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任何一种民族传统文化是该民族的根和魂,是维 系该民族存在的根本的东西。希尔斯曾指出:“如果剥夺掉他们所具有的传统,他们便没有物质资源,也没有知识才能、道德力量和眼光来提供在世界中建设家园所需要的东西……传统是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确实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①传统文化具有激励、凝聚等作用。民族传统文化孕育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精神的结晶,是民族生存的精神之链。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 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可以说包含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具有一种精神力量,能发挥激励、凝聚的作用。②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象征,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显著的标志,它有利于本 族人对自己民族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影响本族人对自己民族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最主要的因素。③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一种形态,”是指一个国家依靠文化和理念方面的因素来获得影响力的能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构成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部因素,也是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外部符号。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构建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不少学者指出建设我国文化软实力要立足民族文化,不然会影响本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也会出现乱象,引发诸多社会问题。从以上分析可知,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解决民族文化危机、维护本国文化安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武术教育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武术教育是以武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活动,通过传授武术技术、武术理论、武术道德、武术礼仪等具体内容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武术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防身自卫术,同时武术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武术是在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成长发展起来的,它与传统哲学、传统伦理道德、传统兵家思想、传统美学、传统中医等传统文化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技术动作、武德礼仪等方面无不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内涵。关于武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在这里就不再过多重复。武术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武术技战术、武德礼仪的教学过程中,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把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传递给现代的年轻人,让传统文化在各代人之间继续延续。

第二节 大学武术教育强健习武者体魄的任务

一、尚武精神对个体和国家的作用

对于什么叫尚武精神,我们查阅了不少的文献资料,发现很少有学者对尚武精神进行正式的界定,大多数只是从字面上进行理解,即尚武精神就是崇尚武力或崇尚武勇的意思,而且大多认为“尚武”与“崇文”具有相对的含义。尚武精神是一 种崇尚武力和勇敢的精神,“所谓‘尚武精神’的原始含义,是指人类在武力冲突中战胜敌人所需要的各种精神品质”。尚武精神的实质一是崇尚武力,不要把武力仅仅看成一种野蛮的暴力(特别声明一下,这里不是提倡滥用暴力),二是具有勇敢精神,必要时要敢于“亮剑”,不怕牺牲,这种精神对于个人或对于一个民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这种精神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不具备这种尚武精神,即使你拥有富足的经济甚至是拥有庞大的军队, 也往往容易遭受外侵,中国历史上经常遭受外敌入侵的事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然而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由于崇尚武力而显示出了非凡的战斗力,如不足万人之国的斯巴达却能对内统治十万余奴隶,对外挫败了十万人的波斯军队。另外还有日耳曼民族、日本、俄罗斯等,它们都是具有尚武精神的国家或民族。

二、尚武精神在中国社会的长期缺失

在早期历史阶段,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尚武的民族,我们的祖先也是勇敢善战。 梁启超在《中国之武士道》一书中,列举了中华民族历史上70多位具有尚武精神 的武士,来说明在较早的历史时期我们民族不缺尚武精神。有史料表明,春秋战国时,开始出现文武分途的迹象,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矛盾尖锐,战争较为频繁,文武分途并未导致重文轻武的思想,文官、武官都能得到国家的重视。汉代的时候,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了儒教的独尊地位之后,重文轻武的思想开始出现了, 这种思想的外在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导致教育思想发生了变化,在教育中更加重视学生文科的教育而相对轻视武科的训练,在选拔考试中考试内容偏重于文科的内容而武科内容的比例相对较轻;二是文官和武官在朝廷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文官的地位相对高于武官,文官相对得到重用。蔡襄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臣,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雷海宗也指出:“盛世的文官重于 武官,同品的文武二元,文员的地位总是高些。例如汉初中央三公中的丞相高于太尉,地方的郡守高于郡尉,全国的大权一般讲来也都操在文吏的手中。”从此以后到民国以前,几乎所有的朝代都奉行“扬文抑武”的政策,在民间还禁止习武,收缴私人的兵器,私人收藏兵器视为违法,这些政策严重影响了军队、民众尚武精神的形成。田秉愕说:“‘大国无兵’的命题,在‘显性’上对照中国历史是难以成立的。而在隐性上,中国时不时总会出现‘无兵’的虚脱。”这里所说的“无兵” 不是指没有军队,而是指没有具有战斗力的军队、没有具有尚武精神的军队。

三、武术教育对大学生强健体魄的培养

武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培养主要表现在:①培养心力,即民众应自以为强大而不能自以为弱小,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自信品质,自信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正如俗话说“信心就是力量”;②培养胆力,即排除畏惧心理的能力,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勇敢品质,勇敢品质对于军人是必不可少的,正如电视剧《亮剑》 中所说“狭路相逢勇者胜”;③发展体力,即要通过艰苦锻炼以造就强健的体魄, 掌握一些格斗防卫技能,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要加强“武备”。需要补充一点的是, 在中国提倡尚武精神还得消除民众、国家对“武”的偏见,不要把“武”仅仅看成是破坏性的暴力机器,应该看成是保护和平的坚固盾牌,国家应提高习武人的社会地位,鼓励民众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习练防卫格斗技能,民众应积极参与这些活动。武术教育对培养尚武精神具有一定的作用。①武术教育有利于消除民众对武 力的偏见,让更多的人正确地认识武文化。在中国武术文化中认为“止戈为武”, 也就是武力是为了消除暴力、保护和平而存在的,在武术教育中要教导学生这些思想,让民众认识到武的重要性。武术教育能够培养自信、勇敢的心理品质,这对普通民众尤其是军队的士兵具有重要意义。②武术教育能够增强体质、发展体 力、传授搏斗技能,这是武术教育最基本的作用。于民族精神暂时还没有规范的统一界定,但不同专家学者对民族精神的主旨含义的理解基本一致。杨叔子在他主持的课题中把民族精神界定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的生活和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培养起来的,并通过他们特定的社会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价值信念、性格和心理的总和。”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个性和特质,是被高度概括了的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气质和风貌。民族精神具有民族凝聚、精神激励、整合创新等功能,对一 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这里可以认识到,在当前时代中弘 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浏览45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