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健身,简化顺时 1.順应湘流,适时而变

太极拳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繁荣局面,首先是与以杨禄禅祖孙三代等 为代表的众多太极先贤们能够顺应潮流、适时而变的卓绝智慧分不开的。清末, 一些王公贵族和八旗子弟,以武术为闲暇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他们根据自己的

爱好纷纷聘请武艺高强的名家于府邸设教,或亲自学习,或教授子弟,从而积极地 促进了保健和自娱性武术在上层社会得到传播。这一时期,武术固有的健身功能 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咸丰(1851—1861)年间,太极拳名家王宗岳在《十三势行功 歌》中就提出了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练拳宗旨。同治(1862— 1874)初年,杨禄禅受荐至京师任旗营武术教师。他为了适应清朝“玉体不动”的 显贵达官和体弱年迈者的保健锻炼需要,扩大传习范围,删改陈式太极拳老架中 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创编成简单易行的杨式太极拳架。1921年,河 北大兴人吴鉴泉(1870—1942)于北京体育研究社执教时,也根据当时教学的实际 情况,去掉杨式小架太极拳中的发劲、跳跃和重复动作,突出轻柔、缓慢、圆活、连 绵的运动特点,创编成了吴式太极拳。杨禄禅当时雄踞京师,他不仅武功高超,而 且视野开阔,他“高于同时代其他武术家之处,是能掌握时代脉络,适应客观需要, 将技击和健身熔为一炉,发挥了太极拳祛病健身之功,老幼强弱皆可学习,从而扩 大了学习对象。一时从者如流,桃李盈门,王公贵冑亦多折节求教”。®可以说,正 是杨禄禅顺应健身需求的灵活变化,才为太极拳赢得了众多的习武人口,从而开 启了太极拳成规模传播的大门;吴鉴泉去掉杨式小架太极拳中的难度和重复动作 并突出轻柔、缓慢的运动特点而创编吴式太极拳的行为,无疑也是杨禄禅“顺应潮 流,适时而变”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后来的杨澄甫等太极先贤们同样继承了这 一睿智的发展思路,根据其所处地域及时势的不同而及时地采取了相应的变化措 施,所以,在他们承前启后的开拓发展中,太极拳终于遍地开花、广传四面八方,实 现了繁荣昌盛的大好形势。

2.突出健身,简化发展

谢建平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指出:“太极拳在起源之初就受到中国养生文化 的影响,养生价值成为其原初价值结构的组成之一。”®太极拳在起源之初究竟有 没有受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影响,虽然值得商榷,但是对于太极拳来说,“养生 价值成为其原初价值结构的组成之一”显然是有其道理的。无论何时,健康都是 人类追求的一个永恒主题。以杨禄禅祖孙三代等为代表的众多太极先贤们深深 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顺应潮流,适时而变,对于原传的太极拳进行了删 繁就简式的简化革新,从而积极地推动了太极拳的蓬勃发展。事实上,“技术的简 化可以说是项目广泛传播的基点。能够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的体育项目,一定是 简单易学的,这是已经被证明了的传播真理。跆拳道在国外传播很广,就是比武 术简单。简单到老少皆宜。太极拳也遵循了这一规律'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卫志 强在1983年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太极拳流派演变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中指 出,“陈氏、杨式、吴式、孙氏、武氏太极拳流派在其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拳的

律,反映了太极拳演变适应了社会发展和需求的趋向,与其广泛适应性有密 切关系。它符合不同目的、不同兴趣、不同对象太极拳练习者的要求,从而促进了 太极拳的发展和推广”。新中国成立后同样继承了太极拳简化发展的正确路线, 48式、24式、16式、8式太极拳等不断简化的太极拳的出现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 点,而24式简化太极拳风靡全国的壮观现象,也无可辩驳地说明了以健身为主要 目的的太极拳简化发展路线的前瞻性和正确性。而近来出现的一些以“倒卷肱” 为核心的以治疗肩周炎为目的的若干太极拳动作的简单组合以及原地太极拳等 更为简化的种种形式,则有力地彰显了以杨禄禅祖孙三代等为代表的众多太极先 贤们通过倡导简化革新而对于太极拳的传播和发展所起的关健作用。随着今后 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生活节奏的进一步加快以及人们对于健身需求的日益重视,他 们所提倡和流传的“突出健身,简化顺时”的太极拳发展策略必将表现出与社会生 活更加协调的优点。

