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式拱手当胸
(1)两脚并拢,身体端正,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成并步站立。眼平视前方,平心静气,神态安详。
(2)左脚向左平开一步,相距稍比肩宽。两臂前平举,掌心向下,与肩同宽。屈膝下蹲,成马步。同时,屈肘,两掌心向胸前合拢内旋,指尖朝向天突穴(胸骨上窝正中),两肘向两侧撑开,两臂约与地面平行。眼平视前方。
(二)第二式两臂横扫
(1)两掌外旋指尖朝前,同时两臂缓缓伸直。
(2)两臂外旋,由体前向身体两侧平举,两臂平直,两掌心向上。
(三)第三式事托天门
(1)两臂屈肘,两掌心向耳旁合拢。之后,两腿逐渐伸膝站直,脚跟提起。同时,两臂内旋,两掌上托举至头顶前上方,两臂展直,掌心向上,指尖相对。仰面观天。
(2)两手向身体两侧下落,掌心逐渐翻转向下,落于体侧,脚跟随之缓缓下落。
(四)第四式摘星换斗
(1)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收至右腿内侧,之后再向左前方伸出,足跟着地,重心前移,屈膝半蹲,成左弓步。同时,右臂屈肘向后上提,掌背贴靠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指尖向左,左手收至身体左侧,再屈臂上提经左胸前向左前上方伸出,与头同高,掌心向上。眼视左手。
(2)身体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右腿屈膝,左脚稍回收,脚掌上翘。同时,以腰领左臂,左手向右摆至右前方,掌心向上。
(3)身体左转,右腿屈膝,左脚尖点地,成左虚步。左手随身体转动向左摆动至头上方,左掌屈腕,五指撮拢变勾手,勾尖对头。稍仰面,眼视勾手。
(4)左脚收至右脚内侧,两脚并拢屈蹲,再右脚向右前方伸出,成右弓步。左勾手变掌,由头右画弧下落,绕膝过腰,屈肘向后,手背贴靠命门穴,右臂下落,经胸前向右前伸出,做右势,唯左右相反。
(5)右脚收至左脚内侧,两脚并拢,两腿屈膝,身体转正。同时右手向头左前方画弧,经身体左侧,绕膝再向下收至身体右侧,左手由背后自然下落,两腿缓缓伸直,成站立姿势。
(五)第五式出爪亮翅
(1)两手握拳,上提至胸侧。
(2)拳心翻转向下,两拳变掌,指尖朝前,两掌向前探出至终点时坐腕、展指,掌心朝前,高与肩平。同时提踵,身体稍前探,两肩超过足尖。两眼平视指端。
(3)松腕,掌心翻转向下,之后两臂屈臂回收至胸侧,两手下落至体侧,足跟着地。
(六)第六式倒拽九牛尾
(1)左脚向左横跨一步,相距约三脚宽,两腿屈膝下蹲,成马步。同时两臂由体侧上举至头两侧,两臂伸直,两掌心相对,指尖朝上。
(2)两掌变拳,经体前下落至两脚之间,两臂伸直,两拳背相对。
(3)两拳由下上提至胸前,拳心向下,再由胸前向两侧撑开,两拳逐渐变掌,坐腕、展指,掌心向两侧,两臂平直。
(4)身体重心移向右腿,左脚尖外展90°,之后身体重心再向左腿移动,成左弓步。同时两掌逐渐变拳,左手由体侧下落经腹前画弧,再向上摆至面前,拳心朝里,前臂与上臂成直角,右手由体侧经头部向前、再向身体右侧后画弧摆动,拳心向后,右臂内旋,充分后摆。眼视左拳。
(5)上体前俯至胸部靠近大腿,弓步姿势不变,左拳与脸的距离不变。
(6)上体后仰,上举臂保持直角,上臂与地面垂直,拳与脸的距离不变,眼视左拳。
(7)上体直起向右转体,同时身体重心稍向右腿移动,左脚内扣90°成马步。两臂随转体成侧平举,两臂伸直,掌心向下,再上举至头两侧,两臂伸直,两掌心相对,指尖向上,再做右势,唯方向相反。
(8)重心移向右腿,左脚收至右脚内侧,两脚并拢,两腿缓缓伸直,两臂由侧平举下落至身体两侧,成站立姿势。
(七)第七式九鬼拔马力
(1)两手经腹前交叉,沿体前上举至头上。两脚随两臂上举,足跟同时外展,两足尖相对,夹角超过90。。
(2)两手分开,向身体两侧下落。之后,左手绕至身后两侧肩胛骨之间,掌心向外。右臂由体侧向前、向上画弧,举至头上之后屈肘。在体后,左右手相握。
(3)身体充分向左拧转,眼向后看。
(4)身体转正,相握两手松开,右臂匕举,向体侧下落,左臂下落后再经体侧上举,两臂成侧平举。
(5)两臂下落至腹前交叉,再由体前举至头上,做右式,唯左右相反。
(6)相握两手松开,两臂成侧平举后下落于身体两侧,同时两足跟向内合拢,两脚并拢,成站立姿势。
(八)第八式三盘落地
(1)左脚向左横跨一步,两脚平行开立,相距三脚宽,同时两臂伸直向体前上举,同肩高稍比肩宽,掌心向上。
(2)屈膝下蹲,成马步。同时,两掌心翻转向下,经身体前侧下落至两膝外侧,两手拇指朝里相对。
(3)两腿缓缓伸直,同时两掌心翻转上托至两肩侧(两臂夹角约为90°)。
