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徒弟”的不同内涵。贵州黑虎拳拳师收“徒弟”的形式蕴含着不同的内涵。一是集体收徒,如“家庭”式与“开堂”式授拳,众多徒弟集体拜师,师傅教会承诺过的武术技能后,对其中有悟性且想学的徒弟继续授拳并不收学费。这些徒弟中有的会成为师傅的继承人。二是通过“拜师”收的徒弟,这些徒弟被称 为“徒弟崽”,师傅倾其所有传授,不计报酬,学不好的徒弟甚至会挨打,师傅 和徒弟都知道是为了培养继承人,“徒弟”出师时,要摆酒谢师,自立门户之后, 师傅还会充当后台保护。三是“开放”式收的徒弟,基本属于推广和健身,只有 少数用心学习的人才能真正领会和掌握黑虎拳,最终成为继承人。

  • 拜师的礼数。师傅收“徒弟”要经过布置香堂、师傅就座、司仪唱词、 徒弟叩头、献茶送礼、宣布辈分等程序,也叫“礼数”。师傅端坐上首,背后上 方挂“黑虎拳收徒仪式”横幅和祖师、师爷、师傅的名字,左右两侧点上香、烛, 场面十分严肃。整个过程由司仪主持。这些“礼数”瞬间就加固了徒弟的门派意 识、宗嗣意识、尊长意识、习武责任以及自豪感。

  • “破堂”要忍让。“破堂”就是“踢场子”。出师时,师傅要教这方面的知识,如遭“破堂”,要说四句话:一是示和;二是示诚;三是示胆;四是示狠。 最好以仁慈感动对方,不动手,如去“破堂”,对方态度诚恳亦应作罢。师傅会 要求徒弟具备化事能力和与人为善。


三、贵州黑虎拳套路的传承

贵州黑虎拳有套路36套,其中单练套路25套,对练套路11套。多年来,套 路动作和拳谱等都由师傅口口相传,少有文字记载。目前,除了开门拳“朵红” 有文字、图示记载外,其他的套路仍然没有图、文记载,这就造成了因传承人不 同,套路内容存在差异的现象。

  • 贵州黑虎拳无论徒手套路还是对打套路,同一套路的名称和内容都大致 相同。例如,徒手套路以“拢手一大鹏展翅一敬礼”作为起势和收势,各地流传
    的都一样,拳手间一看就知道是同门。

  • 套路传承的顺序是按习俗定的。例如,徒手单练套路的一般顺序是朵 红一者红一里红一大红一挂脚一抢手一猛虎下山一拆手。这与拳谱中说的“朵者 大里为四红,两手一脚虎下山”的顺序有差异。器械套路也一样:棍一刀一剑一 枪一其他。没有任何师傅会先教“猛虎下山”而不先教“朵红”。

  • 对于单练和对练套路,师傅按“择徒而授,因材施教”的理念教徒。教 多少,教谁,全由师傅定。单练徒手套路中的“抢手” “拆手” “猛虎下山”、器 械套路中的“锁喉枪” “阴手棍” “八招”只有师傅满意的人才能学到。对练套路 中,“对拳,,“单刀对棍,,“棍对棍”“枪对刀,,比较流行,“棍对二人凳”“铁链对枪” 则少有人学会,这就形成了没有一个地方、一个人会练全部套路。假若徒弟想多 学些,就必须选择性地跟多个师傅。

  • “开放”式授徒兴起20多年来,黑虎拳“内外兼修,可快可慢,老少皆 宜”的优势显现,一套拳正常的演练速度是1分钟,“慢”练需要3分钟多,公园里练的中老年人居多,大家一起练“慢拳”,是适应社会需求和人性化的又一种 方式,这既能锻炼身体,激起学习热情,又能较好地服务社会和传承黑虎拳。


四、黑虎“功夫”的传承

黑虎拳论以“强身健体,自卫防身”作为练拳的目的。在这种理念下,徒弟不仅要会套路,还要有“功夫”,功夫好才武艺高。而要有好功夫,就必须刻苦 训练。

  • 蹬马步。按标准,师傅要求初学的徒弟蹬2分钟以上才学拳,对于学了 几趟拳的徒弟,则要求蹬出汗水,没出汗,就不准站起来。由于要求严格,许多 黑虎拳弟子蹬5分钟马步轻而易举,练拳时桩子也很稳。

  • 走矮子步。学拳到中期,师傅会教徒弟走矮子步,“前脚大腿平,后脚脚 掌蹬,两手随身摆,两腿用力分”是对矮子步的要求。黑虎拳师走10分钟、20分 钟矮子步的大有人在,通过走矮子步,练出了腿劲,也练出了灵活、稳健的步伐。

