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又称梅花桩拳或五式梅花桩,因习拳者在植于地上的呈 梅花状的木桩上练习而得名。落地练习以后便称梅花拳。
第一节前后百代辨
据河北等地梅花拳弟子视为本门经典、约成书于清代中叶的《梅花拳秘谱》记载:“梅拳之始,因年代远而不可知,传云汉已有之,至今已百二十余世矣。”“五势梅花拳为昆仑派。五势梅花是一种,八卦是 一种,此两拳为昆仑之基本拳。昆仑派之祖师化名云盘,在西域天盘 云程孝县清净宫玄金殿,在昆仑山,所以有昆仑派之称。”在河北、山 东等地的梅花拳弟子中,手中保留的家传手抄本拳经上则说:梅花拳 始创者为久远蛮荒时代的东方离道长,至明末清初的张山以前,已传授了127辈。在拳经传授史上,洛阳白马寺曾起到了“总根源”的作 用。张士闪认为,梅花拳当始创于春秋战国时期,创始人东方离和云 盘道长为同一人。到了汉代,董仲舒以“独尊儒术”的名义使“天人感应”的观念大兴于世,而包容道家、阴阳家和杂家思想在内的梅花拳民退到了那时尚处原始时期的昆仑山一带保存下来,并蔚然成派。后来在经济繁荣,政治气氛宽松的唐代有组织地出山,以洛阳白马寺 为中心,以“精拳”的名义向内地传播。相传还有五支传到了俄罗斯、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地。唐代时梅花拳内部已有四总谱、八小谱,全称十二分谱。到明代张山又重新修订了八小谱,与原有的四总谱再合为十二分谱。
关于梅花拳的前百代传说,因史料根据不足,多为传说,更多地带有了一些神话色彩,从东方离到张山之间的所渭127辈传承,并没有谱系人物记载,因而没有什么可信度。至于为什么会有前后百代 之说的一家之言,有待商榷。起码有一个说法是可供参考的,那就是 在清末义和团起事时,为了聚合拳众而重新续谱时,将拳内传给张山 武艺的云游道长尊为后百代第一辈,而把张山、邹宏义之后的真正传 承作为后百代。所谓后百代传承,其实连百代的四分之一都不到,这 种为了与所谓前百代相对应的略指,其实是混淆了虚妄与历史真实 的界限,而造成这种混淆现象的,既有前人信仰的原因,也有后世“学 者”托伪的虚构。前、后百代之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对平乡作为中国梅花拳发祥 地的历史地位的轻视。而历史研究的成果已经证明,平乡作为中国 梅花拳发祥地的历史地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节发祥于平乡的中国梅花拳
关于梅花拳的传承谱系,目前已有十几种版本的发现。虽然记 载上各有不同,但是从第一辈到第八辈的主要人物的记载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这种记载是可信的。
第一辈收元老祖显然是一个虚拟的、表示崇敬的名号,有具体 人名所指的是第二辈张山。张山,字登,又被呼作小张山、张三 省、张真人、张仙人,江苏铜山路家团人(一说是铜山县小尖山张 毛坊人),后迁到毛家楼村居住。他少时出家为道,归宗龙门派。 这段生活使他在后来学习梅花拳时,能将拳派的武功、文理较全面 地继承下来,并加以整理、阐发。据梅花拳《根源经》记载,张山 于明万历戊子年(1588)学到了梅花拳,到崇祯癸未年(1643)归 位,以传授“文武大法”为立拳之根本,倡导“武教天元”,终于 成为梅花拳派承前启后的开创性人物。后世的梅拳大师也都秉承他 的做法,“以道开路,以武诱人,又以文治武”。张山成为后世梅花 弟子归宗认祖时的“精神祖宗”,应该说是由其在梅花拳发展史上 的贡献和历史地位决定的。
第三代邹宏义(1617 ~ 1693),原名邹雨亮,字魁阳。其曾祖父名 邹养浩,字完宇,名登,一榜初任徐州府教谕,后任山东常清县令,又 任山东兖州府同知,坐升兖州府太守。邹洪义祖父名邹世美,字景 元。父名邹宗孟,字篓里。据《邹氏家谱•序》记载,邹宏义祖籍直隶 顺德府平邑马庄桥,也就是今天的邢台市平乡县后马庄村。其祖上 在元顺帝时为元内臣。至明洪武时,又改为明臣。因辅理有功,钦赐 世袭一等指挥职,镇守江南徐州府,世袭相传,遂寄籍徐州府铜山县 北街。邹宏义庭训曾读书数载,又因出身武术世家,自幼习文练武。 开始曾拜过几位武师,与家传武略结合演练。约在崇祯末年,邹宏义 在山坡练武时遇到张山。张山指出了他所演练拳术的不足之处,邹宏义当即叩拜称师,请求指点。就在一座破庙里,张山把练武的要 领、套路和动作秘诀传给了邹宏义。邹宏义将张山所传拳术与祖传 技能相结合,苦心推敲演练,达到了“武艺独称高强,如故门名将, 周游四方千余里”的境界,“一时从学门徒不下数百人”。亦有一种说 法认为,邹宏义在乱世之秋,百道盛兴之际创出梅花拳,恐树大招风, 惹来祸端,才尊崇托依张山为师。
