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与《中国武术史》记载的拳种中不同的是:长拳、侠家拳、南枝拳、 虎拳、浙江南拳、.温州南拳、黑虎拳、孑L门拳、鱼门拳、意拳、内家拳、温家拳、 地躺拳、八门拳、撵拳、燕青拳、自然门、二郎拳、功力拳、唐拳、子母绵掌、 四通拳、梅花捷拳、鸳鸯拳、文圣拳、孙膑拳、东安拳、秀拳、浦东拳、九拳、 畲族拳、侗拳、苗拳、瑶拳、壮拳、四门拳、回回十八肘、蛇拳、鸭拳、鸡拳40 种拳种,且都有比较清楚的套路名称、风格特点、技术方法、练功方法等内容。 如果这些拳种确实存在、独具特色并至今流传,与《中国武术史》上罗列的拳种 相比,总数已超过了经典的129个拳种的数目。“少北拳”也在1996年被国家体 委武术管理中心评定为拳种之一。而且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形成的长拳 是否也属于一个拳种,至今未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南拳也存在这样一个问题,经 过规范化的武术项目应属于什么范畴的内容未做定论。若以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 分类也不准确,因为部分传统武术项目也逐渐走向竞技体育化的道路,如少林拳 现在已经逐渐在竞赛上自成体系,且有全国性、国际性比赛。木兰拳也有了全国 性比赛。至于“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129个拳种实际 上在20世纪80年代挖掘整理的时候,除了文字名称之外,最多仅有一些录像内 容。这些内容的保留,并不代表拳种本身的留存。2003年2月20 0,在登封市 少林拳段位技术标准座谈会上,一位少林拳老拳师说,少林拳包括300多个拳术、 100多个器械套路,总共有500多套,仅红拳就有十多套,目前主要练习的只有2 套。任何一个习练武术的人都知道,武术是技术性的东西,只靠文字和录像是不 可能真正记录流传的。这些内容只对已经习练过这种拳种的人有学习价值。挖掘 出的资料经整理之后,基本上被束之高阁,至于这些拳种在民间是否还存在,其 实谁也不清楚。而且,这些拳种是否有129个都是难以定论的。只有在对民间武 术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后,才能最后有个定论。现在武术传播的拳种以及各个拳种 流派中的技术内容确实是丰富多彩、难以计其数的。如果以武术流派来论及,各 个流派又有很多派别,各个派别在技术方法上都有不同,确实是难以准确统计的, 这也是武术文化属性的一个具体体现。以太极拳为例,有陈氏、杨氏、武氏、吴 氏、孙氏、赵堡太极拳等。陈氏下又分不同的传人,各个主要传人所传播的拳术 技术又有所不同,所以到底有多少套技术,的确是很难准确计量的。中国武术与 中医、国画、戏剧、饮食、书法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都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特征,内容丰富、技术多彩、流派纷呈。

