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者往往手忙脚乱,顾上顾不了下,这也难怪,因 为孙式太极拳的特点就是活步,一动无不动,一动全身都 动,而不是先动手,后动脚,或脚不动只动手,从支撑腿 发力开始,两脚和两手就一齐动。有几个动作是属于对称 性的,比如“单鞭”、“如封似闭”、“抱虎推山”、“白鹤 亮翅”等,两手虽然同时动,但对称,相对来说还好做 些,而很多动作是非对称的,难度就要大得多。这也是学 习孙式拳的瓶颈之一,有些人怨自己的记忆力不好,其实 不完全是记忆的事,死记硬背只可解决浅层的问题,要真 正做到家,还需要“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我的经验, 大概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会有些帮助。一,把每个动作起始和终结时手脚的位置做准确,固 定下来,然后再把运行之间手脚的路线找对,“抓两头, 带中间”,一般不太复杂的动作就可以顺过去了。如果两 头定式的位置都含糊,那一动起来就更心中无底了。二,所有的动作都是支撑脚发力蹬出来的。在前面的 基础上,把该动作的发力点找准,看看支撑腿是怎么发力 把其余的手脚蹬出去的,通常情况是,从蹬地发力开始, 全身就一起动,直到摆动腿变成为支撑腿,而发力腿跟上 来时,手脚同时到位。单从脚看,是一蹬一迈又一跟,这 是个完整而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手在不停地动,手 动的速度要看脚运动的速度,既不能快也不能慢。所谓配 合,无非就是指的位置的配合与速度的配合,都合了,就 是周身一体了。即使像“开合”这样的原地动作,也是用 脚把手蹬开又蹬合的,说穿了,就是发力一定是用你的重 心在发,利用重心砸地,借地面的反弹力把自己的身体打 出去,把力发出去。配合得好,发的力就整,配合不好, —部分力就被内耗掉了。三,再进一步,搞清每个动作的涵义,是在做什么, 是什么用法,这样才能彻底解决手脚到位和之间配合的 问题。这就是“知其所以然”的一步。以“搂膝拗步” 为例,如果你不知道手是搂膝,那么打起来就肯定是随 便一搂,如果你认为是搂自己的膝,那么你的手搂出去 可能就长些,再如果你知道是搂对方的膝,那么你的手 就一定会更放长,最后你如果明白搂到对方的脚腕方是 最佳,那么你会尽可能把手放出去,而且身型也会再伏 下去。对另一只手的作用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如果 你认为是前手搂开对方当胸击来的拳或掌,而后手打出, 那你肯定会当胸击出;而如果你理解为搂对方时必须看 住其手方能进去,那你的手肯定放在头、肩部位,而不 会从胸前打出去。四,单式反复练。不要忙着串套路,每个动作都像背 书一样滚瓜烂熟,串起来就是轻而易举的事。能整趟打下 来当然很好,只要时间花够,功夫下够,那是早晚的事, 但就长功夫而言,单式的多次反复,对于掌握太极拳可能 更快些。孙禄堂老先生有名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 能之,己千之”。百次、千次的“单打一”,何患之有?第七节打拳的速度问题常常有人问,打一趟传统98式的孙式太极拳究竟要 多长时间为最好?是7到10分钟?还是5到7分钟?还 是十四、五分钟?我的回答是:合上你的呼吸打,该多长 就是多长。如果不合上你自己的呼吸打,多长都不对。什 么叫合上呼吸呢?就是基本上做到,开为吸,合为呼,收 为吸,放为呼,其依据就是人在放力用力使劲的时候,一 定是呼气的,或是憋着一口气,没有吸着气发力的。这一 点是不能错,没商量的,如果你想把拳当拳练,当功夫 练,就得这样。说到这让我想起四川李雅轩先生的一段故 事,一次,他和一个来自美国的年轻小伙子推手,因为找 到了小伙子的呼吸节奏,就每每在他将要发力时给他加点 力,让其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没有喘气吸气的时间,不到 20分钟,小伙子就瘫倒在地,憋得上不来气了8所以, 真正会推手的人听的不是劲,而是呼吸,抓住了你的呼吸 节奏,你就输定了。