(4)两腿屈膝深蹲,同时两掌心翻转向下按至两儆外侧,指尖向左右外侧。
(5)两腿缓缓伸直,同时两掌心翻转上托至两肩侧(两臂约成一字形)。
(6)两腿下蹲,成马步。同时两掌心翻转向下落至两膝外侧,两手拇指朝里相对。
(九)第九式(青龙探爪)
(1)两腿缓缓伸直,同时两掌变拳收至腰前侧,左手拳面抵住章门穴(第十一肋端),拳心向上,右拳变掌举至头上,掌心向左,右臂靠近头部。
(2)上体向左侧弯腰,右腰充分伸展,上体、头部、右臂与地面平行,右掌心向下,指尖朝左。
(3)向左转体,右手臂充分向前探伸,稍抬头,目视右掌。再屈膝下蹲,两大腿与地面平行,同时身体逐渐转正。同时右臂随转体,由身体左侧经两小腿前画弧收至右腿外侧,掌心斜向上。
(4)两腿缓缓伸直,右掌变拳上提,两拳面抵住章门穴,再左拳变掌上举至头上,做右式,唯方向相反。
(5)两腿缓缓伸直,同时两手收至腰间握拳。
(十)第十式叶虎扑食
(1)身体重心移向右腿,左脚收至右脚内侧,两腿屈膝,成左丁步。
(2)左脚向前跨出一大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拳上提至两肩前,再变掌由身体带动向前猛扑, 两手成虎爪状,稍比肩宽,坐腕、掌心向前。眼平视前方。
(3)上体前俯,胸部贴近大腿,两掌指撑地。
(4)左脚向后,脚背放于右脚跟上。两手撑地(男:拇、食指指腹撑地,女:全手掌撑地),两手同肩宽,身体重心向后,两臂伸直。两腿折叠,臀部靠近左腿,低头。
(5)身体重心向前,依次以头、胸、腹接近地面向前弧形移动,成俯撑姿势,两臂伸直。此动作反复做3次。
(6)身体重心向后,两腿屈曲,臀部靠近小腿。身体重心向前移动,左脚从右脚上下落,再向前迈一小步,之后右脚向左脚靠拢,上体直立恢复站立姿势。
(十一)第十一式太打躬势
(1)左脚向左横跨一步,相距约三脚宽,两腿屈膝,成马步。同时两臂由体侧上举至头上,两掌心相对,之后两掌下落,屈肘抱于脑后,掌心紧按两耳,两肘向两侧打开与身体在一平面上。
(2)上体前俯,胸贴近大腿,低头。两腿由屈变伸,充分伸直。两肘内合,两手以食指、中指、 无名指交替在脑后轻弹数次。
(3)身体直立,两腿屈膝成马步,两手抱于脑后。
(十二)第十二式掉是势
(1)两腿缓缓伸直。同时两手向头上撑起,掌心向上,指尖相对,两臂充分伸直,靠近头部。
(2)上提左转90°,之后上体前俯,两膝伸直。两手靠近左脚外侧,掌心贴地,指尖相对。 抬头。
(3)上体直起,身体转正,上体右转90°之后上体前俯,两膝伸直。两手靠近右脚外侧,掌心贴地,指尖相对。抬头。
(4)上体直起,身体转正。两手仍在头上撑起,掌心向上,指尖相对,两臂充分伸直靠近头部。
(5)上体后仰,与地面平行。同时两手由头上向肩两侧分开,掌心向上,指尖向两侧。
(6)上体前俯与地面平行,两臂由体侧向前摆至两肩前,两掌心向上,两臂充分伸直,抬头。之后身体前俯,两膝伸直,两臂稍屈肘内旋,由两腿之间向后探伸,尽力超过足跟,两臂伸直,两掌心翻转向下,两手贴地,约同肩宽,指尖向后,胸部靠近大腿。眼向后看。
(7)上体直起,同时两臂前平举,两掌心翻转向上。之后两掌心翻转向下,下按收至体侧。左脚收至右脚内侧,两脚并拢,成站立姿势。
第二节健身气功•八段锦
一、八段锦概述
(一)八段锦的发展情况
八段锦是由八节动作组成的一种养生健身运动方法。全套动作精炼,运动量适中,其每节动作的没计,都针对一定的脏腑或病症的保健与治疗需要,有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八段锦最初的定名是在南宋陈元靓所编《事林广记•修真秘旨》中,当时,八段锦被称为“吕 真人安乐法”,其文已歌诀化,文献中也有记载:“昂首仰托顺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脾单托兼西胃,五劳回顾七伤调;鳍鱼摆尾通心气,两手搬脚定于腰;大小朝天安五脏,漱津咽纳指双挑。”到了清朝末年,《新出保身图说•八段锦》首次以“八段锦”为名,并绘有图像,形成了较完整的动作套路。其歌诀为:“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至此,传统八段锦动作被固定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非常重视。通过不断对传统八段锦进行挖掘与整理,使得我国练习八段锦的群众逐渐增多。此外,八段锦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成为我国大专院校的课程,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八段锦的发展。
浏览39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