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域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论语•学而》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发展中国武术文化的过程中不只是要在“本”上多下功夫,也有必要深入挖掘中国武术文化的“道”的精髓。由此不难得出,提出传统武术文化“可持续发展”概念,主要目的是明确指出应当长期研究中国武术文化且对中国武术文化进行科学性开发。追溯可持续概念的发展历程会发现,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生态学家,发展至今可持续概念已经演变成综合而多维的概念,同时被应用在包括经济学和发展学在内的诸多学科中,此外可持续概念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于一身。传统武术是我国现代武术可持续发展的母体、源泉、动力,同时传统武术中蕴含的多重文化内涵是中国武术源源不竭的生命力。健身功效是所有运动项目都具备的功效,只是实际健身功效会因具体运动项目的运动方式和实际效果而有或多或少的不同,但中国武术内在文化特征是区分其和其他运动项目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武术能在世界体坛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关键性原因。由此可见,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概况会对很多方面产生影响,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其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推动传统武术文化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脱离武术“文化遗产”的静态发展模式,想方设法展现出动态且可持续性的继承与发展。 文化和文明存在诸多差异,文化是在世代传承过程中长期沉淀和升华的产物。置身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观社会背景下的传统武术文化,一定要在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时代精神内容,致力于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近些年来,“文化旅游”现象出现在广大群众的视野中,参与旅游度假活动的人们在游山玩水的同时,更能对当地的民风民俗和文化价值内涵形成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的“少林寺游”就是典型例证。但近些年来,地域武术文化始终徘徊在地域文化高墙以外,这必然会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从本质上来说,地域文化不单单是特定地区文化资源的外在反映,更是特定地区的形象代表,所以说在持续发展传统武术文化的过程中务必要有机融入巨大的地域文化范畴中,及时发现并把握各种发展机遇。地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当传统武术文化演变成地域文化的系统分支后会逐步构建出供武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会逐步摆脱“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发展现状。
自可持续发展观点提出以来,相继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和探讨,同时被大范围应用于不同社会领域。地域武术是诸多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的一种,同时是诸多文化中的一种,所以立足于崭新的发展视角剖析其今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至关重要。地域武术可持续发展不单单是指要加快地域武术在现阶段的发展速度,也要在推动地域武术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上多下功夫,逐步使地域武术尽快踏上正确的发展轨道,由此最大限度地满足后代的多样化需求。具体目标是借助达到系统性要求的方式方法为地域武术在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在地域武术的发展过程中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三、限制地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一)政策和赛制使地域武术外部环境出现恶化
1.国家政策导向偏重于竞技武术
从整体来说,分布在我国各个地区的地域武术往往在传统武术的范畴中,而竞技武术则是以传统武术为基础且自20世纪50年代起慢慢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竞技武术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套路和散打,竞技武术的活动主体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具体就是以竞赛规则为依据、以获得预期比赛成绩为根本目标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在发展武术的过程中将发展重心置于竞技武术层面,同时立足于政策等方面拓展竞技武术的发展空间,有效加快了竞技武术的发展速度,这使得我国各个省市以及诸多体育院校相继成立竞技武术专业队,也使得武术被纳入全运会和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但纵观传统武术的发展状况会发现,其大体上处于自行发展状态,同时陷入发展困境已经有很长时间,特别是在近几年武术申奥进程持续推进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和人员将发展传统武术置于越来越次要的位置,这无疑也会对地域武术的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缺乏竞赛激励机制
地域武术在体育范畴内,倘若某个体育项目没有构建完善的比赛机制,则激励因素和发展动力也会有所不足。但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地域武术都未曾举办过大规模的武术赛事,也未制定完善而统一的竞赛规则,即便已经成功举办的比赛往往是竞技武术比赛的附庸,或者是已经呈现出显著竞技化特征的地域武术。如此不只是会减缓学习和习练地域武术氛围的形成速度,还会使地域武术的发展动力有所减少,进而对地域武术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作用。
(二)地域武术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速度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快,科学技术成果更新速度快,广大群众在思想和价值观方面产生的变化大。因为地域武术形成和发展的文化环境比较闭塞,所以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显得有些手足无措,未能在最佳时间段内实施自我更新,未能紧跟社会发展节奏。尽管地域武术的本质内容是每位中华儿女的精神财富,值得所有中华儿女学习、弘扬、传承,但地域武术外在表现出的训练手段以及传承方式中的内容很难被现代人接受。在时代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分工呈现出日益细化的发展趋势,地域武术具备的多重功能和价值逐步演变成了作用于地域武术发展过程中的双刃剑。具体来说,地域武术的多重功能和价值一方面增加自身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在现代生活节奏持续加快的情况下,广大群众的价值判断也呈现出更加实用、学习难度不断减少、趣味性逐步增强、简洁化、高效化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得最为显著。但习武者要想全面掌握地域武术的理论要点和运动技能必须坚持锻炼才行,这使得地域武术陷入尴尬的发展困境中。
由此可见,当前应该深刻意识到时代发展现状是地域武术必须正视的社会危机,同时要意识到在地域武术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以更快的速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地域武术获得的经济支持以及产生的经济回报有限
所有运动项目得以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经济基础,地域武术同样如此。通常情况下,国家和地方会在比赛项目上投入主要资金,目的是为改善比赛项目的比赛成绩,但地域武术至今仍未被纳入全运会和亚运会的比赛项目中,所以获得的投入资金比较少,同时因为地域武术未把自身优势完全展现出来并努力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所以获得的企业赞助同样很少,在所获经济支持有限的情况,地域武术自很早开始就呈现出了低迷的发展态势。
在市场经济持续深入的情况下,广大群众的经济意识呈现出了持续增强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习练地域武术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经济回报,所以为数不少的民间传统武术爱好者舍弃地域武术,踏上追逐经济利益的道路。
(四)地域武术练习人口在现代体育项目猛烈冲击下锐减
自鸦片战争开始,涌入我国的西方现代体育项目不断增加,中国武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参与西方体育项目的人数持续增加在潜移默化中掠夺着武术人口,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当前习练武术的人口以及武术未来发展的潜在人口呈现出逐步减少的趋势,对中国武术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大限制,对于地域武术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同样如此。
(五)师徒和血缘传承方式是很多地域武术拳种失传的原因
历代中华儿女在传承过程中的封建保守意识,使得地域武术 出现了“近亲繁殖”,同时我国很长时间以来的农耕生活和家族制 度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地域武术的传承过程。虽然传统意义 上的传承有益于各个武术门派不断精炼自身技术并逐步形成特 色鲜明的技术风格和传统,但也使得武术的发展动力不断减少。 与此同时,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地域武术讲究言传身教,所以如果出现找不到合适传人的情况,那么这个拳派就会面临消亡的危险。特别是在近些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情况下,愿意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武术习练过程中的人持续减少,这使得很多拳种后继无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也加快了这些拳种的消亡速度。倘若地域武术在未来发展中不具备大量风格迥异的传统拳术作为“资源”,将会使自身可持续发展目标无法实现。
浏览3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