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孙式太极拳中规矩很多,45。就是个很重要的规矩, 这个角度必须牢牢记住,时时做到。为什么?因为45。恰 好是中阴中阳的角度,在直角坐标系中两个方向上的分量 相等,正好守中,不偏不倚。身体太正则太阴,太偏则太 阳,都是失中。45度是理论和实践上的最佳角度,力学 结构最好。首先就是两脚间的45。关系。从起式开始,绝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重心在哪个脚 上,两脚都是45。关系,重心在后脚的如:手挥琵琶式、 如封似闭、懒扎衣中的捋式和搠式、左右通背掌、高探 马、践步打锤、单鞭下式、云手下式等,重心在前脚的如 搂膝拗步、指裆锤、抱虎推山、懒扎衣的挤式和按式、双 撞锤等。即使是单鞭式,两脚平开出去,也不是平行的, 基本仍然是45。。也可以说,双脚45。的步型是最基本的 步型,其他如摆步、扣步、拗步、抢步等都是在此基础上 加以变化而来的。两脚间的45。关系就决定了身体的45。关系,“身体” 是以两肩两胯的连线所形成的平面为准,它与前脚所指的 方向(也就是前进方向,或者目标方向)是45。夹角。这 是孙式形意三体式的标准身型与步型,移植到孙式太极拳 里。所以,身型中不中,不是看别的,就看这个45。做到 没有。中者,阴阳相合也,身型不中之病主要表现是阴面对 敌,所谓阴面就是指人身体的正面,这恰恰与一般人的理 解相反,人的前面是阴面而背后是阳面,这是人类从爬行 动物那里继承来的,动物爬行时后背向着太阳,所以后背 是阳面。这从人的经脉看也是同样,后背的经络是督脉, 前面的是任脉,督脉的运行是上升,故属阳;而前面的任 脉运行是下降,故属阴。许多人在练孙氏拳时,无论是站三体式,还是打拳, 几乎都是完全正面对着前方,不只练形意,打太极拳也 是。这其实是很有问题的。问题在于,身体的前面是阴 面,是软弱的,要保护的一面,而后背才是发力的一面, 我们只要看狮子老虎等猛兽在发起攻击的时候都是弓着 腰,一幅含胸拔背的样子,而攻击对方的部位则一定是咽 喉和柔软的腹部,所以人在搏击格斗时也应尽量侧着对 敌,而不能把自己的正面晾给对方,侧身再加上含胸就使 受攻击的面积骤然缩小许多。身体太正,侧不过来,那肯定是后胯出了问题,没抽 住,在那里扭着。这就造成几个后果:一是身轴不正,在 这里拐了个弯,打了个折;二是坐不满后脚跟,如果勉强 硬往后脚跟上坐,膝盖必要扭曲变形受折磨;三是整个身 型阴阳不合,阴多阳少,从技击原则上是不合理的。后胯 极力松开、抽住,最好是膝盖不过脚尖,身型的45。可以 保证。除了两脚、身型的45。外,还有许多:支撑腿大小腿夹角为135度,即大腿与垂直线的夹角 为45度;搂膝拗步时迈步的方向是斜后方45°;开合手中大、小臂与垂直线的夹角是45。;进步搬拦锤里,搬和拦时两手臂的夹角是45° (这与 形意三体式和八卦单换掌中大小臂的夹角是一样的);懒寸L衣,挤式小臂前出时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是45。, 按式中两手臂间的夹角也是45。;三通背,最后一动两手斜着前托,小臂与水平夹角 是 45。;玉女穿梭,手上举到头顶时,小臂与垂线的夹角 是 45。;金鸡独立,手上举至耳旁时,小大臂与垂线的夹角 是 45°;等等,还可以找出一些。并非对45。偏好,而是它最合理。打太极拳最后要求 “中和”,45。就最合“中”的原则。第五章推手第一节推手的价值原来叫“揉手”,其实比现在的叫法更接近太极拳的 本意。推手这种形式是太极拳练的一大特点,也是对武 术的一大贡献。对于推手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相反看法。一种认为推 手没有用,练不出真正的武功来,与人交手,靠的是实 力,上来就是散打,什么搠捋挤按采捌肘靠都用不上;而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推手万能,甚至拳都可以不练,只推手 就可以长功夫,就可以代替练拳。对这两种极端的看法, 我们先不忙着做评价,因为任何结论都应该是在调查研究 的结尾而不是开始。让我们先一起对推手做一个调查 分析。推手是太极拳所独有的。其他拳种也有对练,也有攻 防练习,互相喂招,锻炼击打与抗击打能力,从而提高搏 击技艺。但太极拳却是唯一把这种练习系统化、规范化、 科学化、文明化、形象化、趣味化的拳种。系统化。经过1。0多年来太极前辈们的不断努力,太 极拳推手已经形成从单手、双手、定步、活步、大捋到散 手的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完整而系统的技 击训练方法。