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时性的民间艺术发展来看,民间艺术具有与现实生活重合的性质,张道 一先生称其为“原发性”。民间艺术的原发性不仅在于民间艺术的产生是自发的, 更重要的是它显示了广大民众对生活的直接需要,而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审美创 造活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纺线织布、衣饰美化、室内装点、婚丧礼仪、节日活动都适应了生活的需要,表现了人们的理想和心愿,是一种真诚、质朴、实际的 生活创造。民间艺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最大限度地贴近人们的生活,甚至就 是现实生活本身,而与以精神性审美功能为主的艺术创造有着较大的不同。民间 艺术和原始艺术虽然在性质上有相同之处,但是毕竟两者是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条件下的创造,艺术创造主体在认识、思维等观念、意识上的差异及心理上的 差异是十分明显的。民间艺术虽然同样包含了艺术因素与非审美因素、物质生产 活动与精神生产活动相统一的性质,但主体的认识却不像原始艺术一样是混沌的。 判定一件作品是否为艺术,困难不是在作品本身,而是在创造这件作品的主体以 及鉴赏作品的主体。或者更精确地说困难在于鉴赏主体无法辨明创造主体在创造 作品时是否出现过审美态度,在什么地方出现了审美态度。审美创造心理是判定 艺术创造活动的标准之一。实际上,在原始艺术创造中不仅有实用与审美统一的 创造,也有以审美为主的艺术创造,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民间艺术来说,在 实用的创造中结合了审美的艺术创造是情理之中的。要指出的是,民间艺术生活 的原发性不在于生活中是否存在艺术,而在于艺术的创造是为了满足现实生活的 需求。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而不像纯粹艺术那样,以精神性的审美功能为 目的,它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许多情况下是为生活而艺术,具有艺术的多种功能。
当然,大量的民间艺术创造首要满足的是民众生活的实际需要,因而将人的 生活与民间艺术创造活动联系起来。民间的房屋宅舍、家具陈设、日用器具、生 产工具、运输工具以及服饰穿戴等所隐含的艺术审美创造是毋庸置疑的。人类生 活需要的丰富性、多层次性使民间艺术的创造更为丰富、全面和广泛,即使是物 质生活实用产品的创造,也使产品的样式、形制、功能等变得更为丰富并不断拓 展。例如,一个简单的枕头不仅有石、陶瓷、皮革、竹、藤、布帛等材质,造型 还有箱形、元宝形、凳形、条案形、孩童形、虎形、猫形、蛙形等,还有雕刻、 编扎、缝制、拼接、填充、绘画等。那些可供把玩、陈设的刻花蛔蛔葫芦、泥人 耍货、荷包等其实是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的转化或艺术的雅化人的需要的丰富性是造物实用功能的多样化和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转化的动力。
民间艺术与民俗关系密切,静态的以审美造型为主的民间艺术常常是民俗活 动的媒介和道具,表现为文化的符号、图式,又是可视、可触、可感的静止的艺 术形象或形态。然而,那些被我们看来是优秀民间艺术创造的形态和样式,在民 众看来却是生活的内容和形式,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这些艺术化的形态和样式伴 随着民众生产生活的时候,体现为动态的、活动的过程,因为生活是动态的。民 俗活动过程中的民间艺术样式是民俗活动的内容、民俗的物化形式,是动态的、 流动的、连续的。因而民间艺术无论是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还是在规范化、模式化的民俗生活中,所体现的形态特征以及艺术审美等精神文化内涵和功能等不 是单一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也是丰富的,那么对它的研究就应该是全方位 的、多侧面的。例如,一件泥叫虎可以用来陈设、欣赏或用作烛台,' 儿童在推拉 玩耍的过程中是活动的,还发出不同的叫声。五颜六色的挖补门笺的造型、色彩 引人入胜,张贴在门前窗下,衬托着白墙黑瓦,给人别样的感受。此外,还有剪 纸、皮影、傩面具、风筝等。诸如此类的民间艺术品类和样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 涵,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民间艺术是民众生活形态的内容和展示。