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与打拳不同,必须有老师或者已经熟练的人带 着,自己单人是无法进行的。所以本节对推手的动作过程 不做详述,着重谈谈要点与体会。各家太极的推手动作基 本相同,比起打拳来差别要小得多。既是大同小异,所不 同者就是各家的特点了。一,单推手。两人手腕相接,在胸前的高度做进退的 弧形运动,在其中体会进攻与化解,孙式单推基本是以劈 拳为纲要,走立圆不走横圆,用起钻落翻,不是杠胳膊, 不能用胳膊向外楞开,横力是腰胯带动身轴整体转再加上 手腕的滚翻劲。对方进手时,先用起钻擎住,引到身前用 松空劲让其向斜下方空去,我则用翻腕搭在其手上,不可 用力下压,给他让出空间令其滑落。最易犯的病就是用胳 膊硬顶或硬拉,要学会用全身去对抗(吃住)其一手。在 练习单手时,因为是一对一,相对比较简单,因此要认真 体会“彼不动,己不动,彼若动,己先动,意在人先,后 发先至”和“引进落空” “舍己从人”的感觉,初学者步 子宜大些,把进退的空间(即俗话所说的“份儿”)练 出来。有人觉得单推手太简单,不愿意多练习,总想一下就 上双手,甚至上来就散推,这无异于不会走就学跑,握苗 助长,实不可取。单推手形式固然简单,但包含了推手中 所有重要的基本的元素。因为只用一手,注意力容易集 中,比较容易掌握推手的要领,如果一看一都看不住,上 双手一定手忙脚乱。所以单手不但要练,而且要多练,久 之手上自有分寸,所谓“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二,四正推手。搠捋挤按,又称打轮,两人站位是同 位出脚,即同出右脚或同出左脚于前。孙式打轮一进一退 中,纵向上手走两个立圆,而横向上身轴左右转动两次, 合起来就是球的转动。也就是说,对方的手是被滚动的球 带出去的,而不是被手挡出去的,打轮者,圆滑转动也, 如果棱棱角角,磕磕碰碰,就不是打轮了。与单手相同,双手推仍以劈拳起钻落翻为纲要。对方 进手时,依然用起钻擎住,只不过是两手罢了,使用身体 引带,向斜下方引进落空,使其劲力顺着我的身体向后滑 落,而不能生拉硬拽。捋,按是落翻,再向前挤去仍是起 钻,挤转搠时有一落,然后起钻挪回,构成一完整的 旋回。学习打轮手型要对,看手要严,但手一定不可着力, 运化全在下盘,接力发力全在身上,不要在手上较劲,推 手不是角力,更不是摔跤,什么时候你懂得了手一用力、 脚下就发虚,你就开始入门了。打轮的脚步分两种,开始用定步,后来可活步,活步 的规矩是进三步退三步,但必须是进则先进前脚,退则先 退后脚,这有些难,但有利于训练整体的灵活性。三,四隅推手。采、捌、肘、靠,是在前面活步四正 推手的基础上,两人站位为异位出脚,即我出右脚而对方 出左脚于前,或反之。前脚进步时不直进,而是斜着进到 对方前脚的内侧,进三步退三步,两人进退不走直线,而 是绕共同的轴心转弧线,手走斜角,故称四隅,转过去再 转回来,仍然是进先进前脚,撤先撤后脚。四,大捋。走的是八卦的推拖带领,基本形式是外侧 接手,外侧引带。比如:我以右手接对方之右手腕,并以 左手扶其右肘,我的身体向右后方走转,以自己整体的重 心带动对方走,如果他跟不上则失衡为我所制,对方跟上 了,则可转身折返并反拿我之右臂,也可用穿掌之法反拿 我之左臂,双方在速度和角度上较量灵活,慢者则被动。 主要训练身法步法,走的速度和方向越多变化越好,能用 走把对方的重心走丢了是最理想,这就是十三势中“进 退”的功夫。五,散手。无规则,怎么推都行,脱手打也可,抬脚 踢也可,使绊子也可,只要你脱得开,抬得起,使得上, 对方挨了打,只能说明学艺不精,没有看住你的手脚,更 没有吃住你的重心。真正的高手,不要说搭上你的手就能 听住你的劲儿,就是不搭手,拿眼盯着你,你想起脚踢、 脱手打,也是很难的。因为推手练的就是听劲的功夫,一 旦察觉你有异动之兆,便随上你一点劲,使你保持平衡尚 且不及,哪还能脱手起脚?那么,散手和散打有什么不同?其实都是随便打,只不过散打比赛是有规则的,而太 极散手至今没有比赛(现有的太极推手比赛不是散手,甚 至也不能说是推手,四不像,不怪运动员,规则使然), 所以也没规则,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把在拳里练出来的本 事都可以用上。散手就是比武,从二人面对面一站,就进入了战争状 态,头脑里一定不可有框框,更不可抱怨“你怎么能这 样”之类的话。