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合广大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传播武术

因为不同人群在体育方面的实际需求存在差异,所以要在分析和结合各类人群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开展武术传播活动,认真筛选武术传播内容。常见人群的体育需求见表4-2。

4-2不同人群的体育需求




































































社会主要人群体育需求
女性健美
男性参加比赛、社交、防身
60岁以上的人群弥补运动不足、提高修养
25岁及以下人口健美和比赛
文化程度低的人群防身、观赏
文化程度高的人群提高修养水平
脑力劳动者弥补运动不足、提高修养水平、健美
体力劳动者观赏、快乐、防身
未婚人口比赛、健美
已婚人口快乐、弥补运动不足
农村人口比赛、防身
第一产业人口快乐
第二、三产业人口弥补运动不足
学生比赛、健美、提高修养水平
多病人口健康

在传播武术的过程中,建议在结合不同人群实际需求和相关特征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宜的武术内容进行传播。举例来说,对于想要参与武术赛事的人群应着重传播竞技武术,对于想要达到防身自卫目标的人群应着重传播传统武术和散打,对于想要提高自身修养的人群应当着重传播传统武术文化。

(六)正确认识组织传播,全面发挥组织传播的功效

在很早之前,就出现了借助组织形式在社会各个领域传播武术的现象,同时获得了可喜的传播效果,宋朝的“锦标社”“角抵社”“英略社”等都是武术获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典型代表。发展至近代,“精武体育会”“中华武术会”等组织同样有效传播了中国武术。直至当今社会,借助组织形式传播武术的范例同样有很多,其中木兰拳协会就是一个典型。

纵观社会武术的传播历程不难发现,组织传播产生的作用不容忽视。发展至今,体育的社会化已经获得法律层面的保护。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样有必要把发展武术组织设定为一项关键性目标。一方面要积极构建完善的社会武术传播体系,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走武术组织传播的道路,由此从根本上推进社会武术的传播进程和发展进程。

从整体来说,武术组织传播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大组织和小组织都包含其中,但只要有助于武术传播的组织都存在提倡的必要性。

五、学校武术的传播对策

(一)开设武术课程

要想使武术真正走进学校、融入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就必须要尽全力获得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同时要在学校开设武术课程,由此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问题和课程内容问题。具体来说,师资问题就是武术传播者的问题,学校应当招聘并配备达到专业化要求的教师上武术课;课程内容问题就是武术传播内容的问题,学校和教师都要对向学生传播哪些武术内容有清晰而确定的认识。

从当前来看,国际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已经把发展学校武术纳人重要日程,同时获得了不俗的成效。学校开设武术课程和传播武术内容的过程中,需要达到的首要要求是务必要和学生的体质要求充分适应,有计划地传播集代表性特征和安全性特征于一 体,并且可以彰显武术文化性特征、娱乐性特征以及技击性特征的内容。

(二)开展学校武术比赛

学校武术可持续发展需要武术赛事推动作用的充分发挥,所以要定期举办学校武术比赛,最大限度地发挥武术赛事对武术的传播作用,促使武术对更多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习练武术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达到武术人口大幅度增加的目的。组织学校武术比赛时有很多种形式可供选择,如班级比赛、年级比赛、校际比赛、地区比赛、全国比赛,此外学校应向学生提供参与国际性武术比赛的机会。

(三)发挥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

武术是文化艺术项目中的一种,具备显著的文化艺术教育功能,不仅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也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 综合剖析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不难发现,武术教育是一条切实有效的实施途径。

自很早开始,我国就高度重视借助文化艺术教育培养与弘扬民族精神的方式方法,原因在于这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存在直接性关系。保存和维护民族文化艺术以及促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从本质上来说均属于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体反映。分析中宣部和教育部大力倡导培育青少年民族精神的原因不难得出,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各级院校在很长时间内都过度重视应试教育,忽视了重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造成很多青少年学生和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同时造成我国多 个领域的拜金主义倾向和享乐主义倾向越来越显著,传统文化价值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最终对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产生了 极大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这种世界观和价值观会对青少年群体产生深远影响,引导青少年群体的高尚精神和正确价值观会不复存在,青少年群体的迷茫感会越来越重。基于这些情况,针对青少年群体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就显得至关重要。

