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兴衰起伏与对抗剑术萌芽的江户中期


  1. 武术衰退


江户中期,是指五代将军德川纲吉(1680—1709)到十代将军德川家治 (1760—1786)时代,前后约100年。这一时期,由于持续的和平,浮华柔弱、醉 生梦死之风弥漫。德川纲吉成为第五代将军,掌管江户军政大权,他从小倾心 学问,执政当初还算是励精图治,在鼓励研究学问、促进文化发展方面推出不 少的新措施。但后期,他倦于政事,一些不当政策的发布,使江户幕府财政产 生巨大赤字。他还发布了“怜悯动物令”,明确反对武勇刚强之风,使当时世风 变得更加奢侈惰怠。武士们以细小的、工于精巧的刀剑作为一种装饰,不少男 性还描细眉,涂脂抹粉,模仿女人的姿态。在武术界,流派之间的比武被幕府 严格禁止,剑术的训练也限于范式“型”②的练习。社会对习武已经厌倦。据 1683年(天和3年)问世的《鉴极兵法》记载,“将军德川家光时代过后,已经没 有当权者像家光那样鼓励和奖励人们习武,武术变得可有可无。原本被说成 武术名人是很荣耀的事,可是到了那个时期,被说成武术名人时,人们就会说: 不,自己不会武术。所谓的'玉不被识则不发光',有武术造诣的人,也隐跻江湖了,剑术也已经是引人思古的遗物了”。这时期的日本武术,虽然仍然有人 传、有人承,但大多只有“形式”而失去“搏杀”的真意。一些人虽然从老师手中 接过来“一国一人”,“免许”、“皆传”这些象征武术水平的证书,但是没有真 本事,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当学生有疑问时也不能解答,只是说,我的老师就是这样传习的。而当时还有其他的游玩享受方面的诱惑,如今天赏花,明天观月,偶而一个月想起去练武,或者是一年来一次,也是不下苦工夫的。

  • 1701年(元禄14年)赤穗城主浅野长矩被吉良上野介陷害致死,其家臣47人为 其报仇,两年时间,历尽艰辛,最终将吉良斩杀,并将其首级献到浅野的坟上。然后,47人 集体切腹。

  • 型也作“形”,一般解释为模型、样式、(铸造)模型,转为惯例、老方法、老规矩。在 日本武术中,是特有的一个概念,与中国武术“套路”接近。按事先编排的进攻与防守形式演练。习中稍有受伤就休息数月,日子一久,多数世袭的武士成为柔弱之辈,有名 无实。



  1. 武术重振的曙光——竹刀实战比试出现


到江户八代将军德川吉宗(1716—1745)执政以后,武术的风气有了重要 转变。德川吉宗对社会的奢侈颓废之风深恶痛绝,他率先厉行节俭,甘于素食 布衣,倾听民众呼声,整饬财政,殖产兴业,特别在匡正世风,振兴武士风气方 面下大力气。他专门设立了教授射箭的场所,将幕府马厩中的好马借出去,让 各藩的武士学习武装泅渡。他还恢复了早已停止的“射礼”、“铜流马”等传统 的武艺祭礼。德川吉宗对武术重视,使这个时期日本武术界实战派重振雄风。在江户 初期,剑术教学所采用的方法主要两种:一是用木制大刀或去掉锋刃的钢铁制 的真刀,进行直接对抗练习;二选用“型”练习的方法:规定一方进攻、另一方防 守,两人配合进行攻防动作练习;或改变攻防者的位置、距离等,规定一方进 攻,一方只能按规定的动作防守。这样做的目的是减轻格斗训练的残酷性,避 免击打时受伤,让更多的学习者参与。这种方法与我国现行的武术套路比赛 中的对练项目很相近,只是要求的动作的组别、使用的器械有所不同。然而, 这些设计好的程序训练方式总是与实际战斗有距离。如果放开限制,进行一 对一的、自由发挥的真实格斗,因木刀重、硬,缺乏弹性,就可能造成练习者手 折足断,甚至有残废或死亡的可能。显然,用木刀进行没有限制的对劈训练, 在和平年代无法普及。这时,一位名叫山田平左卫门光德的剑术名手,在晚年时开始了剑术格斗 护具的研究,他是“直心阴流"剑术宗师。他死后,儿子长沼四郎左卫门国乡继续父亲的实践,在正德年间(约1730年)制作出比较理想的剑术格斗用的竹刀与护具。这种护具、头盔、手套是采用皮革与棉布缝纫成的,实战起来比较安 全,现代日本剑道的护具基本是沿用这一模式的。长沼国乡研制的竹刀与护 具,让持竹刀进行直接接触式对劈的安全得到保证,使剑术格斗技术的教学产 生了质的飞跃,此后学习剑术的人大幅度增加。长沼道场设在东京芝地的西久保,最多时来学习的人达10000人,并且培养出一批剑术高手。宝历年间(175上一1763),“ 一刀流”剑术名家中西忠藏对剑术格斗的护具 作了进一步研究与发展,使竹刀与护具标准化,同时还制定了剑术比试规则。 他的创意,得到剑术各流派普遍认可,这样既保证剑术练习者的安全,又能够 明快地判断比试者剑术的真实水平,于是佩戴护具持竹刀的剑术比试迅速在 民间普及。这种接近实战的对抗,也被称为“乱取”。可以认为,竹刀与护具的出现是日本武术发展中的一个创举,使武术在和平年代中继续发展成为可能。 此中也包含着现代体育竞赛的许多元素。

