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园是集国内外搏击竞技赛事、学术段位资格认定、中外蒿端专业人才 培训、影视拍摄、文武一道名家论坛、旅游休闲和“华武”系列文化产品开发推 广于一体的武术文化产业基地。以“华武园”为中心,辐射全省武术文化产业, 如沧州武术园、保定摔跤园、广府太极园、蓟州北少林禅寺等。近年来,河北省 旅游局对外发布了反映沧州、保定武乡风貌的专题片——《武乡行》《保定保健旅 游》《一代宗师》和《太极拳乡记行》,有效提高了河北省武术文化在国际上的知 名度,每年来此地学武、观光的外国人有增无减。到八极拳发源地孟村县学习武 术的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武术爱好者达上千人次, 日本还成立了 “日本八极拳研究会”,八极拳成了孟村县对外经济、贸易、旅游、 文化交流的媒介,为孟村县对外开放架起了桥梁,创造了效益。以上两个成功实例各有千秋,湖北省是将武当山旅游放在“鄂西生态文化旅 游圈”龙头的位置做综合规划的,既突出了武道结合的特点,又带动了 “圈内” 的旅游产业,可谓大视野、大旅游。而河北省集中整合“名盛形散”资源,设立 主线、深挖内涵、打造品牌,以正定“华武园”为核心,开发其他零散武术文化 资源。两例的共同特点是,整体规划都是在大量调研基础上,根据本省经济状况、 自然资源、武术文化底蕴、发展前景等多方面考量所做出的,既符合本省的实际 情况,又凸显武术文化的魅力。较为规范地实践了 “策划一投资一运作一回收” 的经营模式。总而言之,“以武养武”是一种古老而新兴的模式,古时就有广收门徒,传播 武术技能及受聘于军之教者;在民间有“导引之士”和“养形之人”,教授导引 养生方法的。还有依靠其勇力、武技依附贵族、富门为生的人,他们就是“以武 养武”的先辈。今天的“以武养武”较之过去有着根本性的差异,它是将武术文 化植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加以开发和利用的,其市场决定武术文化产业的 兴衰。开发和利用武术文化经济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长期的任务,作为职 能部门必须对武术文化产品和市场发展前景做出客观、准确的估价,并建立全国性的武术文化产品体系和管理体系,按照经济规律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开拓武术文化市场,挖掘武术文化所蕴藏的巨大资源和财富,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造福于人类,享用于世界。
第四章民间武术中的地方拳种

第一节 以“门”命名的拳种

以“门”命名的拳种有洪门拳、法门拳、鱼门拳、余门拳、硬门拳、空门拳、 孔门拳、风门拳、鸟门拳、火门拳、水门拳、字门拳、严门拳、熊门拳、自然门 拳、佛门拳、窄门拳、孙门拳、弓I新门拳、罗汉门拳、磨盘门拳、水浒门拳等。下面对硬门拳的发展与传承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安福硬门拳

(I)妾福硬门摹的起.

