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武术需要长年坚持不懈,如果“三九”严冬和“三伏”盛夏也能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练习武术,则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便有了保障。利用严冬和酷暑对身体的影响进行锻炼,能获得多种锻炼效果。首先,能培养人的毅力和恒心。其次,能提高身体抗寒御暑、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再次,夏日气温高,进行柔韧和技术练习,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冬日气温低,进行力量、耐力等练习,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可以说自强不息精神一直是武术人必须秉承的一种美德,只有这样,才会在武术上有所成就,体悟到武术的精义。在武林中有许多这样的故事,如 “闻鸡起舞” “纪昌学射”等,这里列举民族英雄岳飞小时候学习武艺的故事。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十岁那年,他就跟随武林高手周侗读兵 法,学武艺。他练功十分刻苦。三九严寒,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一大早,和岳飞住在一起的小师弟王贵、张显、汤怀等都因怕冷不肯起床练功。岳飞却想,功夫就要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若少年不努力,将来用什么去报效国家呢?他一个鲤鱼打挺,从被窝里跃起,穿衣提剑,迎风斗雪,挥剑起舞。早在一边仔细观察的周侗,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暗暗称赞小小年纪就如此刻苦练武,将来一定能成国家栋梁!他踏着厚厚的积雪走到岳飞身后,说来,孩子,我再教你几套剑法!师父周侗从岳飞手中接过剑舞了起来。只见那剑在飞雪中来回穿梭,犹如一 根银丝在飞舞,让人眼花缭乱。岳飞凝神记下师傅的套路,等师傅练完,就凭着自己的记忆,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地练了起来。周侗见岳飞悟性很好,基本功又扎实,非常高兴,说这就是我祖传的剑法绝招,叫“巧女纫针”!接着,他又教了 “暗度陈仓” “蛟龙过海”等几套素不外传的绝招。天大亮了,王贵、汤怀、张显等人才慢腾腾地出来练剑。见岳飞练得满面红光,汗流狭背,一个个羞红了脸不敢吱声。周侗师傅厉声教训了他们几个:“你们应该好好向岳飞学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呀!” “我们今后再也不偷懒了!学好武艺,精忠报国。”王贵几人不约而同地回答。从此以后,他们也像岳飞一样,不分酷暑寒冬,刻苦操练, 武艺日高。当北方女真族南侵宋朝时,他们全都毅然投军杀敌。岳飞更成为一员名将,率领岳家军驰骋疆场,建立了赫赫战功。
一、武术教育的合法性探讨
武术进入学校的理由是什么?对此,人们进行了不同的解读。第一,武术是不同于体育的另一类身体活动方式。对此,民国社会精英将武术与体育进行了比较。其实这一理由不足以支持武术进入学校,因为体育在其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身体活动方式,也拥有锻炼各种身体素质的运动项目。第二,武术是不同于体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此,民国社会精英以胃的消化能力比拟,为武术的民族性进行了缺乏说服力的合法性论证。我们认为,武术教育的合法性在于武术不仅仅是一项身体活动,武术与体育的区别或体育无法在身体活动方式上掩盖武术的地方,是武术不同于体育的民族性和文化性,武术教育的合法性在于其民族性和文化性。因为,单就身体活动方式而言,体育在方法体系和对身体不同部位以及不同功能的开发上都可谓应有尽有,这样在学校体育教育系统中也就没有添加另一种身体活动方式的必要。或者说,作为另一种身体活动的武术也只能作为体育的补充,不仅无法真正发展自己,也无法实现与体育的对话与交流。那么,武术的文化性中有哪些民族性?又怎样服务于教育?如何体现其中的文化性和民族性?这些问题——有关武术教育民族性和文化性一都是武术教育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是武术教育发展大环境的作用, 在武术现代化或武术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我们自觉不自觉地从体育视角对武术进行了阐释。这种解释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问题是这一解释也是需付出代价的, 就是在这一解释中,武术的民族性变得模糊了,武术的文化性被冲淡。另一方面, 是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也没有跳出武术视野一武术技术范围------不仅在武术文化性和民族性内容的探究上没有形成明确而有说服力的内涵,而且在教育的操作层面上也没有建构具体而有效的措施,即形成一套具有丰富文化性和民族性的教学方法体系。也就是说,如果武术教育的合法性在于其民族性和文化性的话,那么武术教学就要实现由技术教学向武术文化教学的转变,使学生在身体活动中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领悟到武术中的民族精神。为了实现武术教育实践的全面革新(文化教学的转变),我们又必须做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加强武术文化研究;二要进行武术文化教育的研究;三要加强武术师资武术文化教育培养。
