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三拳都是滚拔式运动,到了八卦里,更是尤显重 要,因为八卦最主要的基本功就是走。八卦的功夫是走出 来的,走的每一步,都要用到滚拔。如何滚拔才是正确 的,前面已经讲过,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孙式的滚 拔,有些人是不以为然的,包括门内的一些人,也禁不住 有疑问。主要的说法就是:八卦应该是瞠泥步,所以要绷 着脚尖,在地上蹉着走才是正理(“蹉绳步”,如同地上 有一根绳子,脚掌平蹉着迈出去)。我们不能说哪种好哪种不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杀法。我只想说,孙式拳是秉承 “顺乎自然”的原则。前滚后拔步与平时走路基本相同, 只是强调了尽可能地勾脚尖,此外并无任何违背习惯的地 方。而平时走路有没有人蹉着脚走?走快了,甚至跑起来 时,怎么蹉着脚?八卦的特点之一就是简易,简就是不复杂,易就是不 困难。越接近平时走路才算简易,前脚出去是尽量勾着脚 尖,脚跟先落地,而后整脚滚动式依次落下,在落的过程 中身体重心逐渐落实在前脚上,后脚在抬起时要勾着脚尖 拔起,而不是松垮着提起。这样的好处是,身体重心的转 移是平稳的,没有起伏,腰也容易塌住。所谓滚中拔者, 连滚带拔,边滚边拔,前滚后拔者也。中,取同时,不偏 颇之意。第二节缩身顶中塌孙式八卦是缩着往前走的,而不是挺身而出,伸展着 跨大步向前冲(可惜我们看到的多是如此),与前滚后拔 相辅相成。缩的越好,滚拔越自然,而滚拔到位,缩也就 在其中了,想不缩都不行。同样,缩得好,单重,一轴到 底,鸡腿力,鞭杆劲,柔性结点,弹拱结构,整体球意等 这些孙式拳的基本要素就都能出来。缩不住,轴就到不了 底,其余就全免谈了。八卦的步法讲瞠泥步,是强调脚下要有阻力感,不能 轻飘飘的,这是对的。但真正有过蹬泥经验的人都知道, 在泥中行走,不仅是脚有阻力,而且脚下是滑的,吃不住 劲,不能使劲蹬。这有点像在雪地和冰上走,只靠后脚蹬 是不行的,肯定打滑,要前脚落地后立刻有向后拉的力, 而后脚与之同时蹬。不可老蹬,即时抬起,在两脚的配合 下,把重心迅速转移过去。所以走八卦时,身体移动的力 量不只来自后脚的蹬,也同时来自前脚的拉,这就是缩着 走的道理。这样的好处是总能把身体重心缩住,保持在支 撑脚上。缩的要素,就是顶与塌。缩就像拉弓,头顶和脚蹬地 等于把弓的两头固定住,而塌腰、松胯,就把弓拉开了。有人一说缩,就先想到缩肩。其实,人的中节在腰胯,而 肩已经靠近边缘了。所以说缩,主要就是讲的塌腰、松 胯,用腰带着轴整体后缩。这样,顶和塌的重要性就不言 而喻了。第三节立轴斜中直孙式八卦的身轴不是垂直的,而是斜中取直。这是因 为在强调缩身的同时,还要求手要极力伸出去,有所谓 “手抚天边之月,身缩地角之窟”的意念,这样一来身轴 就一定是微微彳顷斜的。我们只要仔细看一下禄堂公的拳照 就能找到证明:在所有八卦拳的照片中,身轴无一例外都 是微倾斜的。这有点像短道速滑的弯道技术,也很像投掷 链球,身轴都要倾斜一点以克服离心力。八卦拳自己练时就像过弯道,用起来就像投掷链球。 所谓立身中正,是指整体的平衡效果,而不是要求身轴始 终垂直,那样就太僵硬、死板了,所以孙式八卦是斜中 取直。第四节五指挑中抓孙式八卦的手型与孙式太极形意的基本相同,都是五 指伸直,虎口撑开。所不同的是,形意的手是食指挑,另 三指向内微扣,太极的手是五指都扣,如托排球,而八卦 是食指和中指挑,其余两指扣。从手的意念来说也有不同:形意是意在大鱼际,走掌 的里缘,走阴经;而太极是意在掌心,走劳宫穴;而八卦 是意在小鱼际,走掌的外缘,走阳经;虽然八卦走掌的外 缘,但也不可把手掌故意扭着用掌缘对外,仍要正常塌腕 (立掌)。第五节柔曲丢中化前面都讲的是练法,这两节讲用法。八卦是打丢而不丢,似丢非丢的闪劲,靠的是步法身 法的灵活。你打来时,我让你打不着;你空了而我却没 空,在闪的同时进手,这就是“横走竖撞”,也就是避实 击虚。当然,所谓闪,一定不是甩手躲开,而是接着手 闪。接不着手,也要接着势,否则还谈什么丢而不丢呢? 不丢,指的是势不能丢,两人之间的联系不能丢。总之, 让你打不着,而我随时笼罩着你,把你进攻之势,化解变 为我的进攻,这就是化。所以,身体的闪和手上的化是同 时的,丢中带化,丢是为了化。