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武术精神”内容的具体研究,关于“武术人文精神”的研究。例如:牛凯在《中国传统文 化的武术人文精神研究》(2006年《搏击-武术科学》)一文中 指出:武术人文精神是中华武术区别于其他传统项目的重要之 处。所谓武术人文精神,是指在武术这项运动或武术文化中体现 出的一种以人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其包涵:拳法自 然的人文精神,入世进取”的人文精神“刚柔相济”的人文精 神,“重人生、轻宗教”的人文精神。马云慧在《中国传统武术的人文精神》(2006年《搏击・武 术科学》)一文中,对武术人文精神概括为“重神、轻形,重视人 的精神、心志意向等内在活动”;“注重养练结合、打练结合”;“倡 导以‘仁‘为本,重义轻利,把修己养身看作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 值的根本”;“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舍己从人”;“讲究神与形、意 与境的完美统一”②等。马健和邱丕相在《论当代武术的人文精神》(2007年《搏击 ・武术科学》)一文中,指出“武术人文精神是在华夏民族文化 的熏陶之下孕育产生的,带有强烈的中华民族思想与理念,是以 ‘天人合一'为终极理想的泛和谐价值观与人生观”,并将武术人 文精神划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理论思想中的人文精神,其表 现为‘天人合一’的泛和谐价值观和拳种多样的创作精神;技术 实践中的人文精神,其表现为劲法的领悟与玩味,意在修身养性, 功法的扎实提炼,意在健身防身,以及技术的纯青自然,意在艺术 审美;武德修养中的人文精神,其表现为尊师重道的师承关系, 德义先行的技艺传承理念,见义勇为的正义气节,以及注重大局牛凯.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人文精神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学术版), 2006, 3 (9) :23-23.马云慧.中国传统武术的人文精神[J] .搏击•武术科学(学术版),2006, 3( 7):6-8.的容忍涵养;民族特性中的人文精神四类,其表现为尚武崇德的 民族精神,注重感情的友谊交往,以及公平竞争显示光明磊落气 概。①

乔凤杰在《论作为武术精神的自强不息》(2007年《中州学 刊》)一文中,指出“‘自‘,是内心深处的人格自主;强',是逆 境中的奋发图强,更是任意处境下的历时态的健康的纵向进取; ‘不息’,则意味着自强追求的永不停息。这永远是中华武术的人 文精神,也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②

白宝山和朱寒潇在《解析武术文化中的人文精神》(2011年 《安阳工学院学报》)一文中,指出“天人合一的人文视野,贵和 尚中的人文情怀,尊德重礼的人文情感,立德事功的人文追求”③ 是武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吕笑蓉在《民族人文精神:中国武术内涵探析》(2012年《浙 江体育科学》)一文中,指出:人文精神是中国武术的精神内核, 中国武术是中国人文精神重要载体J其承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 精神内涵‘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人格养成’的道德人 文精神,’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穷本探源’的辩证精 神,'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④

关于“武术民族精神”的研究。例如:郭志禹在《武术民族 精神内涵研究》(2009年《邯郸学院学报》)一文中,从武术与弘 扬民族精神以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角度,对武术所承载和体现 的民族精神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具体的研究,对武术民族精神 的具体内涵进行了概括与归纳,包括:忠诚报国的精神,孝亲为 民的精神,尚武崇文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团结宽容的精神,马健,邱丕相.论当代武术的人文精神[J].搏击-武术科学(学术版),2007, 4(5):18-20, 23.乔凤杰.论作为武术精神的自强不息[J].中州学刊,2007, 1:161-162.

③白宝山,朱寒潇.解析武术文化中的人文精神[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10(3): 45-47.

④ 吕笑蓉.民族人文精神:中国武术内涵探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2, 34 (3): 127-129.重诺诚信的精神,礼敬守法的精神,节俭廉洁的精神”①

林桂生在《论传统武术文化中的民族精神》(2011年《体 育世界》)一文中指出“武术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同样是中华民 族精神的载体”,并将武术中所内涵的民族精神概括为“刚健有 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民族精神,重视 人格、强调崇德的民族精神,推崇仁爱、强调宽容的民族精神”②四 个方面的内容。

除了对于武术人文精神和武术民族精神的研究,还有关于 “武术尚武精神”“武术生命精神”“武术哲学精神”的研究。例如, 沈莹姊在《尚武精神的回归——论李连杰在电影〈霍元甲〉新武 术电影理念》(2006年电影评介)一文中,对于“尚武精神”提出 了自己的观点和认知,指出“武术不是打斗,光有打斗决不可称 之为武术;武术是一种认识自我的手段,育体、育智、育德,方能 成为真正的‘人’;武术是沟通文流的桥梁,正所谓‘以武会友’, 通过竞技,达到人人谐和的目的”③

颜辉萍、张君贤等在《论中国武术的生命精神》(2008年《体 育文化导刊》)一文中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下,武术发展 成为了一种艺术与哲学的综合体,所展现出的是一种艺术与哲学 的生命精神”,认为“中国武术的生命精神表现为:中国武术重视 血缘关系及团体的生命宗法精神;中国武术展现了以‘精气神' 为生命性的生命律动精神;中国武术通过‘内外兼修‘追求‘天 人合一’境界的生命和谐精神④

谢辉在《试论武术专业学生哲学精神的培养》(2008年《宜 春学院学报》)一文中,指出“武术几千年来它一直根植在中国 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上,在它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哲学 思想的影响,并产生中国武术哲学思想。中国武术哲学思想在其 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它也在孕育着一种精神,这就是武术的 哲学精神。”并由此提出了 “武术哲学精神”的观点“武者从自 我生命感性出发对世界(包括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永无止息的 批判、否定、超越以及追求与探索的精神。①总结武术学界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近年来随着武术文化研 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已经有学者开始涉足中国武术精神研究的 领域。研究者主要是针对“武术精神”的内涵“武术精神”的具 体表现展开分析与讨论,确实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作 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现阶段关于武术精神的研究 尚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仍存在些许的不足,表现如下。

第一,从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数量看,关于“中国武术精神”的 学术专著几乎没有,以“武术精神”为主题的学术论文数量较之 其他武术文化研究成果也较少,且多集中在对“中国武术精神” 概念的抽象描述,以及对“中国武术精神”内涵及其表现的笼统 阐述,同时对“中国武术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功能也缺 乏深入的研究。

第二,从现阶段研究成果的深度看,学者们对于“中国武术精 神”的研究,大多是以中国文化精神的基本内容为参照,对其进行 部分内容上“移植”或者“替代”,用以作为“中国武术精神”的内 容,论述略显笼统。这对于中国武术自身的精神内涵而言,缺乏 “针对性”和“独特性”,无法凸显出“中国武术精神”自身的特性 和内容。

第三,从现阶段研究成果的内容看,关于中国武术精神的“整 体性”“宏观性”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目前的研究,多是针对“中① 谢辉.试论武术专业学生哲学精神的培养[J].宜春学院学报,2008, 30 (133-134.国武术精神”的概念及其内容的研究,对于中国武术精神的特征 研究、功能研究以价值研究等内容的研究相对较少,很难使“中国 武术精神”研究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

浏览38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