除徒手运动外,传统武术的不同拳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器械技术,它们风格各异,除竞技武术中的刀、剑、棍、枪以外,还有短器械——鞭、鞭杆、钩、拐、 锤、撅、匕首;长器械一笔架叉、大刀、戈、戟、斧、钺、叉、三叉齿钉耙、 镜、铲、狼牙棒;双器械——铁筷子、峨眉刺、铁梳子、鸡刀镰、月牙刺、马戟; 软器械——流星锤、绳镖、九节鞭、三节棍、龙头杆棒、飞键、双飞过、四节镜、 杆子鞭;其他——判官笔、圈、天荷凤尾镣、狼笑;等等。在武术发展过程中, 军事武艺和民间武艺的不断交融与相互影响,使武术器械也带有古代兵器的特点。 武术发展到现在,竞技武术中以刀、枪、剑、棍为主,使传统武术丰富的器械技 术传播仍然处于自生自灭状态,除个别器械外,许多器械技术即使是武术界人士 也很难在现实中看到。试想,如果这一代人都只练刀、剑、棍、枪,那么下一代 人也只能传播这些内容。现在,民间还有许多器械技术仍在流失,如果不传承、 传播、发展,则可能出现“人亡艺绝”的现象。武术器械传播除通过拳术套路的 方式传播外,还可以通过影视学校传播。另外,以国家武术主管部门名义倡导习 练民间传统武术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如先建立一所国家武术学校,然后向 全国各地传播;还可以举办全国武术运动会,分比赛和表演两大项目,为全国武 术界习练传统武术的人士提供交流的机会。这些都可以使武术技术内容得到传播, 激励这些技术拥有者珍惜并习练固有的传统武术。武术传播的技术内容包括竞技武术与武术各个拳种及其流派中的拳术与器械 技术。竞技武术、太极拳、木兰拳等武术项目传播较好,其他拳种中,只有部分 大拳种在社会上有一定的传播人群,而大部分武术拳种的传播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因此,目前的武术传播工作其实才刚刚开始,武术传播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 与它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地位是非常不相称的。竞技武术进入体育领域向 国际传播是快捷的传播方式,但是还要注重传统武术的保护和传播,否则,等真 正把武术推向奥运会的时候,可能就只剩下竞技武术了,传统武术可能已经消亡。 要发展武术、传播武术,应先对武术传播的技术内容进行保护,即把“源流有序、 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中,习练人群不多的拳种进行小范围保 护性传播,使其能够保留、传承下来,对各个流派比较成熟的武术项目以官方的 名义指定性保护。此外,健身、养身、护身、增强武术技能的功法运动也十分丰富,包括提高 肢体关节肌肉舒缩性能的“柔功”,锻炼意、气、劲、行完整一体的“内功”,增 强肢体攻击力度和抗击能力的“硬功”,发展人体平衡能力和翻腾奔跑能力的“轻 功”,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技术和功法都需要继承和保护,它们具有浓郁的民
族文化色彩,是中国武术真正的代表。

(2)武术文化内容概说。武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 全息影像,从这个意义上说,武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武术由于汲取了众多 的传统文化营养,便具有文化研究的重要价值。研究武术文化,就是在解读中国 传统文化。体育的武术与文化的武术具有很大的不同。武术的文化内容包括很多 方面。第一是武术中的传统武德。武德是习武之人的道德规范。它既具有社会道德 的共性,又具有职业道德的特异性。武德从古到今在历史的延续中,形成了所谓 的传统武德与现代武德。实际上,武德无所谓传统武德与现代武德,从发展的角 度来看,武德发展到现在是什么就应该是什么。比如,抱拳礼在古代并不是武德 的主要表现形式,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的竞技武术中就成为武德表现 的主要形式,并由此形成了抱刀礼、持剑礼、递器械礼等。武德也不是江湖义气, 武德发展到现代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从武、习武道德,是武术传习者都应该 遵守的行为规范。武德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吸收伦理学中的优秀成果,使武德体现现代性, 表现出“武德高尚”的特点。因此,武术界对武德也要不断提炼、升华,这样才 能促进武术自身的发展。因为,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道德规范,只有立足点高、 符合时代伦理道德规范、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文化、体育项目才能不断发展。例 如,“师如父”或“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今天并不可取。“师傅”可以作为文 化色彩保留,但“师父” 一词不宜采用。武德内容一定要符合国务院颁布的《公 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简称《纲要》),与《纲要》不符的内容应予以剔除。武德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学习武术时所应遵循的武德,主要表现为尊重 老师、认真学习、刻苦演练。二是使用武术时所应遵循的武德,分两方面:第一 是在表演、比赛时应遵循的武德;第二是日常生活中施用武术时应遵循的武德。 表演、比赛时一定要尊重裁判和观众,演练投入(对套路而言),注意礼节,注 意维护习武者在观众中的形象。在日常生活中,要见义勇为,对人谦虚友好,不恃强凌弱。三是在传授武术时所应遵循的武德,表现为文化与技术同时传授,德艺双授。

浏览33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