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常说无极而太极。就地球产生的历史 进程而言,不管哪家理论都认为地球才生成时是混沌的、蛮荒的、无为的、天地不分的状 态,那时没有空气、水和陆地的三态分离,是浑然一体的无极状态。由无极而太极,太极 产生于无极之后,但在阴阳产生之前。按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说法,先有阴阳才有人,太 极是人之先无极之后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我们可假定为有了水后的地球时期。据当今科 学研究,外星只要有了如地球这样的水、阳光,就可以产生生物。而人是万物之灵,是一 切生物的最高代表,可见水对人类产生的重要性。换句话说,地球上无水则一切生物的产 生和发展都是不可能的。水是阴阳八卦中八大要素之一(即天、地、水、火、风、雷、 山、泽为八卦)。由于八卦摩荡,所以以地球为主的小宇宙,靠的是这八种自然物长期交 互作用和变化产生了植物和动物,而产生了一切生物及人类。一切生物生命的判断是根据 有无对气的呼吸,而水是气的源泉,气是水的三态之一(冰、水、气)。就这种意义上来 讲水是产生生命的源泉,由于有水才会产生一切植物和一切动物,包括原生物、微生物、 单细胞、多细胞、爬行类、哺乳类一直到人,发展进而成为现今的社会。没有水就没有一 切生命,也没有人。水的出现是太极历史时期的一种标志。二、 太极拳的产生在自然界产生了人类后,中国社会进入到商、周时代,人们观察社会有了一些感性认 识,首先提出的是“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学;进一步提出 阴阳、八卦学说。水在阴、静、柔、虚的概念形成时,在理论思维潜移默化上占有极大的 比重。到了汉朝前后,逐渐产生了中国人自己的宗教——中国道教。道教很注重水的习 性,主张无为才能无不为,主张致柔才能生存和取胜。在《老子》一书中就有如下的说法:“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意即专气致柔,达于极 致的时候,能和婴孩一般的柔顺吗?又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又说:“骨弱筋柔而握固。”又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 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徒”即类也。意即坚强者属死的一类,柔弱者则属生的一类。又说:“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意即最柔弱的是术医学文化研究文集水,以水的柔弱攻坚是无有不胜的。又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①以上是《老子》的主要思想,都是说明柔能克刚,柔弱可胜坚强,一切应以柔弱为第 一。这些思想不是和太极拳经的思想完全一致吗?并且由《老子》中可知,所谓“道”即 指的是柔弱,而它的所谓“德”(即得),便是使刚强趋向柔弱,演太极拳则能达到这个目 的。所以“德”是表现在个别的具体事物中,即通过演练太极拳使练习者得到“柔弱”这 个道。柔弱表现于物即是水,柔弱表现于武术即是太极拳。水和太极拳是“柔弱”这个 “母”的两个“子气我们可用一幅树状图来描述这种状态道教认为,“天不变,道也不变”。这不变的道即元气,元气主宰着万物。人身中之 “水”——血和气的精华和主宰,主张修炼这种元气。加上人们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了 生命力旺盛的生物都是很柔软而不是硬直的,从而产生了如华佗的“五禽戏”等导引术。 随着道教思想的完善,道教内丹术的发展,道士张三丰一方面领会了这种道教的以水致柔 取胜,人致柔才能返本还源、长寿不老的道理,再则他也很会内丹术,所以也有人称他为 炼丹士。内丹术即现在的一种气功方法(武术中叫内功),如周天搬运法、金丹大道法等。 并且传说中张三丰还是从少林寺出来的,即他也会因人们打仗搏击而产生的技击术。他将 这三种基本的东西即柔弱思想、内丹术、技击术结合在一起,为太极拳奠定了基本模式。 所以太极拳的产生是重视意气,重视水的各种属性的结果,其中特别是重视水的致柔性。 只要有了这种道家的基于水、基于柔弱的基本思想和哲理,加上技击的意图和动作,即会 产生太极拳。所以太极拳重意、重气、重功、重拳的技击性而不注重拳的架式,它基本上 是一种由功法产生的拳法。