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换掌之“青龙返首”后“黑虎出洞”穿掌开 始,以左手穿掌为例,两手均极力往里裹住劲,左手向 上,右手向下,两手切不可离身体远,越靠紧越好,紧靠着身体直着分开穿去,上插天,下入地,同时右脚提 起并靠在左脚踝骨旁,脚尖勾着,不可松软向下套拉。此 时身体要极力缩住,用胯向下沉坠 有入地之意,而头极力上顶,有冲起直插云天之意,故此式名为“鹦 子钻天”。要注意的是,手的上下 分开实际上只不过是身型的延续而 已,意念和劲力都不在手上,手要越放松越好。练的时候如此,用的 时候更是如此,劲拘在手上,肯定 是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不停, 接下式。白蛇伏草。左脚以脚跟为轴向 右转180度,在原来穿掌的时候身体是背向圆心的,转过 来后是面对圆心,右脚向前迈在圆周上,形式如同三体 式,但要略矮些,步子略大些,左手从头顶经胸前落到左 胯旁,右手向前推,掌心向外,停 在右膝盖上面,意在对方之膝,两 手两肩两胯两脚都要撑开撑圆满。略停,右脚外摆45度垫步同时 右手翻成掌心向上,再上左脚到右脚旁, 扣着成八字形落下,同时左手从右 肘下穿掌。后面的动作与单换掌完 全相同,转向圆心后向着相反的方 向走转而去。此式之用,不可拘泥于外形,有人这样讲解:上手托 喉,下手插阴,膝盖提起直击小腹,三者必得其一,即使 都不中,手落下还有一肘直击心口。这是欺人之谈,是理 想状态里的看图识字,实战中不会有人让你这样舒舒服服 地打的。手是不打人的,手只是个传感器,意念不能在手 上。意念若在手上只会把自己打出去,一定要在身上,而 且是在后边。我们自始至终是在意念中、用自己的重心,去把对方 的重心砸出去的。就像打台球一样,用母球把它撞出去 的。有了这个概念,手反而更解放,更自由了。但是,我 们为什么还要练动作套路呢?因为功夫是由表及里,由远 到近,由舒展到紧凑,复杂到简单,由有形之力到无形之 意,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开始就练无形无影的东西,就无踪迹可寻,无法人手。在初级阶段,当然是招式打人,但有招式便有破招式 的方法,无不可解之招,最终还应该是无招胜有招。内家 拳最终比拼的是内力,是基本功,看谁能够把自己身上潜 能最大限度地自然地发出来。所以,用法还要讲,不讲你 练时没有标准,没有参照物,你的感觉找不到。但是,万 不可就这样搬到实际中去用,那样肯定挨打。用要用其意而不是用其形,用时最要紧的是得机得 势,机是时间,机会,势是彼此双方的形势,随机应变才 是最要紧的。具体到双换掌中,脚的一提一落,随着胯的 两次砸地,我的重心也两次砸向了对方,第一次是前后 的,第二次是左右的。这时不论我的身体任何部位碰到对 方,都会冲击他的下盘,铲断他的根。此式用法之一,有 如形意的“鸥子翻身”,突然折返,以肘击打。前面讲了单换掌,这里又讲双换掌,都有个换字在里 面,什么是换呢?从外形上看是手的转换,实际上是内里 意气的转换。既然是换,就是交换,要拿新的去换旧的。 在新的没来之前,旧的不能走,必须等到新的来了,发挥 了作用了,旧的才能去。以单换掌为例,前手与对方接触了,就要沾住,太 极拳讲不丢不顶,八卦拳讲丢而不丢,都是要沾住对方, 也就是听住对方的劲,但不能用力,不但手不能用力, 全身也都不用力,整个人只是通过这只手与对方连接在 一起。那么对方如果用力压迫过来怎么办?仍然不要在 手上使劲,而是用步法、身型的变换,来保持这种不丢 不顶的关系。另一只手在这只手的掩护下,向着对方穿 去。可有多种穿法,但无论用哪种穿法,前手都不能松 劲,一定要等到整个动作做完,才可变动。因为这只手 不仅起着掩护的作用,而且还对穿出去的手有个支援的 作用,假如对方变招,用另一只手把你穿出去的手拦住 了,这时如果你仍要继续硬穿,便犯了顶劲,即使奏效 也是浊气拙力,即笨拙又偶然,绝不可取。那么怎么办? 再换一次手,前手变虚,吃着对方,后手虚变实,发力 把对方打出去。