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对手的技术情况:了解对手的技术情况就是了解对手的攻守功夫、技艺、招法、制套等的掌握应用水平。作为武家首先应该明了对手身体的基本指标,即身高、体重、腿长、臂长。其次应该明了对手与我对峙时的基本架势,即对手与我对峙时,是左当先,还是右当先,还是正当先,还是背当先,还是斜当先,还是五面辨证形;是高位型,还是低位型,还是中位型,还是前位型,还是后位型,还是五位辨证形;是动性,还是静性,还是荡性,还是疾性,还是徐性,还是五性辨证形。最后应该明了的是对手的擅长、爱好、优势,即善于用腿脚肘膝头肩胯手节等人体九卫中的那一卫,还是善于用踢打摔拿搏撕和仿行等武术九技中的那一技,还是善于用十八般武艺中的那一般武艺。所谓对峙是指武家在临阵攻守前、中、后所坚持的基本架势,是武家三杀的必须,是武术门派的象征,是功夫、招法、组合的基本出处。其对峙的基本阵型有太阳对峙即正面对峙、少阳对峙即同左对峙、阳明对峙即左右对峙、太阴对峙即背面对峙、少阴对峙即同右对峙、厥阴对峙即右左对峙等六大基本阵形。具体来讲,临阵攻守时必须了解对手的攻击实力是什么,主要手段是什么,常用战略是什么,常用战术是什么。其功夫弱点是什么,其技艺弱点是什么,其思维弱点是什么,其胆识弱点是什么。其到底是攻击技差,还是防守技差,还是运化技差, 还是下手技差,还是打入技差。主要是依此来确立自己的架势,制定合理的战略战术,选择合适的攻克招法。了解对手的攻击类型:了解对手的攻守类型即了解对手的攻守习惯、攻守爱好和攻守作风,与这个人的攻守天性密切相关。在临阵攻守中,有的人天生外向,出手主动而积极,具有独到的外向取胜技巧;有的人天生内向,出手被动而消极缓慢,也具有独到的内向获胜法宝;有的人天生中性,出手适中而恰到好处,更具有其独到的战取胜手段。如果让天生外向的人来被动、消极、缓慢地攻守,那就会显得特别别扭、委屈和无可奈何。如果让天生内向的人来主动、积极、火速地攻守,那就会显得特别难受、无奈和力不从心。但单从外表上是很难分辨清楚的,有的人看起来温顺而内向,但在特定的时间、环境、空间里却显得特别的桀瞥不驯、有板有眼、淋漓尽致。有的人看起来凶狠外向,但在特定的时间、环境、空间里却会显得特别的唯唯诺诺、不知所措、五章无 法。因此,武家 对攻守类型的了解,必须建立在砂场作战基础上,只有在临阵这个特殊的空间、时间里,才能见其真谛。在中国武学中,敌我之间的攻击类型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攻为守,即以主动进攻为主体的主观、积极、阳光性的进攻类型,利在先下手为强;第二类是以守为攻,即以被动进攻为主体的被迫、无奈、自卫性的进攻类型,利在后发制人;第三 类是攻守兼顾,即以随机进攻为主体的应动、应对、应格性的进攻类型,利将遇良才。但在攻守实践中,随着武家攻守档次(速度)、层次(高度)、境界(深度和广度)的上升,其攻击形式也会逐渐自如、随机、自动化、自然地根据具体情况而相互应对的,其攻守作风、攻守态度、攻守行为也会随着攻守理念、攻守水平、攻守知识的积累而不断提高的。总的来讲,武家在制定作战战术之前,必须真正了解对手的攻击类型、真实水平、真实意图。给临阵作战战术的制定,提供平台、依据、标准。了解对手的动态类型:了解对手的动态类型是指武家在攻守之前必须充分了解对手的攻守实质,即真正了解对手的攻守水平、打斗意识、修炼程度,摸清对手进行武术攻守时所达到的档次、层次、境界,进行科学划分归类,并按类进行针对性训练,以适应与对手的临阵攻守,进而有计划、有准备、有招法地战胜对手。在中国武学中,武术攻守的动态类型共分力量型攻守、心神型攻守、智慧型攻守等三大类,本能性攻守、原始性攻守、功力性攻守、技艺性攻守、章法性攻守、辨证性攻守、自然性攻守、无为性攻守、神道性攻守等武术攻守的九大层面。其中,本能性攻守、原始性攻守、功力性攻守属于中国武术的力量型攻守,是建立在能动、活动、运动等动态攻守基础之上的;技艺性攻守、章法性攻守、辩证性攻守属于中国武术的心神型攻守,是建立在力量型攻守基础之上的;自然性攻守、无为性攻守、神道性攻守属于中国武术的智慧型攻守,是建立在心神型攻守基础之上的。