就民俗而言, 尽管生活不只是民俗的,但生活又离不开民俗,民俗是生活的规范、文化的模式, 如美国民俗学家威廉•格拉汉•萨姆纳所说:“民俗是为一时一地的所有生活需求 而设。”传统民间艺术如民俗一样,并不完全是生活的内容,但民众生活又的确难 以脱离民间艺术。如今,民间艺术的现代发展体现了民间艺术品类的缺失和创作的冷清,这是 否意味着民间艺术的现代衰落?原因是综合的、多方面的,其中民间艺术与民众 生活的关系越来越远是重要原因之一,民间艺术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随着生活 的改变也在改变。民间文化生态和生活是民间艺术生存的重要条件。
(三)民间艺术造物的科技理性与人丈精神
民间艺术造物活动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开发和利用蕴含了大量的理性内容, 无论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还是对自然物材料、质地、性能、结构等的认识,都 具有相当成分的科技理性。民众只有在对自然生态环境及自然运行规律正确认识 的前提下,才能遵循并依据自然生态规律,与自然生态相协调、适应,以获得更 多的生存机会。但是这种认识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 性。恩格斯在论述从猿转变到人的过程中劳动所起的作用时曾指出:“动物仅仅利 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其所做出的改 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支配自然界。” “但是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 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 进的特征。”人类在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有目的的社会 实践活动,可以使自然界为人类服务,其中物质技术手段的中介作用和科技理性 精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耕文明、手工业技术状态下的物质技术成就表现在许多方面,虽然传统造 物技术的理性发现并不曾导致科学技术理论体系的完整建立,但历史上遗留下来 的诸如《考工记》《天工开物》《农书》《齐民要术》等工艺技术文献记载了丰富的 工艺造物思想。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对传统手工业技术的记述距今已有300余年。例如 对漕舫、海舟、杂舟和各类车辆的记载显示了较高的技术性。各地的各类杂船, 如长江、汉水的“课船”,三吴的浪船,浙江的西安船,福建的清流、梢篷船,四 川的八橹船,广东的黑楼船、盐船,陕西韩城的摆子船,结构、功能、运行水域 各不相同。关于各类车辆中的两轮骡车的记载:“其大车中毂(俗名车脑),长一 尺五寸,所谓外受辐、中贯轴者。辐计三十片,其内插毂,其外接辅。车轮之中, 内集轮(辐),外接辆,圆转一圈者,是曰辅也。辎际尽头,则曰轮辕也。凡大 车脱时则诸物星散收藏。驾则先上两轴,然后以次间架。凡轼、衡、轸、辘,皆 从轴上受基也。”
民间传统的土木营造、车船加工、纺织印染、冶炼铸造、造纸印刷以及农具、 陶瓷、乐器、食具等,无一不是科学技术理性的产物,这些产品在功能、样式、 形制、结构、选材等方面所显示的成就不仅符合科技规律,富有技术内涵,还是 变化无穷、丰富多彩的。
中南地区流行的简单的蒸饭、喝汤用的陶钵子,内壁与一般的瓷碗并无两样, 外形上部呈圆柱形口沿,下部则从圆柱切进去,上大下小,与内壁一致,钵底平 整。圆柱与内壁分施釉,钵底及切入的部分则为陶质无釉。这体现了设计制作者 的智慧。施釉部分光滑明净,既便于饮食,又便于涮洗,卫生、方便;无釉的陶 质钵底涩而不滑,方便端取,当几个、十几个钵子套叠罗列起来,钵子的口沿圆 柱部分正好又组成一个完整无隙的圆柱形,放置、搬运十分牢稳。平整的陶质钵 底又可增加摩擦力,而不像圈底的碗钵罗列起来留有空隙,不稳固,搬动起来叮 当作响。这种陶钵与人们使用的杯杯相扣的一次性纸杯不但原理相同,而且更为 巧妙。民间的陶瓷中药罐也是千变万化的,单把的、双耳的、敞口的、带流的、 砂陶的、粗瓷的,造型不同、设计不一。南方常见的单把硬陶中药罐,把与流约呈45。角,流细把粗,既把握牢固,倾倒时因角度的原因,轻转手臂药汤便轻易 流出,细流又将药渣阻挡,无须过滤。
浏览40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