  • 扯转锤。黑虎拳单招,要求“拳从中线出,力达拳面上,前手用力冲,后 手使劲勾”。师傅对“扯转锤”很重视,每天要徒弟练数百拳。除了检查次数外,还 经常测试徒弟的反应速度和冲拳力量。希望徒弟具备快速有力、准确冲拳的能力。

  • 踏锤。踏锤是黑虎拳特有的拳法,有点像形意拳的崩拳。以全身振动, 气息通达而催体内之力达拳面为佳。“前脚踏,后脚刮。锤一伸,全身发”是对踏 锤的描述。由于踏锤极具攻击性,击中对方后对对方伤害大,徒弟须先记住“踏锤有股风,聚力一拳中,若无真传授,到老仍不通”的拳论,师傅会选择徒弟传授,并反复示范,徒弟慢慢感受,用心去练,直至成功。



  • 竹筒、草墩。这是练劲,练力,练桩,练拳、掌硬度的传统方法,在农村中流行。练竹筒时,蹬马步桩,双手平举,以直径约10厘米、长约5米并装满沙子的竹筒在双臂上滚动,练习桩功和力量。练草墩时,拳、掌用力击打稻草 编成的草墩,以增强手的硬度和打击力量。

  • 排打功。贵州黑虎排打功有“练就黑虎排打功,出手制敌很轻松”之说。 排打功包括拍身、打身、踢身、撞身、锤身。徒弟站好马步桩,先用掌、拳自己拍身,后用器械打身,先自己打,后由别人打,在师傅的指导下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有较强的抗打击能力的目的。

  • 腿功。从学拳开始,徒弟每天都要进行压腿、踢腿、下腰、跳跃、跌仆等基本功训练。对一些实用的腿法,如弹踢和旋风脚,师傅会要求徒弟单练。每天除空踢外,还要对着木桩、沙袋踢。师傅的标准很简单,他听到徒弟空踢时有风声就算过关。

  • 木桩功。以踢、靠、打为主,在武馆或农村中较为流行。徒弟运用学过的招式,如“夹靠手” “螺旋手” “旋风脚”等,以木桩为靶子,脚踢、手打、身体靠,熟练地使用招式,感悟技巧。

  • 药功。为了受伤后能自救,师傅会向徒弟传授治伤的“药功”。几乎每 人都要认识十来种常用的草药,并知道如何采集、怎么使用。例如,救急用的草 药“接骨草” “小救驾”等。对于好学的徒弟,师傅愿意多教,而且他们出师后可 能会成为当地民间的治伤高手。

  • 黑虎小武功。它是专用于练习手、眼、身、力的功法。练时在原地变换 弓、马步,配合气息吐纳,缓慢地完成10个简单动作。许多人练后有浑身是劲、 精神倍增的感觉。师傅只传授给有悟性的徒弟。“功夫”是黑虎拳立门之本,所以师傅要求徒弟必须知道名称和练法。教“功 夫”时,除“扯转锤”必练外,其他的因人施教,每人练一两种。这种选择性地 教徒弟掌握“功夫”的做法,是“功夫无须全学够,一技上身就耍牛”的拳理和社会现实需要的反映。


第五章 新时期地方文化生态的 保护与发展

第一节地方民间文化生态的功能价值

一、地方民间艺术的生活形态

(I)生居方式与民间丈化

传统的民间艺术创造深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制约,历史上以农业为主的传统自然经济形式为民间艺术的造物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背景和基础。民间艺术及其 文化创造与传统的农村社会生活方式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两者不仅是一定的物质生产基础上的产物,还是民众适应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手段和结果,深 受传统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且民间艺术创造与生活方式受一定物质生 产方式的影响,并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考察传统民间艺术的发 展不难发现,传统的民间生活方式与民间艺术的创造不但是密切联系的,而且民间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民间生活方式的直接转述。对民间艺术的研究不能脱离 一定的生活方式,而一定自然生态环境下的生活方式及其文化模式对民间艺术的 创造又具有较强的制约,随着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民间艺术的存在形态也 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生活方式是不同社会成员、群体和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的 引导下,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为了满足自身生活需要,具有稳定的活动形式及 行为特征的社&活动体系,这是社会学的规范表述。由于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 传统、自然生态、社会阶层等的差异,生活方式及其与社会的整体关系不相同, 生活方式条件下的文化创造也是千差万别的。马克思、恩格斯在相关著作中阐述。

浏览35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