因此,打太极拳不顾呼吸,只打拳 趟,永远入不了门。把开合与收放的呼吸卡住,别的动作 都在它们这里找齐,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就基本解决了,个 别动作不太好确定,比如进步搬拦锤,前两个一搬一拦, 动作是一样的,只是左右对调了,呼吸则是一*呼一吸,如 果中间把握不住,乱了,也没关系,最后出锤的时候是呼 气就行了。再比如单鞭,从吸气开始两手分开,到最后向 两边推出是呼气,如果做快了,就是吸着气向外推了。既然是合着呼吸打,那么快慢就各不相同,因为各人 的呼吸节奏是不同的,在不同功夫阶段的呼吸节律也是不 同的。一般来讲,初学者打98式用7到10分钟左右,再 快就肯定合不上呼吸了。随着功夫的加深,呼吸越来越细 长,拳也就越来越慢,从10分钟到十二、三分钟,再到 十四、五分钟。我有几个练习在三年左右的学生,大都在 15分钟左右。我自己是在十七、八分钟。曾经有人问,这么慢会不会有停顿呆滞的问题?当然 不会,慢不等于站,慢的前提是不停顿,绵绵不绝,既不 快又不停,速度也是均匀的。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慢不等 于不流畅,因为太极拳就是要慢不要快,快了就不如去打 形意、八卦,甚至干脆去打长拳。太极拳的韵味、奥妙、 功夫就在这慢慢的体味之中,一快就优势尽失,劣势 尽显。打太极拳为什么一定要慢?就因为慢难,快容易。越 慢越难,比如抬腿动作,快踢起来谁都可以,尽管有高有 低,但是慢慢起,稳定在一个姿势,就绝非易事。又要做 动作,把动作做到位,做到极致,又要时刻控制住自己的 重心,不失控,没有大的功力是不可能的。打太极拳的要 求是,随时叫停能停住,让别人看来像在太空里打拳,没 有重力,才是好。行话把控制不住重心、随着脚步就迈出 去的动作称为“跳井”,足见控制重心的重要。有人担心, 慢了会不会有停顿?就不是行云流水了?这正是太极拳吃 功夫的地方,慢而不站,松而不散,整而不僵,活而不 乱。如果没有周身一体的抽丝劲,就是打得快也还是断, 所以断不断,不在快慢,而在你是否控制得住。练拳要出功夫就得站桩,这已经是共识,那么还有比 站桩更慢的吗?所以不必担心慢不出功夫,练对了,慢照 样出功夫,练得不对,快也没用。慢不是为了摆样子,而 是要出功夫。既然太极拳宜慢不宜快,那么就只有按照自 己的呼吸节奏慢慢打才是正理,不必去人为地规定时间, 该多慢就多慢。在整趟拳中大部分动作是可以明确判断该吸还是该 呼,比如:懒扎衣,向内的捋和搠是吸,而向外的挤和按 是呼;开合,开为吸,合为呼;抱虎推山、进步搬拦锤、 搂膝拗步、肘下看锤,等等,都是最后打出去时呼气。有 些动作是左右对称的连续动作,如搬拦锤的左搬右拦、云 手,不好确定哪一处该吸哪一处该呼,怎么办?那就顺其自然,在后面有明显判断依据的地方(比如开合,懒扎衣 等)找回节奏来就行了,在过程中顺其自然。为什么孙剑云先生说孙式太极拳以7到10分钟为宜? 这是对初学者讲的,因为初学,腰腿无力,四肢散乱,根 本就达不到运劲如抽丝,绵绵不绝的要求,没有又松又稳 的功夫想慢也慢不下来,只能凑合着快打,非要他慢不 可,就会停顿,呆滞。以我教人的经验,从初学的快,一 年后大概可以到十二、三分钟,三年后可以到十六、七分 钟,随着体力的增强,呼吸的深长,动作的熟练,细节的 精研,拳是应该越打越慢的,但到十六七分钟左右也就差 不多了,不会无限地长,因为人的呼吸节奏是有限的。还有一点要说明的,就是表演、教学和自己练功时的 打拳速度是不一样的,自己练时要合上呼吸,这是毫无疑 问的;而其余的则一定快得多,这也可以理解,打得太 慢,观众看起来没意思,因为大多数看客是外行,只看个 热闹就行。反过来,千万别因为看到人家表演打得都快, 就以为太极拳就要打这么快。我的经验是:宁慢勿快。无论是快还是慢,都应该做到:随时可以叫停,随时 可以发力,这样的拳庶几可用了。

浏览34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