源安福县位于今吉安市(旧区名庐陵),庐陵武术历史悠久,其多源于动荡的 社会环境,纵观庐陵地区历史进程,其武术发展离不开两点:其一便是大大小小 多达120起反抗斗争和农民起义。庐陵自214年便有史料记载的农民起义,而后 其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数十起,晋至南北朝时期,封建割据势力在庐陵地区发生 的大战多达12次,更有隋唐时期的吉州赤石山寨农民起义、宋代嘉定二年(1209 年)的吉州农民起义、建炎三年(1129年)的金人入侵等。到明清时期,农民运 动在吉安地区依然十分激烈,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太平天国运动了。据史料记载,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在庐陵自1855年至1861年进行了长达7年的活动, 其影响十分深远。在斗争中,人们对刀、枪、棍、棒等武术器械的使用技术日益 精湛,奠定了庐陵地区武术发展的基础。其二便是源于人口迁移导致的村落权益 保卫的争斗。庐陵地区山多林密,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都十分适合人们生活,不断有南迁的人们在此定居。为了维护个人与村落的利益,庐陵地区的 人民与南迁人民发生的冲突争斗数不胜数,南迁人民对庐陵地区人地生疏,经常 在争斗中吃亏,便请武师相教武术,庐陵人民见此一一效仿,村落间便兴起大大 小小的习武“桩堂”,民间的尚武、习武热情高涨,作为攻防格斗的武术在此过 程中得到了飞速发展。“桩堂”武术是庐陵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其对庐陵地区的 武术发展乃至江西的武术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江西武术文化、历史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安福地区的习武者在讲述其习武历程时,都会提及“起 桩” O所谓“起桩”,便是“桩堂”中技艺高超的武师进行授徒的一种叫法,也称 “教打”。“桩堂”形式的武技传播是安福硬门拳流传的主要途径,安福硬门拳的 传承方式有三类:第一类是由当地每个村子的领事人牵头,根据自己村庄需要去 寻找联系一位拳师(当地称把士),跟拳师商讨利益相关条件之后,然后请拳师到 其村庄内教拳,教拳的时间一般为3个月。教学内容是一些简单的硬门拳套路(四 门、小连等)和散手,1〜2门器械(棍、板凳)。第二类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拳 师发现人品与身体条件都特别好的学生,经双方同意后,拳师会收其为门派弟子, 教学内容除套路、散手跟器械外,还会教授其医术(治疗跌打损伤、断骨错经等) 和硬气功(金钟罩铁布衫、铁砂掌)。第三类是本着传内不传外的原则,拳师只 传授给自己的儿子还有儿媳,教授内容除了以上所讲之外,还会传授其点穴功法, 俗称五百钱。五百钱乃是手上功夫,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对人的穴位进行点按拍 打,使其经脉受阻,由此产生身体病变,五百钱在攻击时十分隐蔽不易察觉,可 能一个简单的握手或者拍肩动作就已经完成了点穴。“桩堂”武术形式独特,拳师们在“起桩”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武技和实力, 赢得威望,以扩大自己的势力。有名的拳师通过“起桩”常常能招收成百上千的 弟子。当然,拳师之间也会有切磋和较量,要想与名拳师切磋,必须先与其弟子 过招并取得胜利。常常有败者拜胜者为师,并虚心求教的事例发生。正是因为有 这样的桩堂武术文化的存在,才使安福硬门拳不断地进步与发展,并在其发展过 程中与优秀的中华武术进行交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和现代体育教育培训机构的兴起,“桩堂”武术 的传播模式受到冲击。在武术文化式微的当今,“桩堂”武术形式作为武术文化的一种,具有的社会价值也渐渐减弱,许多“起桩”的师傅为了生活和生存,也只有选择另寻其他的谋生门路,庐陵地区的“桩堂”在渐渐消失。但笔者认为,任 何一种文化形式在时代更迭的时候都避免不了遇到这样的问题,人类社会一直是 优胜劣汰的。“桩堂”武术的传播和当今社会的武术馆、跆拳道馆、培训学校和培

训机构在方式上其实是相似的。笔者认为,“桩堂”武术的衰落和它的文化内涵是没有关系的,只是时代更迭,在近代武术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都陷入低谷的过程中, 许多武师为了生存被迫放弃了 “起桩”。“桩堂”武术只是没有找到一条适应当今 社会的发展途径,但其内容是丰富的,文化价值是宝贵的。

2.安福硬门拳的起源与传承

我国的传统武术除了技击技法,更注重对人、生命、自然的理解和体悟,对人的心灵德行、人格的涵养与教化。但是不可否认,传统的武术文化也存在着一 定的弊端,如传统的武术极其重视门派。早在清朝初期,武术就已经有了内外家之分,各个门派间相互竞争、促进,相互衍生,形成了武术的繁荣,但也造成了 武术的封闭性。各门派间也相互排挤,使武术的发展受到了重重限制,“桩堂”武术文化遵从各派同源的观点,不争门派长短,很多武师集各家武术于一身,熔各派精华于一炉,再走出自己的武术道路。安福硬门拳的传播得益于“桩堂”武术文化的开放。安福硬门拳因为其传承形式基本为口传身授,没有成文的武术功法典籍,所以在其传承过程中,可能存在部分失真或失传的内容。笔者通过对硬门 拳传承人进行调查采访,并在当地对一些高龄武师进行采访核实,对其发展脉络 进行了整体的把握与分析。

浏览46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