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春(1628 ~ 1719),字泉清,李氏十四世,少林家传五代,擅长 少林梨花枪。游少林时曾得《易筋经贯气》。平时好贤礼士,博览经 史,雅歌投壶,恂恂然如书生。善水好游,潜水摸鱼可达半个时辰之 久,河中挑水草,一枪一大车,每日用枪穿鱼,梦筐皆满,人送“鱼托 车”。著有《李氏家训》、《李氏家藏》。

李三元(1力2~ 1779),字品一,李氏十七世,少林家传八代,擅长 少林夜叉棍,其铁棍重达20多斤。曾任乡卫总长,秉公善断,除恶扬 善,威名百里。辄以家传少林伤药,医治八方贫民,人送“及时雨”。有《少林夜叉棍》、《断门刀》、《剑经》、《少林达摩老祖易筋》抄录留世。

李易然(1852 ~ 1922),妻杨氏。李氏二十世,少林家传十一代。 父李雅标,母张氏。兄李浩然、弟李梦然。文举武备,医道丹青成竹于胸。武艺超群,技艺绝伦,身捷如猿,七八尺高墙垣,可一跃而上。 又擅长重手法,能断石成粉,精六合大枪,善打弹弓,艺高行奇,慷慨 仗义。偶有所得,辄济同道,甘受苦寂,不为豪门鹰犬。清兵抓丁,力敌百人,被清政府视为闲君,敬而远之,任其逍遥。承续《李氏家传》、 《李氏家藏》,著有《李氏正气堂》、《祖堂集》和《少林二十四世方丈小山大纪实》等。

到李易然之子李罗义、李罗川,已是李家二十一世,少林家传十 二代。李罗川(1899~?),字福印,武医兼备,力举千斤,挥拳击牛,牛翻蹄而毙。“九一八”事变后,因对日寇侵华悲愤不已,携酒与同乡一晤,决计远赴抗日战场,数日后远上东北,再无音信。

李罗义之子李昆山(1882 ~ 1947.6.25),字伯远,妻鄱氏,母李氏。 李氏二十二世,少林家传十三代。李昆山亦武医兼备,且擅书、剑,曾 为贾宋私立学校校东。其家大业大,骡马成群,常与平民一同出车拉 货,不为所得,只为炫耀其车技,途中慷慨解囊,辄济同行。因人品高 尚,村中乡亲皆请其排解纠葛。就连匪帮亦惧其武功,敬其为人,辄抒情面。世人皆称其为“昆爷”。

李昆山之子李同辉(1902〜1966.11.20),字有志,妻冀氏,李氏二 十三世,少林家传十四代。总角承其家学,十八般武艺皆通,尤擅轻 功和飞镖。常跃瓦脊捉鸽,可一气连穿八巷,手抱墙角,两下便可上 其楼顶。还可两树来回相跃。因捉鸽不幸坠地,折残一腿,故人送绰号“捌肢游”。为村中拉闸浇地事,被上游村民围攻,30余人皆被其打 落水中,从此名声远扬。后因嗜酒如命,四处巨赌,家产变卖殆尽,备受族人责备,忧虑而终。

李同辉传其子李世昌、李世兴、李世英。李世昌传李虎;李世兴 传永红、永现;世英未婚,并无传承。今李虎传李健、李康、李通;永红 传李昊。

纵观李氏家传拳术的历史脉络,不难看出,李氏家族虽然既传嫡 孙,亦传乡邻,但是主要还是以家族为主。周拳在民间的广为传播, 则是起自清乾隆年间的孔张飞。

孔张飞之父孔老伦,不知其得谁人传授,尽得周拳之全部,且掌 握其精髓实质。由于其祖籍是南和贾宋韩村人,想必与李家有着重 要联系。孔张飞得其真传,广为普及。他所传的周拳,体系庞大,技 艺广泛。其主要功法为柔身敛气,能使身之三节(中三节)节节如蛇, 劲力梢根通达,往返不及。追究其动物本性,诱发其性情,能使人精 神长存,凶狠常欲,把持自身外三尺之气,为我所卫,睡时也能为己所 争寸气之空间。身与气同,波折翻滚,如树随风。讲究轰挑括砸,顺 敌而行,上挑下按平自搂。手打连环似线连,以手领身,以身下劲,再 上而翻之。整体连接,横竖相兼。其内容有:过风三节摇,激灵抖四 梢,三心合一,内外六合,老猴蹲枝,悠腿架,大架,虎形七式(出山、绕 山、斜穿、探爪、搭拳、群架、围架),大、小通臂锤,追风掌,括砸锤,追 风锤、扒拉头,八宝锤,八大锤,八大式,野青锤,左右偏,原路开花,小 野手,左右靠打,杂式锤,推草山,十二路弹腿,搭条,连三掌,五趟炮, 缠手,拐子腿,蝌蚪式,秦王乱点兵,老包下阴曹,仙人摘茄,白马卷 蹄,里外偏机,十二式,十三式,老婆端灯,顺手牵羊,金钩挂月,金丝缠腕,仙人摸眉,鲤鱼扣腮,脑后砍瓜,金鸡掐哽,金鸡掐素,挎篮转 腕,十字擒拿,窄秀击浪,蝴蝶扑面等。