这里讲的只是简单的换,有形有象的换,真正的换应 该是无形无象的,连续而自然的换,在自己的两手,自己 的手和身体,自己和对方之间做转换,这样一说就能明白 双换掌是换什么了。不是自己的两手在换,而是跟对方换 劲。我哪只手被你拦住,我就换到另一只上,两只都被拦 住,就换到我的身上,用我的重心去换你的重心,对方还 能不出去吗?只有这样换了,才能做到“人不知我,而我 独知人”,一气贯通,没有滞涩。所以,单换掌也好,双换掌也好,换是内核,是精 髓。手的形式固然是入门所必须,但换的概念一定要从开 始练时就要树立起,这样你才知道练的是什么,不会在那里瞎耽误功夫。八卦为什么要以单、双换掌为开门基础, 道理就在这里。第三节乾卦狮形掌以单换掌开始,做青龙返首, 黑虎出洞穿掌,然后在身体扭向圆 心时,两手不是向外推出,而是都 变为手心向上,里手平伸,指向圆 心,外手在前额上方约10厘米高处, 不可过远,也是手心向上,是为狮 子张嘴式(图16,狮子张嘴)。两手 形式如同托着一根长杆或大枪大刀, 不是轻飘飘的,而是有些分量,但 又不太重。意念中,手上太重了容 易犯僵劲,将来功夫大长后,可以 增加些重量在手上。比如当年孙存周先生就曾经托着50 斤的铁枪转,但初学者切不可模仿。此式除手型与单换掌不同外,其余全身的规矩都相 同。两手虽然上举,有上刚下柔之说,但意念绝不可在手 上,仍然要收在身轴,收在腰胯上。这就像我们举重物一 样,主要靠的还是全身的整力,而不是胳膊的力。重物重 到胳膊举不动时,身体仍然能够把它扛起来,手再用力也 永远没有身体的力大。所以我们练时主要训练的是手的感 觉,而不是手的力量,这一点务必记住。转身换式仍然以“青龙返首”和“穿掌”为连接, 但因为有一手在头上,因而手法与身法又与单换掌不同, 有后拉,下压,拧腰再推出,如同形意之燕形,又如大枪之拦拿扎。比单换掌的动作大,拧 腰是其特点。此式与太极拳大捋极 为相似,而转身又类形意之燕形。 转过后仍为“狮子张嘴”(图17,狮 子张嘴左式)。此式之运用,就在一 “托”字, 我之两手位置恰是对方的腕与肘, 无论是对方带着我走,还是我推着 他走,手都要有上托之意,轻轻地, 但又是坚决地吃住他的手臂,使其 不能轻易坠肘,而我则可寻机进手。用之变化在一返身之中,先向上向外扬其手臂,将对方来 势顺势走化掉,然后扣步拧身同时旋拧下压,对方若反应 不及,则必被反关节拿住,或就势放出。在孙老先生的书中提到,该掌有金龙合口之式,狮子 张嘴之形和白猿拖刀之法,但未做具体说明。前两个比较 好理解,狮形掌本身就是一个狮子张口的形态,这个口可 大可小,可高可低,可远可近,可吞可吐,其用法不说自 明;而金龙合口也不难理解,口既然张开,就要合起来, 口不合就没有用了,所以金龙合口是与前一个狮子张嘴连 带的,不可分割的,一开一合,一阴一阳,这与太极拳中 的开合手非常相似。合口的动作无论合在哪里、怎么合, 都必须有手的翻拧变成手心相对的姿势,这一拧之中就蕴 藏着许多变化。拖刀法是败式,败中取胜之意,突然拧转 化其来势并进击,有反擒拿之意。返身掌,手法乃是搬拦截扣,身法有顺势返身旋转之 灵,有如抛链球,用寰研之力将物抛出。共分四节:麒麟回首,麒麟转身,大鹏展翅,麒麟 吐书。麒麟回首:从单换掌,以右手在里为例,左脚扣步与 右脚成八字,同时右手转向手心向上,左手转为手心 向下;麒麟转身:右脚向后(与原行走方向相反)摆步,落 在圆圈上,左脚随即跟上,与右脚成八字形扣着落下,不 停,右脚马上抬起,左脚以脚跟为轴身体继续右转,再摆 步,再扣步;大鹏展翅:无论转多少圈,总 以右脚落下时停住,左脚不落地, 而是紧靠在右脚踝骨上,站稳,不可因快速旋 转而摇摆,关键是重心要保持在下 面而不上浮r是为白鹤独立之能。 手型不变,仍然是太极阴阳鱼的形 式,略停,稳住;麒麟吐书:左脚成扣步落下, 右手腕向外翻拧到手心向下,同时 左手里裹到手心向上,从右肘下穿 出去,此时两手指的方向是一致的, 右手指眼,左手指喉,不停,右手再拧回来至手心向上, 左手继续穿,下面都与前面的单换掌之穿掌相同,然后以单换掌继续向反方向走去。
浏览3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