只要动起手来,怎么能赢、怎么有理,不 过只有一条千万要记住:打伤了人是要负责任的。反过来 说,只要不伤人,就有理。如果没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和平 时足够的训练,就不要到外面去和别人打散手。第五节几个误区那么推手是如何取胜的呢?前人已经说了不少,王宗 岳的太极拳论里有个精彩的说法,就是“引进落空,四两 拨千斤”。这是太极拳界相沿已久的传统说法,不错,但 是不确切,不完整,容易引起误解,造成“失之毫厘,谬 以千里”的后果。先说“引进落空”。许多人就误以为是要把对方的手 放进来,越敢放,越贴身,越好。这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是 对的,即双方的实力相差悬殊,所以功夫大的一方敢往里 放,他心里有底。如果不是这种情况,那么就是在玩空, 就是引狼入室了,对方打破你的防御圈后,已经占了先 机,抢到了中门,威胁到你的根本,此时,彼居中而你居 外,彼前进而你后退,双方的形势已不对等。后退的速度 和稳定是绝对不如前进一方的,这是明摆着的事情。所 以,一旦让对方突进到自己的腹地纵深,再想让其落空, 难矣。故,引进绝不是放进,落空绝不是玩空。“引进” 绝不是放进来到自己的身体上,而是把对方引进到自己的 势力范围之内,我顺彼背,彼完全处于我的作用场之内。注意这个“引”字,引导也,是让对方按照我的意图 进来,而不是相反。这就要求,首先要有防御,而不是无 防御任其长驱直入,有防御就要有抵抗,要顶着对方往后 撤,拳中的搠劲也,而若是顶不住让对方打进来的,就不 是引进,而是败退了。有人说,太极拳不是提倡不丢不顶 吗?你怎么在这里大谈顶住呢?不顶,是不硬顶,不死 抗,但是要柔顶、要活抗。比如:对方用100斤力打来,我只有80斤力,我至 少用50斤的力量做防御性的抵抗,顶一下,但不是御敌 于国门之外,而是边顶边后撤,在撤的过程中运动对方, 改变其力的方向,改变敌我双方的态势。在兵法上有“诱 敌深入”,“以空间换时间”的说法,都是战略防御中应 用后撤来转变形势,在太极拳推手中道理是一样的,打仗 不能大开门户任人进来,总要不断设置障碍,不断阻击, 迟滞其前进,在太极拳中也如此。“用意不用力”。对初学者来说,若不用力,则永远无 力。大凡未练拳的人,浑身是散的,初练拳的人,刚刚有 了些规矩,还不能熟练时,则浑身是僵的,只有经过长期 训练,把浑身的僵硬虚浮之气慢慢(逐渐,而不可能一下 完成)去掉,才能由僵而刚,再由刚而柔。只有到了这 时,才谈得上用意而不用力的问题。如果一开始就强调不 用力,那么学拳者一辈子也不会知道怎么用力。初学拳必须动作到位,放长、放远。太极拳也有明劲 暗劲之分,上来就要求放松,不用力,永远是一盘散沙。 所以,力是要用的,问题是怎么用。不用拙力。什么是拙 力?拙者,笨也,不巧也。什么是巧力?恰到好处也。不 多用一点力就能完成,甚至还可以讨巧少用些力,何乐而 不为?打拳就如同雕塑,只有到了最后,把所有多余的部 分都去掉了,作品就完成了,在拳中把所有多余的拙力都 慢慢去掉了,拳也就练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动作都是恰到好处的。举一 个杯子,装满水的,一定是既不多也不少地用力,少了举 不起,多了,水就撒了。上楼梯,一定是刚好把脚放上 去,既不会多抬,也不会少抬;多抬了做无用功,墩自己 的脚,少抬了上不去。向上迈步时也同样,多用力了,人 会蹦起来,少用力,人上不去。综观我们所有习以为常的 动作,都是熟能生巧,恰到好处的典范。而婴儿在学步, 学动作时,就不是这样,他们的手脚是没有准头的,跌跌 撞撞,抛洒摔丢,是家常便饭,这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要 用多大的力合适,使出来的都是拙力。练拳也和婴儿学步一样,要逐渐适应,逐渐学会使用 恰到好处的力量,这只能是在训练之后而不是在开始。谁 要是一开始就要求初学者不用力,那么不是糊涂就是别有 用心。以为不用力就可以轻轻松松出功夫,不流汗就可以 舒舒服服练好拳,那是白日做梦、天方夜谭。归根结底, 意要用,力也要用,力要随意走,用得越少越好,但是谁 也不能不用,完全不用就是骗人的。

浏览29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