(二〉精准定位,受众分明

回顾太极拳的发展之路,在主要对象的选择上,明显体现出了“精准定位,受 众分明”的传播特点。

1.定位都市,面向上流

太极拳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与其一开始就注意利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 辐射效应,主要以当时的上层社会人群为传播对象等因素分不开的。

近代以来,以北京和上海等为代表的大都市,由于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所 具有的显著的优势地位,因而对于全国各地都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太极拳是 经杨禄禅在北京始传的,而当时的北京在全国雄踞着都城的高位,是全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国内外交流异常广泛。杨禄禅在北京实现了 “从者如流”的大好 局面后,其孙杨澄甫又开始南下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武汉等地传艺。1933年, 杨氏弟子陈微明在上海创立了致柔拳社,吴鉴泉在上海创设了鉴泉太极拳社,并 于上海西藏路青年会十楼筑“鉴泉厅”,为吴武太极拳爱好者提供练习场地,扩大 了太极拳的影响。杨氏的其他弟子如李雅轩等则把该拳传人成都等地,从而使太 极拳在四川等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外,吴鉴泉之子吴公仪于1937年在香港 成立了鉴泉太极拳分社,武式太极拳以及孙氏太极拳等也在各大城市得到了积极 的发展。毫无疑问,这些大城市具有的无可比拟的辐射作用,对于太极拳的发展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朝廷的达官显贵构成了当时的上层社会。正是为了适应这一 部分人群的健身需求,杨禄禅才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对于陈氏太极拳进行了去 掉陈式发劲、跳跃和难度动作等针对性改革,创编出了简单易行的杨式太极拳架,

从而使得太极拳的发展在初始阶段便拥有了当时的上层社会的有利基础。达官 显贵的特殊身份使得太极拳具有了许多无形的传播条件,在上层群体中间的传 播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太极拳的社会影响。随着清政府的倒台,在民国时期的 发展过程中,太极拳又开始以当时收人较丰厚的人群为主要对象。正如上海体 院谢建平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所得出的研究结果一样——“20世纪二三十年 代,太极拳主要是在社会上层、中上层和中层之间传播的”。0清朝末年,杨禄禅 对于太极拳的简化改革,较好地适应了当时社会的上层人士们的需求,迅速扩大 了太极拳的流传范围;民国时期,以当时收入较丰厚的人群为主要对象,同样保 证了太极拳发展的有利的社会基础。回顾太极拳的发展历程,其一开始就主抓 上层社会以及之后的以收人较丰厚人群为主要受众的传播策略,显然充满了清 晰明确的发展眼光以及难能可贵的市场意识。由此可证,太极拳的成功应该不 是一个偶然的武术现象。

与时俱进,服务大众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 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 人民体质”——紧密联系时代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功能,积极 融入为人民服务的历史洪流,又成了太极拳发展的全新主题。全新的社会主义事 业建设,为太极拳服务人民大众提供了稳固的现实基础与广阔的历史舞台;以服 务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指导,以积极服务人民为定位,也成就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太极拳发展的又一次历史高潮。无论是莘莘学子还是白发老人,无论是公职人员 还是家庭主妇,喜爱太极拳的人们几乎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无论是公园广场还 是街头巷尾,无论是旭日初升还是夕阳西坠,到处可见太极拳练习者的身影。随 着国际传播的日益发展,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人们正越来越多地亲身感受到太极 拳无与伦比的体育文化魅力,并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这项来自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 运动。

浏览82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