所谓本能性攻守是指单凭自己的攻守本能所进行的攻守。原始性攻守是指凭自己的本能性攻守所进行的动物技能性攻守。功力性攻守是指凭自己的动物技能修炼所获得的武术攻守功夫锤炼基础上的攻杀战守。技艺性攻守是指在自己攻守功夫锤炼基础上所获得的技艺性水平攻守。章法性攻守是指在技艺性攻守基础上凭自己修炼的攻守章法所进行的攻杀战守。辩证性攻守是指在章法性攻守基础上凭自己修炼的功技艺基格的知识所进行的辩证攻守。自然性攻守是指在辩证性攻守基础上凭自己修炼的辩证攻守所进行的自动化攻守。无为性攻守是指在自然性攻守基础上凭自己的高度有为修炼所进行的无为攻守。神道性攻守是指在无为性攻守基础上凭自己的超高仙道修炼所进行的无形攻守。这是人类超智慧的斗争经验总结,即中国武家的“未成而先制,未生而先教,未出而先炼,未病先防,未战先备”。日常生活中的武打动态类型,大多都是以力取胜的力量型攻守,再多就是本能性攻守,再多的就是原始性攻守,也有少数的功力性攻守。他们进攻时,主要依靠强 大的劲力,或动物性的方法,或武术功夫。都是通过死打硬拼而获胜的。所以,武家在制定作战战术之前,必须了解对手的三类九层,给作战战术的制定提供标准。了解对手的身体素质:中国武学家认为“身体者,一切之载体,一切之本钱,一切之基础,一切之根本,一切之前提,素质者,本来之性质,先天之特点,后天之素养,存活之底蕴,运动之能力。”也就是说,身体是自己一切的载体,身体是自己一切的本钱,身体是自己一切的基础,身体是自己一切的根本,身体是自己一切的大前提。武家对对手身体素质的了解,就是了解对手实现攻守的载体、本钱、基础、根本、前提。在中国武学中,人的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生活、运动、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力 量、速度、耐力、灵敏、平衡、柔韧等的身体基本运动素质和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走、 跑、跳、投、攀、爬等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是人类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总称,是人类体能状态的基本反映,是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其中,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平衡、 柔韧加上协调、反映、承受,就是中国武术运动的九大素质,是武家外功修炼的主体。走、跑、跳、投、攀、爬加上站(站立)、坐(坐卧)、动(行动)就是中国武术运动的九大能力,再加上悬垂、支撑、负重即为中国武术运动的十二大能力,是武家础功修炼的主体。
从武家的根本素质来讲,武士还有三种不同的、内在的、根本性的身体素质。第一种是阳性的白肌者,即白肌纤维居多者,这种人的肌纤维较粗,主要靠无氧醇解 产生的ATP供能,其反应速度快,收缩力量较大,但持续时间短,易疲劳;第二种是阴性的红肌者,即红肌纤维居多者,这种人的肌纤维较细,主要靠有氧代谢产生的 ATP供能,其反应速度慢,收缩力量较小,但持续时间长三倍,不易疲劳;第三种是禀性的白红肌均等者,即白红肌纤维的含量基本相等,这种人介于二者之间。在攻 杀战守中,如果我们了解对手身体的根本素质,就会合理地制定战略、战术、战法, 给作战战术的制定提供根本性的依据。
浏览46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