要想丢得开,化得掉,顺势而变,柔曲就是必需的。 柔是软接触,曲是走迂回,道理不再细说。第六节旋走变中发如果说前一节的丢中化主要是防守,这一节就讲进 攻。八卦之妙于形意、太极者,就在旋和走,这是它的特 色。旋是自转,拧劲;走是公转,抡劲。欲走先旋,欲旋 先走,即旋即走,连旋带走。总之,一定要把对方的重心 带起来随着我走,就是横走之意。因为旋也好、走也好, 都是横劲,故称“横走”。这只是进攻的前奏,启动阶段, 一旦把对方走起来了,就是我寻机进手之时,也就是“竖 撞”。在旋走中化,同时在旋走中发。一而二,二而一,化的同时就要打,中间不能有间隔和停顿。这在前面已经 讲过多次,不再赘述。所以称其为变中发,即在变化中发 力也。上述六节是连贯的,从步法,身法,手法,到用法, 是一气贯穿下来的,整体上介绍了孙式八卦的特点。第三章 孙式八卦拳各论第一节单换掌起式,左脚踏在圆周切线上, 右脚指向圆心,两脚夹角为90度, 成无极式(图1,无极式),然后右 脚转45度,脚跟对着左脚踝骨,徐 徐下蹲,蹲下的高矮与三体式相同。 此式与形意拳中的四象式相似,惟 左脚在后且手不做虎抱头。重心放 在左脚上,将右脚向左前方斜着迈 出,步子大小以不带出重心为准, 两脚方向平行,成为平行四边形的 相对两边,孙老先生称之为“斜长方”是也。出脚的同时两手抬起,极力伸出,右手指向圆 心,左手在右肘处,与形意三体式不同的是,两手都是向 外伸出的劲,而用肩向后缩住,沉肩坠肘,一如既往。手 部细节是:均立掌,虎口撑开,食指,中指上挑,另两指 微向回扣,意念在手的外缘小鱼际处,走阳经(形意拳是在大鱼际,走阴经)。手的高度是虎口与眼睛平,也 就是手指比眼睛高,而眼睛仍要从 手指尖看出去,这是孙老先生在书 中特别强调的。头、肩、腰、胯、 膝、足跟,都要配合身体向内拧, 初学者以拧到身体和手臂的夹角成 45度即可(图2,单换掌)。此时的 右脚不在圆周上,而在圆里边。开步走时,右脚先动,踏回到 圆周上,以顺时针方向围着圆心转 走。两只脚在走圈时是有区别的, 里脚要走圆的切线,即里脚是直着(以外脚为准)向前迈 出,而外脚则要走弧线,即走在圆周上。这样的走法在圈 子比较大时无所谓,差别不大,而在圆周比较小时,会感 觉到比较别扭,特别是出里脚时。但是如果不这样走,一 来不利于抽胯合住劲,二来把握不住圆圈的大小,圈会越 走越小9前面讲过走的步法是滚拔步,这里再详细地加以解 释,因为这对于八卦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步法不对,落 下毛病,养成了坏习惯,将来改都困难。走对了、走好 了,就可以既落地生根,稳如泰山,又可以轻柔飘逸,灵 似飞鸟。在前面的形意和太极编里已经讲过,孙式拳要始 终保持阴阳相合,即身法上的辩证统一:形式沉稳如泰山 与身体轻灵似飞鸟要同时体现出来,而且要迅速转换,在 八卦中也同样如此。每走一步,支撑脚都要稳如泰山,牢牢地吸(不是抓,抓只是脚趾的作用,如果强调抓只会把脚心抓空,反 而不稳)在地上,如同章鱼和壁虎的吸盘一样,术语叫做 “足踏涌泉穴”,也就是意念要在涌泉穴,这个地方要向下 放松,与地面亲密接触,要有粘在地上的感觉,而另一只 脚作为移动脚,要迈步如猫,轻柔似羽。脚提起来时,要用大脚趾领着走,这样就不会套拉着 脚(俗语称为“翻蹄亮掌”),脚提着也就轻快,始终勾 着脚尖往前迈。落地时脚跟虚着先点在地上,不要带出重 心,要轻轻地落。从脚跟到脚心、到脚掌、到脚趾,要逐 渐圆滑着、滚动着落地,全身的重心也在这个滚动的过程 中移到了前脚上,两脚在完成重心转换的动作中是同等重 要的,不仅是后脚蹬,前脚还有个向后扒的劲。也就是 说,是后脚蹬一半,前脚扒一半。这样的好处是,重心的转换是“无缝连接”的,移动 没有断劲,后脚的蹬劲还没有发完前脚的扒劲已经接上 To虽然说的是脚,但主要的动作是由胯与腿来完成的, 每迈一步都有个“抽胯—松胯T坐胯”的过程。提腿要抽 胯,从大腿里侧走,抽到后面胯尖而不能只到前面大腿 根,然后随着脚落地逐渐踩实,胯从后面向下松从大腿外 侧落下入地,支撑圆满。所以,从脚来说是“前滚后拔”, 从胯来说是“里抽外落”。那么后脚在什么时候向前提? 应该在前腿抽胯将到而未到胯尖还没有下落时,这时重心 在身体里侧,后腿可以提得起,如果等到胯开始落或已经 在外侧落稳时,后腿就提不起来了。
浏览39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