(三)武术振兴的江户后期

江户后期,一般指从第十一代将军德川家齐(1787-1837)当政,到第十五 代将军德川庆喜的大政奉还(1868)为止。这一时期,不断有欧洲列强前来撞 击日本的“闭合之关”,清朝在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给日本人极大的震动。 是战还是和,江户幕府曾问策于各地大名,莫衷一是。最终日本人认为自己实 力不如欧美列强,以中国为鉴,采取了退让求和的策略。以1853年美国“佩里黑船”①前来武力强迫日本开放通商为标志,长达 270年的闭关太平之梦终于被击破。一时间,幕府威信扫地,日本各地“尊王 攘夷”之声高涨,社会开始动荡。幕府政权也充分意识到必须增加武备,在安 政年间创设了“讲武所”,鼓励下层武士研习武艺。讲武所的剑术训练非常严 格,在剑术比试中,每天总是有人受伤、流血者不断,由于重视实战,学员的剑 术水平迅速提高。江户是日本政治中心,因此尚武之风很快影响到日本各地,全国各藩的 “藩校"也竞相模仿,进行武术实战的教学与训练。各藩为鼓励青少年勤奋好学,文武兼修,设立了多种奖惩条例。藩主或家老②亲自到学校观察学生习武 的情况,或者是调阅有关学生平常表现的记录,根据学员成绩的优劣,对勤奋 而又取得好成绩的给予奖赏,对已经得到“目录”或“免许”资格的学员,赏予金 制品。对取得“印可”资格的高水平学生,由藩主赏给“纹服”③。对参加习练 次数少,怠慢习武的学生则批评、责罚。有的藩还规定,在武艺方面没有达到 一定等级的长男,不能成为家族的继承人。“巡国修行”④又开始盛行。一种 奋起抗击外辱、浓重的忧患意识,促使江户后期练武之风形成高潮。在当时的 江户街头,时时都可以看到身穿剑术训练服者,把击剑道具扛在肩上,往来于各剑术道场。江户城中,一时间武术道场增至上百间,其中以“玄武馆”、“练兵 馆”、“士学馆”最为红火。

® 指1853年,美国佩里将军率武装舰船前来强行要求幕府通商的事件。

  • 是各藩主要的官员。

  • 相对于平民穿的粗布衣,带纹饰的服装是一种象征权贵的高级服饰。到各地(各国)巡回比试,在与各地高手比试时磨炼剑术技艺,是一种艰难的充满危险的旅行比武。巡国修行,另一层意义是为主君探听对手的虚实,以比武为名深入对方的城里打探情报。


三、江户曰本武艺的几个特征

(一)众多的武术流派

日本的武道学者认为,武术流派的形成应该具备四个要素:一是有技术精湛、品德优秀的代表人物;二是有区别于其他流派的特殊技法;三是有完整的 技术体系与教学内容;四是有一套神秘传授的手段。①江户初期,源于战国时期的各武艺流派仅有数个而已,而江户末期,流派 大量产生,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继承战国各种武术之源:从战国的末年,擅长剑术的名士就有“胥田流”的田丰五郎,“太舍流”的丸目藏人佐,还有“柳生流” 的柳生宗严,居合术②的名人片山久安,以柔术闻名的竹内久盛等。一批在战 国末期还是年轻人,江户初期已经成为后起之秀,如柳生宗矩、小野忠明、宫本武藏等,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将军家的剑术教师,身价百倍,有的人则在各种比试中获胜而名闻一方。这些人后来都发展成一个个武术新流派的领军人物。

浏览34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