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武术意境中的“景”
“艺术意境是在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两方面的统一。”[|]这种“统一 性”体现在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的艺术欣赏的过程之中。艺术是用来被 欣赏的,艺术欣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观赏者作为审美主体,对艺术或者艺 术品进行的感知和体验的过程。在这样一个欣赏的过程中,艺术自身“相 对稳定的物质载体与形式符号以及由这些形式符号所指向的具有相对稳定 性的想象世界会被观赏者感知,并在他们的脑海中引发相对独立的 “联想”或“想象”。这些“联想”和“想象”是审美主体在思维上生成 的一种对于艺术或艺术作品形象化了的东西,它们构成了意境的“景' 对于中国武术而言,“武术意境”的“景”是指武术观赏者对武术这一审 美客体观照之后而产生的艺术化的联想或想象。
“武术意境”中的“景”也是一种“象”,较之于武术意象而言,是一 种“象外之象”,是产生于武术意象之上的“象”。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 将“武术意象”定义为一种典型的艺术化物象,它是由武术演练者通过各 种形式和内容的武术技术动作的演练塑造出的艺术化的形象然而,武术 意境中的“景”与之不同,它是由审美主体产生的“象”,即观赏武术演 练的人依照武术演练者的行为活动而进行各种联想和想象的结果。因此, 武术意境中的“景”是通过武术演练者的武术意象诱发出来的,是审美主 体对于审美客体进行感受而形成的主观认知。
“武术意境”中“景”,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这种“景”并不等 同于现实中的生活形象,它是“对生活形象的变形和改造的结果”[3]- 意象的再次成象,武术演练者的各种肢体运动为观赏者呈现出的技术动作 具有强烈的“感知性”,它使得观赏者在观赏的同时能够依据这些“符号 化”的“物质载体”在自己的思维中进行艺术的想象,依照自己的生活经 验去想象出一个具体的世界。
例如,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一文中记有:“一片神行之谓景,景不
离情,犹情之不离乎理也。心无妙趣打拳,则打不出好景致。问何以打出 好景致?始则循乎规矩,间则化乎规矩,终则神乎规矩。在我打得天花乱 坠,在人自然拍案惊奇。里感有情,外感有景,真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阳春烟景,大块文章。处处则柳弱花娇,招招则山明水秀。游人触目兴怀, 诗家心驰神往,。真好景致也0拳景至此,可以观矣,[n从中,就可以体 会到在拳家行拳的同时,观赏者能够产生对武术意境的想象,拳家充满浓 郁韵味的表演令观赏者对于意境中的“景”回味无穷。
所以,“武术意境”中的“景”,是观赏者通过自我的艺术想象来实现 对武术的具象、意象的再次创造,是审美主体主观认知的结果,是由审美 主体抽象思维活动的结果。这如同人们在欣赏一幅幅优美的绘画作品时, 会对纸上的画引发的美的联想与想象一样,都算的上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
(三)武术“情” “景”的交融构成武术的艺术整体
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 则有情中景,景中情。”[2]他还讲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 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可见,意境中的“情”是“景中情”,意境中 的“景”是“情中景”,是在客观意象中体现出的主观情感,是在艺术形 象中蕴含的艺术意蕴,“情”与“景”契合无间、高度统一,勾勒出一个 艺术境界,最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中国武术也正是因为存在了意境的“情”和“景”,才能够成为具有 艺术性的整体。武术意境中的“情”反映出武术拳家们的审美体验、情 感、理想、意趣等内容,表明了中国武术是武术拳家们完成的一种艺术创 造的活动;武术意境中的“景”向人们表明中国武术是通过自身的艺术形 象引发审美主体对于武术进行艺术化、整体化联想和想象的活动。中国武 术中“情”与“景”的交融,使得中国武术具备了“境生象外”的特征,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正是“情”与“景”的交融 构成了中国武术艺术属性的存在。
三、武术意境:“虚”与“实”的创构
“意境的形成是诸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的结果3它是特定的艺术形象 (实)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 及幻想形象(虚)的总和。它生于形象而又大于形象,受特定形象的制 约,离不开特定形象的触发,经常由特定的实指向不定的虚,又由虚转化 为更单纯或更丰富的实。”可见,“意境”中存在着“虚”与“实”高 度化的结合和统一,“虚境”与“实境”共同营造出艺术中的最高境界 -“意境”。在中国武术的意境世界中,也存在着“实境”和“虚境” 的高度结合和统一。
(一)武术意境中的“实境”
童庆炳先生对于“实境”的概念给出这样一个阐释:“实境是指逼真 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u:l对中国武术 而言,武术的“实境”就是武术演练者用肢体的运动所创造出的一个个具 体而生动的武术形象。它包括了武术的招式、招法,武术的技术、技法等 各种表现方式,是中国武术的实体部分。
武术中的“实境”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各种攻防技击的技术和方法, 但是“实境”不是对现实的再现。这正如“艺术形象的魅力并不在于复制 现实,而在于超越现实之后重新获得意义和真理”[3] —样,武术的“实 境”完全不是对现实生活的中各种打斗行为的复制和重现。构成武术的各 种技术技法,无不是经过了一代代的武术拳家们的苦心的钻研、悉心的实 践,它们是从生活中不断提炼、萃取和总结出来的,这些武术的“实境" 是被重新赋予了形式和内容的武术之形,具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武术的“实境”的武术形象,通常具备一下两个的特征:一个是 生动鲜明,另一个是直观可感。首先,只有是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才能使 得观赏者在视觉上产生刺激,让他们犹如身临其境一样。比如,鹰爪拳、 虎拳、蛇拳等象形拳,都是通过对各种动物形态和行为的模拟而创编出来 的拳种,这类拳种中的各种技术动作是将动物之形运用夸张、风趣和凝练 的手法进行再现,在演练时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再比如醉拳、醉剑、 醉棍等套路,在演练时演练者“东倒西歪”的身形,“左旋右转”的步法, “如癲如狂”的表情,以及“形醉意不醉”的神态等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 出醉态,令人眼花缭乱,足以给人一种以假乱真的幻象。
