弧矢定天下”,重视武技训练。清军中,八旗兵以骑射为本,兼习长枪、刀、牌等器械。有火器装配的军队中,也要练习骑射和刀、牌。绿营兵装备较差,在清前期几乎不配火器,只配置各式冷兵器。鸦片战争的枪炮声,显示了火器的威力,武术的军阵格杀价值日趋衰微, 清军火器装备日渐增多。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清廷进口了大批“洋枪”、 “洋炮”,并开办工厂进行仿造,开始以新式火器装备军队。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 年)甲午战后编练的“新军”,已全部采用新式火器。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 清廷宣布废止为选拔军事人才而设的武举制。至此,武术从总体上退出了军事技术范畴。
就在武术逐渐退出军阵的同时,民间武术逐渐兴盛,进入了多渠道普及和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首先,清军入关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反清秘密会社在各地民间蔓生,大批反清志士汇聚其中,习拳练武,积蓄武装力量。本已失去军阵格杀价值的冷兵器, 大量流入民间,成了广大民众反清抗暴、自卫身家的兵器。白莲教、清水教、天理教 (八卦教)起义,以及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广泛地动员民众投身斗争行列,同时也广泛地普及了武术。
其次,脱离了军阵格杀领域的武术,不再受战阵队列的制约,也不再受单纯技击目的的约束。武术强身保健、修身养性、审美娱乐等多种功能,与其自卫防身功能一样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拓广了武术发展的领域。
武术进入文人生活,育成了芸乃周(1724—1783年)、武禹襄(1812—1880年)等儒士拳术大师。他们总结拳技,阐发拳理,著书立说,推动了武术理论的发展。武术家们广摄传统文化成分融入武术,丰富了武术技术内容,增多了武术锻炼形式,提高了武术文化趣味,名色近百的拳种相继诞生。
清末,一些王公贵族和八旗子弟,以武术为闲暇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聘师府邸设教,或亲自从习,或督教子弟,促使保健和自娱性武术在上层社会得到传播。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武术固有的健身功能受到了普遍重视。咸丰(公元1851- 1861年)年间,乒极拳家率先提出了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练拳宗旨。
同治(公元1862—1874年)初年,杨露禅受荐至京师任旗营武术教师。他为了 适应清朝“玉体不动”的显贵达官和体弱年迈者的保健锻炼需要,扩大传习范围,删 改陈式太极拳老架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创编成简单易行的杨式太极拳架。设教肃王府的董海川,强调“百练走为先”。以八卦转掌的单式走圈作为练内培本的手段。这种步式导引法,简单易学,很快传遍京畿,广布南北。少林拳等传统拳系,也在这一时期,兼重强身保健。
以健身为习武主旨的趋势化发展,标志着武术加速了体育化进程,开辟了武术在体育领域广泛发展的前景。
浏览48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