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武术意境:一种艺术的想象空间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范畴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作者在诗歌与散 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 融、虚实相生的形象。例如,从中国的古典诗论来看,“唐代诗人王昌龄所 做的《诗格》中,就把诗分为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

[I〕李高杰.“意象”的美学价值[JI •名作欣赏,2007, 8: 126 -130.

意境,唐代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宋代严羽的‘妙悟说’,清代王士祯 的‘神韵说’,直到近代王国维的‘境界说等等,他们所指的都是 “意境”。同时,“意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独有一个美学术语,它被 看作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理想境界,这种对于审 美理想境界的追求,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对于艺术的“意境”尤为的看重 例如,“戏曲、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建筑、园林等,均注重创造意 境,将意境创造作为艺术追求的极致”[2]

在当代中国武术研究中,也出现了一些关于“意境”的研究。但是,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对中国武术“意境”的研究其内容略显空泛,很少能真 正地揭示出中国武术“意境”的内在涵义。因此,本研究试图借助艺术学 的理论,对中国武术“意境”的内涵及表征展开探索性的理论研究,

一、“意境”的本质解析

(一)“意境”是由审美主体产生的精神感受

几千年来,中国的艺术家和批评家几乎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能否 创造出艺术境界”作为衡量艺术品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意境”的 定义又是宽泛的,许多学者对于“意境”都有着不同的注解。

宗白华先生指出:“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物,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 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的交融互渗,成就了一个鸢飞鱼跃、 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 境蒲震元先生认为:“意境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和它所表现的艺术 情趣、艺术氛围以及它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与幻想的总和。”[4) 成远镜先生认为:“所谓意境,就是艺术家用心灵构筑的灵性空间,它具有 深广的人生历史蕴涵和宇宙生命意识,又有化虚为实、象外生象,能给人

Chapter Three

以广泛联想与无穷韵味的审美特征,是艺术作品中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 而上意味的艺术境界。”[11彭吉象先生认为:“意境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 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2)……

从不同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对“意境”作出的诠释,可以使我们获得对 “意境”本质内容的把握,即:“意境”并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而是一种 主观的感受。它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由审美的主体——观赏者对于艺术 本身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感受或情感体验,它能够令审美主体在精神上产生 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二)“意境”是由"意象”引发的艺术想象

“意境产生于艺术审美的过程之中,是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对象进行观照 时,审美意识高度兴奋,完全沉浸在一种精神的享受之中而形成的特殊状 态。”[3]由此可见,意境是从人对审美对象的观照中获取的,唯有透过 “有意味的形式”才可以获得。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就是我们前面所探 讨的“意象”,所以说,“意境”是由“意象”产生出的。

“意境”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产生的具有主观性的情感和感受。对 于艺术欣赏者而言,“意象”作为欣赏者认知的艺术典型,成为了“意境” 得以生成的客观基础。“意境”以“意象”这一生发点作为审美寄托,并 在此基础上产生所谓的“象外之象”,让观赏者获得更深层面的感知与想 象,给人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让人沉吟玩味,难以忘怀。故此,古风先 生提出:“判断艺术作品中有无意境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看它有无自然意 象。这是惟一能够将‘意境’内涵落到实处的本质所在,也是清理‘意境 泛化现象’的一条准则

“意象”是一种“象”的存在,是有形的审美形态;而“意境”却是 “境”的存在,是审美主体因“触景”生成的情感与感受,是无形的意识 形态,在艺术中,审美主体的主观情感与感受需要通过有形的载体来获得,

那么“意象”就成为了这个载体。借助“意象”的作用,审美主体才会产 生心灵上与情感上的触动,“意境”才会应运而生。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 “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的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 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所以,“意境”的构成离不开“意 象”的抒发和表现,反之,“意境”便无法构成。

二、武术意境:“情”与“景”的交融

在艺术理论中,普遍地认为“意境”是由两个层面的内容所构成:一 个是来自于艺术家主观层面的“情”,另一个是来自客观现实——物象升 华而成的“景”。“情”和“景”有机融合在一起,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情景交融,“意境”才得以化生。所以,“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 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在中国武术中,武术这一审 美客体也同时涵盖“情”与“景”的内容,体现着“情”与“景”的交 融,体现着“情”与“景”的相互映衬。

(一)武术意境中的“情”

意境的创生过程,是通过创造景物的意象为路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 中,描述自然景物的意象固然重要,这是意境的“重表现”特征,但是, 意境还具有着“重抒情”的特点。因为“意境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于主 体,侧重于抒发艺术家自己的情感”m,所以艺术家的思想、情感、情趣 等内容也是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内容。“武术意境”中的“情”,所指向的 是武术拳家们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所拥有的体验、思想、理想、情趣等方 面的内容。

体验,可以被认为是武术拳家们对武术拳法本身所形成的个人见解, 是他们建立在自己习练武术的经历之上而渐渐形成一种主观层面的情感。 个体的体验不同,对于拳法招式的主观理解就不同,所演练出的技术形态也就不同。因此,武术中会存在着“一手多法、一法多用”的不同技术形 态,以及“形同而意不同”的不同技术流派。

思想,可以被理解为指武术拳家们对拳理、技理,以及技法原则等层 面上形成的认知,是对武术技术的宏观上的把握。如太极拳的拳理是以阴 阳理论为核心,结合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术,综合而成的拳术; 八卦掌“以《易经》的不易、变易和简易之理”为其拳术思想的要义。

理想,可以被认为是武术拳家们对拳术风格与特点的追求。如查拳的 武术先辈们用“工整、流畅、飘逸、纵連、雄浑、缜密、端严21高度的 总结和概括出“查拳品”;南拳的武术前辈提出“以形为拳,以意为神, 以气催力,以关发气;动作朴素明朗,拳势激烈,赋予阳刚之美”[31的要 求。中国武术拳种林立,风格迥异,正是反映出体现拳家们对于武术技击 的表现存在不同的倾向和追求。

情趣,可以被理解为武术拳家们对于拳术的架势、形态上的主观偏好。 例如,从河南陈家沟发源的太极拳发展至今形成了以陈氏、杨式、武式、 孙氏、吴氏为代表的五大太极拳体系,而且其中大部分的太极拳还有大架、 中架、小架等不同的拳路;八卦掌也形成了“尹式八卦掌、程式八卦掌、 史式八卦掌、梁式八卦掌和形意八卦掌”这五大流派。不同的技术形态 的表现形式,足以表现出武术拳家们不同的主观偏好和追求。

可见,武术作为一种以人为主体进行创造和参与的身体活动,其主观 性的存在使得武术拳家们可以将各自不同的认知、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 悟融人武术的技术形态之中,并渗透到武术最深层、最内核的那个层面。 这些内容无疑寄托着拳家们对于武术独到而深厚的思想与情感,以及在主 观上的种种诉求。因此也可以说,中国武术是武术拳家们对各自习练武术 技艺所形成的拳法思想和情感的凝结和体现。

浏览87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