民族精神教育应当渗透于所有学科,体育学科也不例外,在文化教育与身体教育充分统一的武术教育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是相当必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武术中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武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教育。科学组织和开展武术教育能使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此外能有效弘扬民族精神。

学校和武术教师必须要保证武术的教育功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保证武术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和强化民族凝聚力两个方面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武术教育不但是学校武术传播的一条可行性策略,而且是促进民族复兴负有的历史使命。

发展需求和其他拳种充分交流、充分融合后产生的结果,之所以出现这些变化主要原因是太极拳本身内部包含者变化的原因,次要原因才是太第四节全球化背景下武术跨文化
传播的宏观策略。

一、加强武术的文化身份认同,实现平等对话

就文化身份来说,不但要分辨一种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品格,而且是置身于该文化中了解人们对其文化身份形成的认同。在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固守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可以理解成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建构自身文化身份的基础条件和保障条件。

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身份被人们放置在崭新的语境中,个体的民族性和主体意识持续接受着“他者”文化的冲击。 在这种情况,倘若我们依旧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采取陈旧的态度进行保护或者审视,则必然会使民族精神向心力呈现出逐步弱化的态势,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抵抗力以及文化发展的动力也会越来越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自身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具备文化自觉就显得至关重要。对于中国武术而言,要想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对自身文化版图加以固守和弘扬,就需要在每时每刻都保持平常心,以谦虚的态度向“他者”文化学习和请教,积极借鉴“他者”文化中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内容,同时要树立强大自信心,以信心满满的姿态和“他者”文化进行平等对话,如同学者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二、加大对武术自身的优化力度和变革力度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版图”遭遇巨大挑战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这种情况不只是和西方新殖民文化的长期侵蚀存在很大关系,还和中国武术的持续变革和具体选择有很大关系。从本质上来说,中国武术的自身变革和选择是武术文化持续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以陈式太极拳为例,相关人士在充分吸收戚继光的“太祖三十二长拳”精华内容的前提下展开编创活动,随之出现了杨式、孙式、武式、吴式等各式太极拳,在当今社会持续发展的赵式和李式太极拳同样是由此发展而来的,倘若把新中国成立后新编创的24式、48式、42式、88式等加入其中,太极拳的发展演变不得不说是一个成功案例。从根本上来说,多样化的太极拳运动形式是太极拳自身极拳和其他拳种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外界促进变化的条件,太极拳内部的原因是其出现变化的根本性原因。

由此可见,恰恰是太极拳的自身发展需求这项根本性原因使得后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太极拳。中国武术能够从太极拳发展历程中借鉴的经验是:中国武术应自觉舍弃某些话语与意识程式的主动权,舍弃本身并非是坏事,但重中之重是必须对应当舍弃的内容和应当守护的内容有清晰的认识,否则就会舍弃了不应该舍弃的内容以及守护着无需守护的内容。

纵观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会发现,其是在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但我们必须正视的是,中国武术中确实存在很多沉渣流弊,急需我们利用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态度进行分析和梳理,如此才能形成关于中国武术的客观性评价,才称得上是对武术和历史负责,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国武术的发展进程。分析现阶段的中国武术研究成果不难发现,武术研究整体上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毋庸置疑这必然能在武术发展历程中注入推动力,但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举例来说,当前我们并未弄清楚中国武术发展过程中很多东西,未能厘清我们应当如何审视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之间的关系、武术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未能探寻出处理武术和外来文化关系的可行性策略,而这些方面都值得我们深思。

就中国武术中固有的优秀文化来说,我们应当进行深度辨识,并且在深度辨识的基础上加大维护和弘扬的整体力度;就中国武术中固有的文化糟粕来说,我们不仅要进行深度辨识,也要最大限度地加快舍弃和剔除的整体速度,对剔除文化糟粕速度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社会的辨识是否到位和深刻以及社会发展中新思维、新事物、新方式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整体来说,中国武术版图不只是需要当代人的固守,更需要当代人积极拓展,拓展中国武术版图的根本力量是全民族自觉优化和变革。

浏览38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