邹宏义授拳最活跃的时期,也正是明末清初王常月的全真教龙门派的中兴时期。在其子邹文聚的帮助下,仿照道教仪式,整理出了 拳谱《通天卷》、《万法归宗》和一份完整的门派戒律、打黄醮祭祷仪式 谱一《五虎纲要》,俗称“三百六十处”。
崇祯皇帝闻邹宏义威名,御诏钦封镇京总兵。邹宏义弃官辞禄, 到河南开州(今濮阳)传拳教徒。收蔡光瑞、王西正、孟有德等名徒, 这便是梅花拳的第四代传人的代表人物。
王西正、孟有德传艺何方尚无从考证。蔡光瑞,字兴道,河南开 州蔡吉屯人,他出师后,北上传艺,同时也有为邹宏义寻根问祖之意。 在北上过程中,收河南内黄县八里庄杨炳为徒后继续北上。到了河 北平乡县,在马庄桥庙会上献艺,欲收弟子。围观者众多,人人称其奇,但是观其穿戴豪华,恐供不起,无人从学。马庄桥卖豆腐的张复, 亦爱武术,见蔡光瑞武技绝妙奇特,便大胆趋前拜师,并言明家境贫 寒,请师傅屈就。蔡光瑞欣然收张复为徒,随其家住,吃渣窝窝,睡土炕,帮其推磨磨豆腐。别人见蔡光瑞好招待,便纷纷前来拜师。蔡光 瑞此时却说,早来三天是徒弟,晚来三天为徒孙。让后来拜师者向张 复学习。因此,尽管蔡光瑞在平乡传人不少,其实只有一个徒弟,其余皆为其徒孙。
相传某年农历四月二十日,张复在夏庄桥赶会时,路遇钱清予在 庙会上耍艺夸口 。称谁能洒到其身上一粒土,赏银一块,谁能泼到其 身上一滴水,赏银百两……。钱清予说着练着,场子周围不断响起叫 好之声。正当钱清予一把长剑练得剑走轻灵、上下翻腾、左突右刺之时,张复将身上粪筐抛出,正扣在钱清予头上。钱清予从惊愕中回过 神来时,张复已走出了好远。钱清予快步追上张复,跪地拜师。
蔡光瑞路过平乡县停西口,见一家人哭哭啼啼抬着一个孩子的 尸首要埋,蔡光瑞发现孩子尚且有救,便阻止其埋葬,将孩子救活,并将其带在身边,收其为徒孙。这就是后来梅花拳第六代著名拳师之一的李进德。
蔡光瑞在河北、河南交界一代初展局面,便回开州。临行前告 诉弟子们,若欲深造,可将邹宏义请来,他本是顺德人,有落叶归 根之意。由于此时的李进德身体尚未完全康复,蔡光瑞便将他带回 了开州,拜韩花礼为师,经过十年的内外交修,文滔武略,样样精 通,闪展腾挪、跳跃滚打、长枪短剑、梢子流星都随心应手。一时 间远近闻名。
李进德练成后回到平乡。1701 ~ 1705年间,河北梅花拳众弟子 公推第六代传人,平乡县停西口李进德、东田庄徐进德和南和县郑庄郑玉德亲赴徐州,请师祖邹宏义。邹宏义别亲离子,随三位重徒孙回到了祖籍平乡县马庄桥,这就是梅拳史上著名的“三德请师”。邹宏 义回到祖籍后,在邢台、邯郸广开拳堂,使梅花拳在河北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梅花拳宗谱
(部分)
一世法王老祖(一说收元老祖) | ||||||
二世 | 张三省 | |||||
三世 | 邹宏义 | |||||
四世 | 孟有德 | 邹文聚 | 蔡光瑞 | |||
五世 | 邹克诚 | 邹克让 | 邹克谐 | 韩花礼 | 孙盘龙 | 杨炳 |
张复 | ||||||
六世 | 邹魁元 | 李进德 | 郑玉德 | 赵文礼 | 齐大壮 | 徐进德 |
七世 | 李廷佐 | 刘基沛 | 赵自强 | 云似忠 | 孟礼公 | 宁自德 |
曾汉英 | 王西征 | 李科法 | 赵三便 | 李九州 | ||
八世 | 张一山 | 刘林 | 赵兴旺 | 赵开 | 王招公 | 王招姚 |
王世乾 | 吉有良 | 曾玉琢 | 吴垒 | 马士秀 | 马士林 | |
王财 | 陈进贤 | 赵可教 | 杨士增 | 张从富 | ||
九世 | 黄思礼 | 王立现 | 李安民 | 王立 | 任起富 | 任起良 |
陈世起 | 王其龙 | 袁西朋 | 李成言 | 王金印 | ,吕长岭 | |
谷光金 | 吴清昌 | 王德波 | 王进美 | 赵连城 | 刘五训 | |
李丙纯 | 史聪明 | 李进有 | ||||
十世 | 萍光太 | 阎进财 | 李贵成 | 刘兴能 | 路天春 | 云秉高 |
徐大贤 | 尹克顺 | 赵同有 | 常孝仁 | 王成兴 | 孟川才 | |
李英风 | 王保才 | 谷德众 | 史光玉 | 靳凤祥 | 很有信 | |
李士礼 | 王郎振 | 王立章 | 王文道 | |||
浏览69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