二、武术的教育价值
中国武术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不断摄入民族文化的精粹,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几乎成为可以与西方主流文化相抗衡的民族文化,让越来越多的西方人顶礼膜拜,投身于这项凝结了中国人智慧的古老格斗技艺。李小龙的出现,让西方人在牛津词典里怀着敬意创造了一个富有中国文化气息的词汇一 Kongfu (功夫)。现在,更多的西方人乐意接受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称谓Sifu (师父)这正是中国武术独有的文化魅力,征服了西方人,也征服了西方世界, 是一种成功的文化输出。虽然在国外也面临拳击、跆拳道和空手道等域外武技的冲击,但中国武术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流派,还有充满文化温情与招法变幻的武术意境,让更多的西方人难以割舍。武术中孕育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素材,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是具有很高的价值的。“武术的魅力不仅在于武术技艺本身,更重要的是在于渗透在武术之中的几千年深厚积淀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 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霍元甲面对外国大力士的挑衅,毅然迎战;29军的“抗日大刀队”让日军闻风丧胆;蔡龙云以15岁的小小年纪打败了美国拳击手,一生献身武术教育事业,被上海的新闻媒体称为“活着的霍元甲”……这些爱国武术家的故事被历代颂扬,经久不衰。近年来,中国功夫片热潮未减,霍元甲和黄飞鸿的故事不断被搬上银幕,虽然多次翻拍,却没有降低观众的热情。20世纪80年 代,香港电视剧《霍元甲》主题歌《国人当自强》激励了一代中国人的成长,让人们在霍元甲的爱国情怀中受到感染。今天李连杰主演的《霍元甲》全球走红和近期郑伊健、陈小春版的电视剧《霍元甲》再度受到热棒,说明爱国精神是功夫片永恒的主题。武术人不仅有在国难当头当仁不让的风骨,有“如常山蛇首尾相顾”的多变招式,更有“止戈为武”的气度,把本来是“嗜血”的格斗技艺融入中国文化特色,讲求“点到为止”,从而衍生出了体现中国人技击思维的太极哲学,在“舍己从人”和“随曲就伸”中玩味技击的招法和分出胜负的雅趣。武术的招式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让习练者在一招一式中体悟中国文化的精深独到,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八极拳和太极拳的名字就有很深奥的文化意蕴,还有西方拳击中的“直拳”,中国拳法称之为“撑拳”,从技术规范到劲力要求都显得厚重了许多,有一种意念的渗透和直来直往的简洁,更不乏任意出击的洒脱,在劲力饱满与迅猛快捷中伺机而发。一个流传下来的古典传统武术套路,往往凝结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里面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情节和传奇,也体现了古人对艺业的尊重和严谨。武术教育中对“武德”的强调充分体现了武术的教育价值,因为它把对道德 的规范和约束融入习武者的日常生活,贯穿于习武过程的始终。“武德”中仍然有许多积极的成分值得今天的青少年学习和继承。《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接着又写道:“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 君子比德焉。”司马迁把“德”放在与“道”同等重要的位置,可见“德”对于一 个习武者的重要性。他明确指出习武者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教化功能,“这种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的中国士人往往书剑并举,以剑比德,显然是太史公这一理念的延续”。大凡传统武术流派,都对本门派的弟子有自己的道德约束,有的甚至要经过长期的品格考验才能成为本门派的衣钵传人。诚信也是习武者视为生命的准则,“言必信,行必果”,崇尚重信轻诺,是“传统武术练习者乐意接受的职业形象。言而无信的小人,即使武功高强,也是为传统武术的习练者们所不齿的”。“武德”中的内容更多是来自传统文化的典籍注解,是“武”文 化和“文”文化的有机结合,“习武者对武德的尊崇与敬重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化的 一种敬畏,在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表现出一种顶礼膜拜,从而心甘情愿地受到这种文化的束缚和制约,也愿意接受由这种文化背景下的道德和价值评 判”。
浏览38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