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勋
王建勋(1896 ~ 1971),字公甫,幼名秀海, 祖籍平乡县大李卜村。少孤家贫,幼年丧母。 王建勋天资聪慧,受家庭影响,幼年就拜师于平乡县停西口村李凤琛门下学练梅花拳,练就了一身好功夫。他使得一手春秋大刀,技压群雄。 青年时怀才远游,以武会友,遍习武林各派拳技,经年累月,孜孜不倦,融众家之长于一身。
王建勋的青年时代,正值国家动荡、民不聊生之际。他久怀报国之志,15岁时便毅然离家投军。在旧军队里,虽然有洋枪洋炮,但依然尚重武功拳脚。王建勋凭着一身 好功夫,广交武林同道,相互研究。后来在军中竞技比赛中一举 成名,担任了军习武术教官。
北洋军阀吴佩孚非常赏识梅花拳。有一次在竞技场上,他发现 王建勋武功不凡,少年有为,便将自己亲手所画的水墨画《寒鸭戏水》 赠予王建勋。王建勋回邢台后一直挂在中堂之上,1963年被洪水冲走。
在旧军队混事多年,王建勋始终以俭朴为荣,他所有的积蓄全部 用于仗义结友和扶弱济贫,自己却没有置办任何房屋田产。当他发 现旧军队的黑暗混乱,深感报国无门时,便脱离军队,四方漂泊。抗战前夕回到邢台,客居马市街徐家巷,与王湘林一起研究光大梅花拳。
王建勋经过多年习练梅花拳,其拳法套路已不同于古老的庄 稼把式拳脚在他身上容纳了如八步少林拆、六合剑、三十六路 花枪、三皇炮锤、通臂拳、八卦刀、五虎断门刀和许多短打套路 的精华。将这些内容融进梅花拳之后,使其既保留和完善了攻防 竞技的实战内容,又具备了表演观赏的特点。他创编的武术表演 拳《满江红》十分精彩。20世纪60年代曾在邢台市第二中学大 操场上表演。一队男女弟子高唱着岳飞的《满江红》词,另一队 男女弟子和着节拍表演《满江红》的武术套路。在音乐的伴奏 下,场面十分壮观。这个项目从此成了王建勋所传梅拳弟子的保留节目。
解放以后,王建勋一直任合作饭店经理。业余时间除练拳传 拳外,别无所好。他在邢台弟子众多,经常教育弟子不要争门 派,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遵纪守法,爱国爱民,尊重师 友,加强团结。在他的教导下,弟子们一直和其他武术门派保持 着良好的关系。王建勋本人也与刘玉祥、陈固安、孙宝泰等邢台 武术界的知名人物过从甚密。尤其与寇长青更是莫逆之交。他们 经常在一起切臻技艺,两家弟子不分你我。王建勋将自己的长子 王顺堂认在寇长青门下为徒,两家父一辈、子一辈相好久远,情同骨肉。
1957年,王建勋应邀担任邢台市公安支队武术教练,传授擒拿散 打绝技。他当时所传“手无定手、脚无定步,势无定形,见劲使劲,见空接空,随势而布”的对打要领,正是梅花拳的基本所在。他毫无保 留的传授,使干部战士深受感动,支队专门向他赠送了锦旗,称赞他“热心传授国术”。
1958年以后,国家正式把武术列入体育比赛项目。邢台市体委 邀请王建勋负责组建邢台市武术代表队。当时的市体委主任李志平 主抓代表队的集训事宜。
1959年夏季,邢台市召开首届武术运动会。地址在清风楼后面 的原中共邢台市委门前的广场。参加比赛的多是梅花拳弟子。如 王兴堂、范书林、孟繁明等都是作为当时的少年组运动员参加比赛。 王兴堂获个人全能第一名。当年秋天,邯郸地区第一界武术选拔大 会在临洛关举行。成东升作为领队,率邢台代表队20名男女队员 参加比赛,队员中也多以梅拳弟子为主,王兴堂获少年组全能第一 名,王兴堂与范书林的对打获对练第一名,邢台代表队获团体优胜 奖。
当年冬天,为了给河北省第一届武术运动会选拔人才,地区武术 比赛在巨鹿举行。王建勋任邢台市代表队总教练兼大会裁判,邢台 市体委主任李志平担任邢台市代表队领队,全队共有35名运动员, 其中梅花拳弟子18名,还有太极、大红拳等拳门的弟子。邢台代表 队获团体第一名,并有七人获刀、枪、剑、棍、拳五项个人全能第一、二名。
I960年春天,王建勋任邢台地区武术代表队总教练,参加河北省第一届武术、跑马、射箭运动会,并担任大会裁判员。
此后,王建勋应邀任全国第一届武术运动会裁判员,并荣获个人 特殊表现奖。
1971年,王建勋谢世归根,享年75岁。
王建勋膝下三子,长子王顺堂,拜寇长青为师,除太极拳外,喜练 大枪;次子王兴堂,小名二堂,拜焦英随为师,自幼习练梅花拳;三子王华堂,小名三堂,拜焦英随为师,自幼习练梅花拳。此外,王建勋还 在省运会期间收高随珍为义女。高随珍,南宫北天宫人,自幼习八卦拳。
王建勋谢世以后,其子女继承遗志,与各位师兄弟一道,为邢台的武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73年春天,邢台地区武术比赛在邢 台市工人俱乐部灯光球场举行。地直机关代表队的队员全都是梅花 拳弟子。领队张学志,队员王兴堂、郭明岩、范书苹、冯树声等。王兴 堂的通臂拳、梅花枪获个人第一名;王兴堂、郭明岩的单刀破花枪获 对练第一名。从1984年开始,王兴堂长期担任邢台市武术协会副主席。