单兵器械有:转九刀,断门刀,大刀,梨花枪、夜叉棍,达摩剑,方 天戟,风翅镇,瓦棱铜,双刀,三节棍,九节鞭,大锤,虎头钩,双拐、绳鞭等。

双兵器械有:大刀进枪,单刀进枪,双刀进枪,三节棍进枪,空手 夺刀,对扎枪,对打六棍头,八大锤,二龙戏珠,三大旗,三不格,三英战吕布等。

第二节周拳代表人物

宗书禅师

宗书禅师(1500~ 1567),俗名李洪,字大章, 号小山,法名宗书。明弘治十三年出生于南和县贾宋村。

父李进,母姓刘。李洪自幼习家传周拳,童年既异于常人,与众人游戏时,常做佛事。13岁 入学读孔孟之书,能知大义。15岁时,向父母哭 拜辞别,要求出家。因志愿坚决,父母同意,并备 礼品送其到本地开元寺,拜方丈钿和尚为师,习 学经卷。两年之后,又到太行山学习3年。后到 河南嵩山少林寺,从应白禅师学习达摩心经八年,深得应白禅师赞 许。嘉靖庚寅年(1530年)回乡,侍奉本师3年,后往京城受戒,继续 研究佛理。在北京兴德寺静居3年,在此期间,当时的贵官姜信曾迎 其到天庆寺及各寺院讲解佛经,还应五台山邀请,前去推演禅宗,事 毕回京。后贵官李元喜又邀请他在积善庵披阅了4年藏典。嘉靖三 十一年(1552年)迁居宗静庵。少林僧众曾于嘉靖二十九年至三十二 年(1550年至1553年)先后四次请其回少林寺主持,均未答应。嘉靖 三十四年(1555年),少林寺德高望重的老年僧人着礼品再次来请,才・ 同意任少林寺方丈职。当时的高官张迟、贾廷贡、杨伟法向朝廷申请 拨款,积极筹备任职之事。次年在少林寺大开法会,嗣其法者不可胜 数魁觥转堂琉踞 。

嘉靖四十年(1561年),俞大猷奉诏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到广东
征剿张琏。因闻少林棍法之名,特取道少林寺,在与少林寺僧众切磋 棍术后,觉察出少林棍法传久而讹,真诀尽失,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 宗书禅师当即请求俞大猷示以真诀。俞大猷则表示“非旦夕可授而 使其悟也”。宗书禅师当即让俞大猷在众僧中挑选两名年少勇敢的 僧人,一名宗磬,一名普徒,下山随俞大猷学棍。俞认真指导,授予阴 阳变化真诀,教以智忽觉照之戒,还将自己多年所著的传世名著、棍 术经典《棍经》秘密传给两位少林弟子。并让他们随军出入营阵,参 与实战。从此,少林寺在宗书禅师的主持之下,终使少林棍法得以皈 真,并为以后少林出兵征平倭寇打下了基础。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为恐少林武技在一处散失,宗书禅师特 派弟子宗磬把自己多年的心得珍存一本,传教于祖籍南和县贾宋老家李巷,李氏基业也因此宏发。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宗书禅师以年老染疾退职,回宗静 庵修养。次年,即明隆庆元年(1567年)腊月十六日圆寂,时寿67岁。 其灵骨三分:一分留宗静庵,一分送顺德祖坟,一分送少林祖山,均起塔供养。

宗书禅师精通佛学,擅长武艺,尤以剑术奇绝。曾应诏三次挂帅,赴边征战,履立功勋。皇上为重加封赏,特在少林寺山门前立了牌坊,树了旗杆,钦赠石狮一对,盘卧山门两侧,至今尚存。

孔张飞

孔张飞(1774.2.2~ 1870.8.15),南和县韩村人。其父孔老伦,尽得周拳之全部,且掌握其精髓实质。孔张飞得其父家传功法,功夫精 纯,技艺全面,擅使丈八大枪和轰挑掌,声振乡里。

孔张飞可手持大枪捕野兔,无论野兔跑得多快,大飞枪一戳即 准,人称“鹰鹃子”。他的轰挑拳劲力透达,波震八尺,离身八尺之内, 发之如雷,触之似电,浑圆力方,被击者不知所措,或原地蹲跌,或翻面而如鹞子翻身。

孔张飞传人很多,尤其在邻近村中更是难以胜记。在所传弟子 中,以贾郭村白青连对后世影响为大。贾郭与韩村相邻,且为鱼米之 乡,村中有水闸一座,取名为英雄闸,供周边村庄用水,白青连负责收 取费用。平日里时常接济孔张飞,又因其勤学苦练,备受孔张飞喜 爱。每晚待四邻习练者走后,白青连都重返师处,再仔细求教深究, 故功力倍长于他人,尽得其精髓法要。因其性情刚烈,仗义疏财,故 而能雄居一方,是南和周拳承前启后的一代大师。其传人为本村李 殿远(俗名老殿)和冀成功。冀成功传其嫡孙冀田福,冀田福与冀东 共传弟子,但主传白青连嫡孙白福兴。

浏览39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