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学术界专门探讨“先进文化”基本内涵的文献还不多。目前,可以 作为“先进文化”定义的仍然是中共十六大报告中的有关论述,报告指出:“在当代 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段 论述清楚地表明,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意味着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坚 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武装人们的 头脑,树立正确的精神支柱。应当说,这种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就是中国先进文 化最根本的内涵。与此同时,十六大报告在“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概念前,还设有 两组重要的限制词,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和“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这段关于“中国先进文化”的定义,可以说,集中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共产党 前后三代领导集体有关文化思想的精髓。®
提升“武术文化力”,打活“先进文化”牌
联系“武术文化力”的概念和“先进文化”的定义,本书研究认为,关于河北武 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实际上就是如何科学地提升“武术文化力”,打活“先进 文化”牌的问题。
科学提升“武术文化力”,就是针对构成武术文化的最为关键的主体——“武 术人”的因素,着重致力于“武术人”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大力弘扬提倡尚武自 强、奋勇拼搏等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以弘扬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中华民族精神为 突破口,充分发挥武术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着力培育各项武 术文化事业与武术文化产业,精心打造中国武术文化品牌,从而使中国武术展现 出理性、稳健而又与时俱进的新世纪崭新形象,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中始终保 持充满自信而又魅力无限的适应性与竞争力。
“先进文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一种文化的先进性就在于:它既能为当下 时代的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焕发该文化群体的生命力、创 造力和凝聚力,同时又能超越具体的时代环境,而具有人类普遍和持久的价值。 先进文化的这种内涵,直接体现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和‘民族 的科学的大众的’这两组限制词当中”。所以,打活武术“先进文化”牌,努力把武 术建设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特色元素,关键也在于紧密把握“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两组关键词。
所谓武术文化建设的“面向现代化”,就是充分发挥中国武术自身的特色文化 优势,为经济建设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课题提供文化支援;所谓武术文 化建设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是在武术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进行与 世界各种文化形态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活动,同时还要注意对于自身宝贵文化传统 的继承和发扬,力争使我们的武术文化既蕴含文化的普遍价值,同时在时间上也 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超越性;所谓武术文化建设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问题, 则是指中国武术的发展首先要做到立足于本土,讲究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同时又 注意崇尚科学和理性,并最终以服务于人民为主旨。只有这样,武术文化的发展 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使中国武术在本土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当下与未来等一系列既对立又统一的价值之间,科学兼顾各方,从而保持一 种动态的发展与平衡。
三、“以人为本”的河北武术文化发展战略初探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发展武术,以人为本
在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中,毫无疑问,人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同时也是各种活动 当仁不让的主体。从大的方面来讲,人的素质决定着国运的盛衰以及综合国力的 强弱;从武术文化自身的发展来说,从事各项武术活动的“武术人”的综合素质也 最终决定着武术文化事业发展的水准与程度;另一方面,我们发展武术文化的目 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丰富和提高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社会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所以,从很大程度上而言,武术文化的发展又可以说就是从事各项武术活动的“武 术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髙过程。正因如此,探讨新时期的河北武术文化发展, 制定科学的河北武术文化现代发展战略,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 提高河北武术人才的综合素质为主要内容。
“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对于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启示
“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对于地域武术文化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以之为 启发,本书研究拟在此提出关于完善武术文化形态结构理论的有关见解,以及“增 加武术文化活动中关于人的行为层面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主体的“大众加精 英”定位等建议性观点。
(1)重视关于“武术人”自身的研究
目前通用的权威的武术文化形态论述,是1997年版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 会审定的《武术理论基础》沿用近年来流行的“文化三层次说”,将武术文化划分为 “物器技术层”、“制度习俗层”、“心理价值层”三个层次,即:道与理是核心层,礼与 艺是中间层,技与术是外显层,它们分别表现和展开的是对应的“人物关系”、“人 人关系”和“人天关系”。对于作为武术文化主体的“人”的自身形态特质内涵,在 现行的“武术文化三层次”理论中却没有得到体现。人类创造了文化,武术文化是 人类在不断的武术实践中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当前的武术研究,重点关注的是 人类武术实践活动创造的种种历史成果,对于创造这些成果的从事武术活动相关 实践的“人”的自身却很少给予关切与注视。武术发展演变的历史同时也就是人 类从事相关武术实践活动的个体生命过程的积累、接力和再传递,然而我们的目 光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只聚焦于传送者手中的“接力棒”,却无暇关注用尽心力延 续武术文化“传递”的众多普普通通的接力者本身。“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 创造了人自身”。®地域武术文化研究既要关注人民主体在武术实践中发展武术 文化的“外化过程”,还要探讨其在实践过程中自身不断被塑造的“内化过程”以及 内外两种过程之间的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因此,本书研究联系“武术人”的相关 概念,特提出把关于“武术人”自身的研究纳人“心理价值层”范畴的设想,在首先 关注“武术人”的现实生存状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涉及武德内容、制度习俗等“人 人关系”并进而研究民族性格、民族心理以及“人天关系”等深层内涵,这样的武术 文化形态体系可能会更为现实和完善。而由此,又引出了下一个与“以人为本”密 切相关的可能创新点。
(2)研究对象主体的“大众加精英”定位
“千仓万箱,非一耕所得;千尺之木,非旬日而长”。今天的中华武术文化形 态,是数千年来以武术活动为主的中华民族整体社会实践活动历史积累的必然结 果,人民群众是武术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在武术历史文化发展中居于主体地位的 应该是人民群众中处于绝大多数的“武术大众”而不是少数的“武术精英”。武术 文化既包括人民主体武术实践活动的对象性结果,也包括人民主体发挥主观能动 性的武术实践活动过程本身。
然而,在关于武术文化发展的研究中,目前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过于重视某 些拳种代表人物的倾向问题,同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组成武术文化主体绝大部 分的“武术大众”群体。事实上,人是社会主体。武术人从事武术活动的历史过程以及在该过程中同社会环境中其他因素所发生的一切联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 影响、作用都是武术文化及其发展动力的构成要素。“武术精英”们的显著的历史 业绩无不是自身努力、群众支持和吋代环境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武术文化发展 的历史轨迹上,“武术精英人物”们的活动以及业绩的确构成了一个个醒目的发展 节点,同时也给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清晰的切入点,但正是往往受到忽略的“武术大 众”群体在真实地构筑着连接节点之间的波澜壮阔的武术历史画面。武术文化的 发展,归根结底是处于主体地位的从事武术实践活动的人的发展。如何合理地协 调武术文化发展历程中“武术精英”和“武术大众”的主体定位,是一个尤其值得重 视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很有可能会带来武术历史文化研究思路的变化。作 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本书研究认为,我们的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应该确立研究 对象“武术大众”的主体定位,依“武术精英”布点,以“点”带“面”,进行迎难而上的 武术文化发展研究尝试。本创新理论的提出,无意中也符合了 “史学现代化”理论 中“由英雄史学变为民众史学,由观察表象的史学变为探寻本真的史学,由记载陈 迹的史学变为发现规律的史学”《等中国史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要求。对于武 术文化的发展而言,本书关于研究对象主体的“大众加精英”定位理论的提出,也 许能够称得上是一种创造性实践,它的影响,以后可能会逐渐体现出来。
浏览2,00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