初学者可以循序渐进地得到训练提高,而已 有很深造诣的人同样可以在这看似简单、实则奥妙无穷的 运动变化中不断找到新的感觉,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序列 中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和增长点,找到自己的乐趣。规范化。无论是哪家哪派的太极拳,推手的方法都是 大同小异的,单手的走圈,双手的打轮,以至到大捋,基 本路数都是一样的。这就给天下的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了极 大的方便,和任何人都可以交流,只要他是练太极拳的, 绝对不存在障碍。这充分体现了天下太极是一家,说明各 家太极拳在推手的基本原则上是有共识的。规范就是游戏 规则的统一,这样大家才能玩得方便,玩得痛快,这就是 规范的好处。这是太极拳所独有的,别家拳术所不及。科学化。太极拳推手是靠道理赢人,不是靠蛮力气, 也没有侥幸可言。赢了你,还要告诉你为什么赢。把徒手 搏斗中攻防的动作提高到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的高度 来加以分析、概括和总结,一招一式,一进一退,举手投 足,吞吐化打,都是有科学依据的。赢人要赢在道理之 中,意料之外。所谓道理之中,就是有力学和运动生理学 的依据,不是靠“力大打力小,手快打手慢”那样简单、 表面的浅显道理。所谓在意料之外,就是心理学范畴的问 题了,两人同样都知道推手的道理,却又有高下之分,这 就是实力的差距,而实力除了力量、爆发力、灵活性、协 调性、柔韧性等“硬件”夕卜,还有感觉、反应、悟性、心 态、意念等“软件”内容。高手过招,胜败往往就在一念 之间。文明化。只有到了太极拳创立,才能把激烈、紧张、 危险的搏击用柔和、舒缓、安全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普 通人也可以毫无顾虑地体验一下比武的滋味。太极拳推手 虽然柔和,但绝不是在那里空比划做样子,而是实实在在 地在那里较量武功,它是以柔和的外衣包装着的真正的武 术,所以推手应该说是武术中之文雅事也。形象化。推手是把太极拳的许多原理用一定的动作形 象地表现出来,使得原本有些玄妙难懂的拳理,通过推手 的动作演示出来,比如劲走圆活、引进落空、不丢不顶、 粘连黏随,等等,用话讲是很难形象化的,通过推手则很 容易地理解。趣味化。因其系统、规范,学起来有章可循,有法可 依,学者有目标,有信心;因其科学,蕴涵道理,学起来 兴味无穷;因其文明,动作儒雅,自己练之无伤害,别人 看去虽勇武而不粗俗;因其形象,直观易懂;因其手底有 输赢,有竞争性、对抗性,所以学者极易产生兴趣,越学 越有滋味,爱不释手。正因为太极拳推手有以上诸多特点,所以推手自问世 以来,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广大武术爱好者所爱 戴,习者日众。第二节推手有用吗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人对推手有着疑问:慢悠悠、软 绵绵的怎么会练出武功呢?认为与真正的实战还有相当的 距离;这就是所谓的推手无用论。那么推手真的无用吗? 非也。实战的时候,两个人相离的距离是两臂或两臂以 上,对方从出手到击打到我的身体,要有一段时间,训练 有素的人是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反应的。而太极拳推手时, 两人是零距离,手挨手,身贴身,对方发力立刻就到达我 方的身体,能留给我们的反应时间极短,完全没有思考的 余地,只能靠本能的反应动作去对付。所以,太极拳推手的难度绝不低于一般的散手实战, 训练有素者应付一般实战绝无问题。相反,只习惯于放开 散打的选手遇到贴身近战,反而会无所措其手足了。当 然,推手与散手实搏还是有相当差距的,主要是在搏击的 强度上。推手毕竟是玩劲,是游戏,不是来真的,不用担 心伤害问题,所以玩惯了推手的人一旦实搏散打,超过了 自己平时习惯了的游戏规则,就可能玩不转了。实战首先需要的是胆量,其次是体能,再次是进退灵 活,这三点只靠推手是练不出来的,所以只会玩推手的人 要参加散打实搏,还需要补充训练。在20世纪二三十年 代举办的两届武术国考上,凡是只练太极拳的均在首轮就 被淘汰,这不是说太极拳不行,而是推手训练的目的和散 打实战有一定差别。
浏览35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