王建勋师承传递表
李杰与东静庵梅花拳传人
李杰(1803 ~ 1885),邢台县河会村人,梅花拳小架第十三代传人 (师承待考)。在江湖上有“铁腿”之称。李杰身怀绝技,轻功卓绝,一生闯荡江湖,晚年回归故里,设场授拳。他为人正直,谦逊热诚,仗义 扶危,惩恶扬善。当年江湖有一盗贼“胖小妮”,武功高强,经常在河 北、山东、山西作案,来去无踪,人称“飞贼”。官府多次捉拿未果。邢 台县令便邀请祝村“铁胳膊”王老当和李杰捉拿“飞贼”。李杰和王老 当在邢台城隍庙暗访时,发现胖小妮背靠明柱与儿个人在打牌赌博。 李杰到他身后装作看客,运动内功,悄悄地把明柱抱起,把胖小妮大 衫角压在明柱下面。散场时,胖小妮发现自己衣角不知何时被压在 了明柱之下,便知有高手在此。随即抱拳,言道不必细说,愿随其前 往。县太爷当堂审问时,只听胖小妮一声“走了”,腾空而起,跃到了 大堂房梁之上,准备破顶而逃。只见李杰一个旱地拔葱,紧跟其后, 一个“里合腿”将胖小妮打回平地。胖小妮只好认罪伏法。
孙明金(1833~1918).字老照。李杰的关门弟子,梅花拳小架第 十四代传人。自他开始,东静庵村有了梅花拳的一支。学艺成后回家做保镖生意。一次单枪匹马往河南茶山押送十四辆大车的镶银, 一路上遇盗贼劫匪无数,车、镖都安然无恙。一日红日西坠,住进一 家客栈,饭后正在房内用茶,店掌柜来问他是否在路上得罪了什么 人。孙明金说没有,并问出了什么事。店掌柜说出去看看就知道了。 孙明金感到有大事来临,便吩咐店掌柜在院中摆上一小方桌,点上蜡 烛。孙明金装束整齐,背插大刀,外披长衫来到院中。只听四面房顶 上大声喊道:道上的朋友,亮亮功夫吧,让弟兄们开开眼。孙明金说 声好,两肩一抖,长衫飞出丈外。他拉开架式,耍起双刀,刀光闪闪, 呼呼生风,只见刀光不见人。正在此时,四面盗贼掀起房上的瓦,雨 点般地砸来,只听刀砍瓦、瓦碰瓦响成一片,盗贼不停地砸,孙明金不停地练,直到房上盗贼齐声称好。此时已是破瓦遍地.足有半尺多厚,孙明金却面带微笑,若无其事。
孙明金走镖一生,从未失手。晚年在家中课徒授拳,桃李遍地。 他的得意门生,邢台县太平村王恩枝在邢台老盐店当镖师,在武林中 亦颇负盛名。
孙爱(1873 ~ 1943),邢台县东静庵村人,梅花拳小架第十五代传 人。自幼从学于祖父孙明金,得其真传,练就了一身好武艺。直到晚 年,他家中五间北楼上摆列的百余件兵器还样样能练,尤以绳镖为上乘,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使用的绳镶3丈6尺长,在屋内听到 房上有人,不出房门就能将其缠住,拽将下来。孙爱一生授徒众多, 出类拔萃者有阎书文、阎书勤、阎书贤、阎书奇、王湘、王志奇、郭K 文、阎根生、阎斋春、王志和等。孙爱常教导弟子练武既为强身健体. 更要惩恶扬善,扶危济困。日伪时期,孙爱的弟子阎书勤一日从邢台 回家时,走到城东大梁庄朱家闸处,忽听有一妇女呼喊救命。只见两 个日本兵正在糟蹋一中国妇女。阎书勤顿时火冒三丈,上前将两个 日本兵打翻在地,并连珠炮似地施以重拳,打得两个鬼子奄奄一息方 才罢手。此事在东静庵村一直传为佳话。
阎书奇(18S5~ 1982),邢台县东静庵人。梅花 拳小架第十六代传人。自幼拜孙爱为师,因其聪 颖好学,勤奋刻苦,尊师重道,意志坚强,师傅视为 掌上明珠。受师傅口传身授,深得梅拳真谛。十 八般兵器样样能用,尤其对稀有兵器“轮天杖”更 为擅长。他练轮天杖时,别人抓把枣往他身上扔 都扔不进去,更别说枪扎刀砍了。
20世纪初,是东静庵梅花拳的鼎盛时期,经常与本门或外门同道切磋武艺,也时常应邀为庙会助兴表演。当时的 东静庵梅花拳也是远近闻名。抗战爆发后,国土沦陷,民族危亡,梅 花拳不再公开授拳,转入地下练功。直到60年代,阎书奇恐其所学 失传,便重温旧艺,决定开场授徒。当时先后有刘崎、雷老祥、张志 林、张喜林、杨盛华、刘春祥、唐记山、禹须辰、阎玉辰、阎合朝、禹丰前 等本村和外村青年拜在阎书奇门下,习练小架梅花拳。当时的阎书 奇,自觉年事已高,惟恐不能把平生所学传下去,经常教导弟子,要努 力学习,刻苦练功,抓紧时间。弟子们也牢记其教海,拳械套路、擒拿 格斗齐头并进,日夜操练,多有所成。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建勋的弟子范书林前来拜访阎书奇。阎书 奇与王建勋的叔叔王湘林是多年至交。他告诫弟子们与范书林要互 相学习,共同提高。从此,范书林与东静庵刘崎等拳友们成为莫逆之
交。并在阎书奇倡导下,经过范书林和东静庵师兄弟的共同努力,组建了东静庵武术队。
李杰师承传递表 ;;
李杰
浏览8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