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光广等.文化学辞典[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8: 155-156.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5: 349.李宗桂.中华民族精神概论[M].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3: 维模式、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厚德载物的 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操、科学民主的现代精神。”①目前,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研究在学界也频频出现,例 如:夏伟东在《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精神的几个理论问题》 (2010年《求是》)一文中指出:民族文化精神是一种具有相对 稳定性和巨大规范性的精神力量。民族文化精神作为一个民族 特有的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其基本形态一定会比较稳定地反映 在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同时,这些基本形态又必然会在各个历史 分期中有具体的、特殊的表现形式J②

于铭松在《对民族精神的文化解读》(2010年《中央社会主 义学院学报》)一文中指出: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和 信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观念及其行为准则。在数千年 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 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③

杜平在《新时期如何传承民族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2012 年《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一文指出: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 长期地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共同生活基础 上形成、凝练和发展起来的,为大多数民族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 思想品格、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一个民族 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思想情感的集中反映。简言之,民族精 神就是民族文化的主导精神,是一个民族和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 魂。民族精神渗透在民族生活和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并通过各 种具体的、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④

这些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于本研究涉及的“文化精神” “中国李宗桂.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若干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6, 1:250-254.夏伟东.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精神的几个理论问题[J1伦理学研究,2004,6:17-21.于铭松.对民族精神的文化解读[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 6:65-68.杜平.新时期如何传承民族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 11:85-86.文化精神”等内容的研究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能 够极好地为本书的开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二、关于中国武术精神的研究

(一)关于“武术精神”概念的研研究成果主要有:李斌的《试论武术精神及其对民族精神的 塑造》( 2005年《搏击-武术科学》);刘涛的《论武术精神内涵 的历史局限性及其在21世纪的新拓展》(2009年《中华文化论 坛》);孙光芹的《〈功夫熊猫〉中中国传统武术精神探析》(2009 年《电影文学》);别曙辉和陈飞飞的《奥林匹克精神与武术精神 的时代契合》(2011年《中国校外体育》);冯锦华的《解析李连 杰系列电影对中华武术精神的阐述》(2012年《电影文学》)等。学者们对于“武术精神”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读。例如, 李斌认为:中华武术精神并不代表各门各派的‘术’和‘法‘,也 不是武术技击的某一种功夫和武德,而是受中国文化深层的、不 衰的民族精神影响的,合乎于任何武术派别又超之于上的中华 武术内在的规律和法则,即贯穿于武术整个发展史的‘活’的精 神。①孙光芹提出:武术精神是在武术这项运动或武术文化中 体现出的一种以人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它的精神是一 种思维,是一种把世界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着重于探索天与 人、主与客、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便从整体上去把握其中的 规律,用以指导人的发展。②也有学者将“武术精神”看作是“武德”“武道”,例如刘涛认 为:武术精神,即“‘武德‘,是在历代社会伦理文化的熏陶及各 门各派、武林规则双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产生与发展起来的一种 习武之人的行为准则。它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受到特定时期① 李斌.试论武术精神及其对民族精神的塑造[J].搏击-武术科学(学术版), 2005, 2 ( 5) : 24-25, 59.

②孙光芹.《功夫熊猫》中中国传统武术精神探析[J1电影文学,2009, 8: 37-38.社会制度、社会经济、军事战争、文化背景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制 约与规范。①冯锦华也指出「中华武术精神即武道,包含了儒家 思想、道家精神、释家修养等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遗产……中华 武术精神的精髓在于其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武术境界……中 华武术的精神实质在于,制止格斗,以人格魅力赢得最终胜利,这 才是中华武术精神的根本所在J②

(二)关于“武术精神”内容的宏观研究

研究成果主要有:海志坚的《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精神》 (2000年《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王振的《试论武术与 当代精神》(2003年《体育文化导刊》);李斌的《试论武术精神 及其对民族精神的塑造》( 2005年《搏击・武术科学》);王汉 勋的《中华武术与民族精神》( 2007年《搏击・武术科学》);刘 涛的《论武术精神内涵的历史局限性及其在21世纪的新拓展》 (2009年《中华文化论坛》);孙光芹的《〈功夫熊猫〉中中国传统 武术精神探析》(2009年《电影文学》);季敦山的《从影片〈叶 问〉中解读武术精神的内涵与发展》( 2009年《搏击-武术科 学》);别曙辉和陈飞飞的《奥林匹克精神与武术精神的时代契 合》(2011年《中国校外体育》);冯锦华的《解析李连杰系列电 影对中华武术精神的阐述》(2012年《电影文学》)等。学者们对 于“武术精神”的内涵和内容也同样有着不同的建构,简述如下。

——“中国武术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中国文化 精神的体现者。中国武术的防守性体现了中华文化精神的保守 性;中国武术的自我修炼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精神;中国 武术的外柔内刚性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中和之性。③

刘涛,论武术精神内涵的历史局限性及其在21世纪的新拓展[J].中华文化论坛, 2009, 3:149-152.