其次,直观而可感的形象才会给人以直接性的感性体验,才会激发起 观赏者产生关于各种武术情景的想象,让他们真正地体验和感受武术的内 容和意蕴。例如“南拳因劲力而称道,突出的是其阳刚之美、彪悍之感; 通臂拳以气势夺人,突出的是豪爽的气势之美;八卦掌移形转换贯穿其中, 似飞燕钻云,如云卷烟绕,突出阴柔之美”,通过观赏不同类型、同演 练特色的拳术套路,观赏者可以体味出各不相同的武术技术风格,以此获 得对武术多样性的体验。
(二)武术意境中的“虚境”
“虚境”在传统艺术理论中被看作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 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 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不尽之 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
武术的“虚境”是“审美客体的内在反映,即心灵对审美对象的形 象、实景、形体所作的虚景、象征、意蕴的能动的反映”,它由审美主 体——观赏者发起,是观赏者对武术“实境”进行主观想象的结果。当生 动鲜明、直观可感的武术形象激发起观赏者对武术技术技法的审美想象之
时,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动性便开始了自由自在地发挥。此时,呈现在主体 面前武术的“实境”使得主体的审美想象空间得以建立,武术“实境”在 主体的想象空间中开始转化、塑形,从而产生新的景象3
譬如,武术中的“旋风脚接劈叉”这个技术动作,当演练者腾空跳起 后在空中完成里合腿,肢体螺旋上升的“实境”会给人一种犹若龙卷风直 冲云霄的想象,紧接着,演练者在空中清脆地击响然后双手展开劈叉下落 的“实境”会给人一种犹如矫健的雄鹰俯冲地面的想象。其中,“龙卷风 直冲云霄”“矫健的雄鹰俯冲地面”这些感受,就是武术“虚境”的表现。 就在瞬息之间,武术的“虚境”在观赏者的脑海中萌生。
“意境”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的虚化发展,“ ‘意境’不是表 现孤立的物象,而是表现虚实结合的‘境。在这样一个对“实境” 进行“虚化”的过程中,武术的审美特征在审美主体面前被完全体现出 来,审美主体也武术的“虚境”中找寻到“自己主观精神的寄托与象 征”〔2],当这样一种“内感外射”的活动完成之时,武术"意境”得以生 成。所以,武术“意境”产生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从“实境”到“虚境”的 转化过程。
(三)“虚” “实”的创构凸显武术的艺术味道
武术中的“意境”是“实境”和“虚境”两个部分构成的,它既包含 了武术演练者具体的动态形象,也包括了观赏者抽象的主观想象。武术的 “实境”,存在于武术的技术技法等表现形态之中,它作为“虚境”产生的 基础,向“虚境”提供了进行各种想象的素材;而武术的“虚境”作为对 “实境”的想象结果,存在于审美主体对于武术技术技法的想象和感悟之 中。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体现出了武术意境“虚”“实”创构 的显著特征。
彭吉象先生提出过这样的观点:“意境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
在中国武术中,有形的武术技术动作和无形的武术技击想象两者之间的有 机融合,恰恰体现着“中国传统思想中非虚非实、即虚即实的存在”[1], 这也正是中国传统艺术两千年来一以贯之的艺术追求。中国武术“实”与 “虚”之间的这种双重意义,是审美主体观照审美对象后的虚化发展,是 武术“实境”与“虚境”相互映照的韵味体现。以“实”托“虚”,以 “虚”带“实”“虚”“实”相生,才能使得中国武术外具“生动之形”, 内含“丰富之意”,在“实境”和“虚境”的完美结合中令观赏者领悟和 体验到中国武术那意蕴深邃而悠远的艺术味道。
四、武术意境:一种艺术的想象空间
在中国传统艺术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意境”这一命题本身就 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深层意蕴。“意境”作为艺术中一种“形而上” 的审美形态,任何一门传统艺术都反映出不尽相同“意境”内容及特点。
从武术的艺术价值角度来看,“意境”作为表现武术的艺术价值的高 级形态,是中国武术艺术性存在的重要体现。武术演练者通过各种技术技 法的演练,令审美主体一观赏者在内心世界诱发并开拓了一个审美想象 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形象、情景做出种种能动 的内在反映,展开精神上的自由联想和想象。可以说,“武术意境”体现 出审美主体对武术的真实景象、武术审美境界的需求。
武术以“情景交融”“虚实创构”作为“武术意境”创生的方式,使 得中国武术表现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虚实相生”的艺术特征。 “以象寓意”的武术形象已经超越了具体化的技术技法、超越了形式化的 物象,超越了现实的世界,使得审美主体在不知不觉中进人到艺术的想象 空间,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进行着对武术技术技法的认知,进行着对武术 所塑造出的形象的再创造,进行着对武术所蕴含的思维与逻辑的体会,进 行着对武术审美情趣的体味。于是,存在于现实中的武术物象成为了审美 主体的心灵世界展开想象的基本元素,令审美主体对武术的情感体验变得 无穷无尽。或许,对于武术拳家们而言,通过各种武术技术技法令观赏者
感受到武术形象并由此产生出那份抽象的、若有若无的意境,这才是武术 拳家们共同的终极追求。
可见,正是因为在中国武术中存在着这种独特的审美意境,它才能够 实现了对中国武术表现方式的艺术化构建,同时也实现了对中国武术的深 层次内核的体验和感受。
浏览8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