功法是精髓,是本质,拳法是外表,随练习者的技击用意不同 而产生不同的拳架。在张三丰的信徒中,王宗岳是很著名的,他传留下来的只有“太极拳 论”,而无太极拳架套格。后来经陈长兴、杨露祥、武禹襄、吴鉴泉、孙禄堂等人的创新 发展,内气功法,结合自己熟悉的武技而产生了具体的太极拳拳架。新中国成立后,杨氏 拳和陈氏拳得到较大发展和推广,产生了杨氏八十八式和陈氏新架。实际上,随习拳者不 同的经历、认识和喜爱而产生了不同的太极拳种。可以预言,根据这种规律将产生八卦太 极、形意太极、大成太极、自发功太极、气功太极等等(当然,八卦、太极、形意、大成 都属于内家拳,都有坚实的气功作基础,在拳理、拳形上彼此容易相互渗透)。笔者感觉 到,由内而外扩展,甚至打长拳的人只要有了太极拳的哲理思想和功法基础,他也可打出 长拳架的太极拳来。据现在有些材料记载,说山西的通背拳和太极拳是同出一源的。尽管 它们在形上的差别很大,但其拳经、拳谱却基本一致。以上诸多的太极拳,已产生的和未 产生的,将产生的和“变种”的,不管怎样变化,其专气致柔,其象水、似水、法水属性太极、道教和水——太极拳哲理探索, 的哲理思想则是共同的,是其魂魄所在,也是区别于其他拳种的主要属性。三、 太极拳是水性拳在已有的太极拳经、拳谱中,对水的属性哲理直接或间接相联系的描述很多。譬如 “太极长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逆来顺受”之法“致柔”之术,“如行云流水,连绵不 断”等等。只要你一谈太极拳的拳理,再一想到水,中间就会产生无穷的联想,很可能悟 出一些道理和收获来。我想许多太极拳爱好者都深有感触吧。有不少的太极拳家描绘自己练拳的经验是这样的,②初期练太极拳是“如站水中至项 深,身体中正气下沉”;中期练太极拳是“如在水中身悬空,长江大河浮游中";晚期大成 之时,练拳时“身体如在水上行,如临深渊履薄冰”。诸如此类的体会很多,好多还被称 为不传之秘。即其练拳时的主要意境是水,是在水中的运动,喻为空气中的游泳。太极拳 主张“意气君来骨肉臣”。这些太极拳名家主要意念的来源是水,可见水在太极拳演练中 的地位和作用。现在的太极拳老师教学生时,总要说:“缓一些,慢一些”,"不要用力”, “松一些,软一些,不要用劲,柔一些,圆一些,连绵一些”。这些提醒如果用一句话来形 象地描述即“像水那样运动”,学生可能会茅塞顿开。中国的哲学和科学,很爱假借、比喻。八卦、太极、形意、通背、龙、虎、豹、鹤、 蛇、螳螂、猴拳、鹰拳等等,都是象其形,取其意,会其神,利其用,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其术语叫做“格物”。而我认为在道教“柔弱”思想的指导下,太极拳主要的格物对象是 水。将水假借来比喻太极拳的产生之由、演练之形和技击之要,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所 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太极拳可以说成是水性拳。四、 太极拳的演练和水之形状前面粗略地谈了太极拳的产生、拳经和意念,下面再讲其演变、练习及实作的情况。 假借于静水缓流则是杨氏太极拳的健身演练,假借于流水一梯一级地向下流淌则是跟步式 的孙氏太极拳,假借于急流猛旋、弯多滩急的流水则是陈氏太极拳,假借于暗流阴河则是 武式太极拳,假借于小溪缓缓流淌则是吴式太极拳。各种太极拳之功力练习过程都是“滴 水穿石”之恒心毅力锤炼的过程。演练时,内气鼓荡则是将“气和血”一一人身体中之水 集中的物质洋洋流动,熔融躯体,使其达于毛孔,形之于掌,发之于指。血遍周身,劲透 全体,气充满各个经络穴位、脏腑,周身如回水之螺旋,如粘于水之悬丝遍体连线结网, 周身分布,哪怕泰山崩于右,烈马奔于左而操练者仍心如止水,敛神定意,处之泰然,这 种精神内敛的高度克制力,高度的沉着安静则是太极拳上乘功夫对心意、生理训练上的要 求。“周身无处不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一气运来老无停,乾坤正气运鸿蒙,运到有 形归无形,方知妙手在天工”。这种周身无处不太极、妙手奇天工的状态不正是水在身上 的聚合物——气和血在身中圆满运行的体现吗?太极拳练到高级状态不光是气血的运行遍 体周身,还要求身体如同婴儿,动作要非常柔软、灵活,即要求肌肉、骨骼、四肢百骸都 要像水一样地柔顺,那样才能“腰若百折尽无骨”,“一撒周身都是手”。太极拳的推手和 散手则是太极拳的技击态,这时要求运动员是发怒的水、咆哮的水,要如海中之巨浪翻
浏览46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