冯锦华.解析李连杰系列电影对中华武术精神的阐述[J].电影文学,2012, 3:53-54.

海志坚.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精神[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12(7):38-39.

——“‘中庸与天人合一’这种追求平衡、顺其自然的哲学观 以及‘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中国武学内核,是中国武术精神 的体现。”①

——“武术的精神通过三个层次表现出来。第一个层次为 个人的武德修养。第二个层次表现为集体的道德观念。第三个 层次表现为爱国主义的精神。②

——“爱国主义当是武术精神的最高层次;'宽厚、容忍、人 道、忍让、谦逊’的武德是武术精神的支柱;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和敢于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③

——“自强不息、为国争光、尊师重道、重德尚义、立身正直、 厚德载物、忠孝两全。④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精神”“道法自然的精神”以及 “自强不息的精神。⑤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和‘不畏强暴、精 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⑥

——“内外兼修,有德乃大的人文精神;刚柔相济,阴阳相生 的包容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的爱国精神;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和谐精神。⑦

——“自强不息、愈挫愈勇、兼容并举”的中华民族精神;非 暴力要和平'的‘英雄'观";超越自我的‘大爱‘境界,即习武 之人不是以命搏命的鲁莽之人,而是靠自己高强的武术本领和高

王振.试论武术与当代精神[J].体育文化导刊,2003, 8:

李斌.试论武术精神及其对民族精神的塑造[J].搏击-武术科学(学术版), 2005, 2 (5)24-25, 59.

王汉勋.中华武术与民族精神[J].搏击-武术科学(学术版),2007, 3-4, 7.

刘涛.论武术精神内涵的历史局限性及其在21世纪的新拓展[J].中华文化论坛, 2009, 3:149-152.

⑤孙光芹.《功夫熊猫》中中国传统武术精神探析[J].电影文学,2009, 8: 37-38.

季敦山.从影片《叶问》中解读武术精神的内涵与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学 术版),2009, 6 (7)23—24.

别曙辉,陈飞飞.奥林匹克精神与武术精神的时代契合[J].中国校外体育, 2011, 10:156,尚的人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强身健体,自强不息J①

也有学者认为,武术精神”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概念, 在不同的时期其内涵是不尽相同的。例如,杨建营和邱丕相先生 在《武术精神的历史演变及21世纪发展的新趋势(2008年《体 育学刊》)一文中,对中国武术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体现出的武术精 神进行了研究与论述,他们认为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中国武术 曾经表现出“尚武”“刚柔相济”“德艺双修”“自强不息”“厚德 载物”的文化精神。②

谷晓红在《武术精神的演进与发展(2012年《广东石油化 工学院学报》)一文中,指出:武术精神不仅是一种尚武精神,更 是一种包含了多方面内容的强健的精神,它是中华武术得以延续 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武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其表现出的精神内涵是不同的。”在原始社会时期,勇敢、不怕 死、势不可挡的精神,是武术精神的最早体现”;在商周到春秋战 国这一时期,尚武精神是这一时期武术精神内涵的体现;自秦朝 到明清时期,武术精神发生了演进,可概括为:由先秦时期的尚 武精神逐渐过渡到了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以及对自由和人生价值 的追求”;在近代,武术精神的内涵不仅仅体现了尚武精神,更 加体现了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建国初期至20世 纪末,武术精神体现为“极好地展示新中国的形象、提高国际地位 以及唤起全民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在当代社 会,武术精神应当大力的倡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 神,培养和塑造人格的创造精神,崇尚和追求天人、人人、身心的 和谐精神。”③冯锦华.解析李连杰系列电影对中华武术精神的阐述[J].电影文学,2012, 3:53-54.杨建营,邱丕相.武术精神的历史演变及21世纪发展的新趋势[J].体育学干L 2008, 15 :92-谷晓红.武术精神的演进与发展[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2, 22 (2)80-84.

浏览34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