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武术的意境美
“意境”是艺术境界中的一种,多数情况下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图景和传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融合后的产物。意境美不仅是武术自身风格与拥有巨大想象空间的内容,而且深入揭示了中国武术的创造性特点,中国武术的整体意境美大大推动了武术本质和武术套路融合的进程,使中国武术以境感人。传统武术的意境美具体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武术套路的意境美
具体来说,中国武术的套路是以特定价值取向与审美需要为重要依据的,对具备攻防价值的技击动作实施艺术加工,同时和演练者、编创者的情感、精神融合,在似像非像中实现“情境”交融,“情”“技”交融,神形交融。从某种程度来说,套路的形成和发展使得武术的文化意蕴更加深化,使得武术的艺术成分更加多样化。整体的意境美使武术本质渗透在各式各样的套路演练中,使人们能更加深刻地领会中国武术文化内涵。
2.武术动作名称的意境美
在漫长的行拳实践中,我国古代的民间拳师把客观世界诸多物态或者社会历史中的人物典故入谱,大大增加了拳技功法蕴含的美感,练拳者练武过程中往往能对中国武术的意境神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包括金鸡独立在内的诸多武术动作名称都能使人获得舞台艺术造型美的享受。
从整体来说,武术动作名称具有闻其名如见其形的显著特征,这一方面能使练拳者和看拳者充分享受中国武术独特的意境神韵;另一方面也便于把拳技套路中的文字意蕴传达给练拳者和看拳者。
3.武术拳谚理念的意境美
通过多方面努力,武术拳谚达到了形象化、新鲜化以及情趣化三方面的要求,同时把宽泛、规律性的内容浓缩于严整而简短的短句中,真正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要求。分析诸多武术拳谚理念不难发现,拳谚向人们传达了武术套路的多样化内容与“情节”,这里所说的“情节”是武术本质中内含的意境美的集中反映。
(五)武术的形神美
从古至今,武术技法动作都在追求形神之美,很多动作都是在模拟自然界景象或者各种动作姿态中形成的,力求在模拟大自然的基础上充分彰显中国武术的内在美。除此之外,中国武术对抗性搏击竞技中充分彰显了人体力量、灵巧、速度、柔韧四个方面的美,这有助于人们在竞技对抗氛围中获得美的感受以及强烈的愉悦感,观赏者同样能获得美的享受。
各个历史阶段的中国武术都反复重申“神形兼备”的深远意义。历代拳家们指出,“神”是“形”的内蕴和灵魂,如果武术中的“神”消失不见,那么武术中的独特韵味也将不复存在,其也就不再是真正的中国武术。具体来说,“神”是指拳家的内在精神世界,如强烈的攻防意识、优良的道德品质以及审美的人生态度,等等。
一方面,中国武术中的各个拳种都追求内外运动和生命的自由和谐运动相吻合,同时致力于使内部意气的流动与外部神气鼓荡在运动中逐步达到和谐状态,长拳中的八法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另一方面,中国武术中阴阳二气运化形成的基本审美特征可以在当前处于兴起阶段且致力于研究生命本质的“耗散结构”学说中获得合理解释。中国武术中阴阳二气的不间断运化,能使习武者的身心在周边环境中汲取能量,同时不间断地耗散能量,从而使人在运动过程中始终处于平衡状态。总之,中国武术的运动形式能使受众产生巨大的审美愉悦。
(六)武术的技击美
中国武术对习武者手、眼、身、法、步等身体动作的规范性提出了严格要求,同时明确指出习武者内部的精、神、气应与力、功有机统一,此外习武者的意念与思维同样要达到相关要求,即习武者应当通过外部动作演练彰显出区别于他人的精神、节奏、风格,这三方面要求使得中国武术逐步形成了形神兼备的运动特色,武术美的特征也逐步形成。武术技法之美集中反映在其大力倡导的“刚柔并济”理念中,武术技术的风格特征直接反映为阳刚与阴柔,具体体现在武术技法的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以及刚柔并济三个方面。
中国武术的发展源远流长,发展至今仍旧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武术具备健身自卫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武术本身就是一项别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以及愉悦感。中国武术的各方面内容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气质、民族心理、民族美感、民族精神。从本质上来说,中国武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运动美和修养美充分融合的独特美学表现形式。
三、武术与医学的关系解析
(一)武术与医学的自然结合
就体育运动来说,本质上是将自身活动作为基本手段,只有在其有目的、有意识、有规律地和健身医疗有机结合且发展成为养生之道时,才能发展成体育而独立存在。体育是综合性应用科学之一,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充分借助医学这个基础学科。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体育运动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和中国传统医学产生多重联系,中国武术在中国传统医学的指导下获得了良好发展。
从整体来说,中国武术和医学自然结合主要受几项因素的影响:首先,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只能和中医结合在一起;其次,中医理论的先进性特征使得武术技术的科学性更加显著,即中医学的精华不局限于其对自然、人体、疾病三方面的理解,而是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更在于其先进的方法论,这些方法论在武术技法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启发性作用;最后,中国传统医学和中国武术学练的本质性目标均是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水平,而体育运动又和运动创伤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运动和卫生要求相符才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积极作用。而综合分析竞技体育会发现其“不养老”问题一直存在且未找到妥善解决的方法。中医和传统武术均高度重视修身与养生,两者的健康理念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二)武术与医学辩证方法的统一
由于传统中医和中国武术的方法论基础是相同的,所以为两者实现双向渗透和融合提供了条件,具体反映在以下两方面。
L共同的哲学基础
元气论是中国武术和医学的共同认识论基础,传统医学的构建基础就是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基础,同时传统医学的整体综合观和阴阳辩证观具有鲜明特色,指出“精”“气”“神”是人体三宝,并且这三宝存在互为一体、相互依存、无法分割的关系;中国武术也曾把元气学说完整吸收到自身的理论体系中,并由此形成形神合一、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武术思想。
1.共同的辩证观
中国武术和传统医学的辩证观基础都是阴阳辩证观,其中后者是以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基础为理论基础而构建的。
2.共同的整体观
传统医学指出,要在立足于全局的基础上把握对患者的医治环节和施治环节。而纵观中国武术理论会发现,其中的“六合”(“内三合”与“外三合”)不仅和传统医学倡导的整体观不谋而合,还和传统医学的指导思想存在本质上的一致性。
3.追求和谐统一
不管是传统中医,还是传统武术,两者都致力于使机体和大自然实现和谐统一,不仅反复重申要结合个体性别特征、年龄阶段、体质水平、环境条件、气候条件等选择最适宜的医治手段或武术项目,也反复重申要通过壮内与培养真气两种方式达到健内安外的预期效果。
一、中国武术的起源
对于中国武术的源头,大体能追溯至我国古人的生产活动中。在100多万年前,生产资料匮乏和生产水平低下的现实情况使得人们必须组织和参与狩猎活动,人们在和野兽长期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创造了很多种技法,同时使用武器逐步演变成人们为满足生存需求而战胜野兽的独特方式。在50余万年前的“北京人”遗址中就发现了很多种原始工具,具体包括石锤、石刀、骨器、木棍等。在古人徒手和野兽斗争以及使用器械技术和野兽斗争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后,人们开始有目的、有意识地应用这些格斗技术,武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这也就是原始武术在生存竞争中的起源。
在原始人群各式各样的生存竞争中,人和兽斗是技术得以产生的一项关键因素,人与人之间的格斗也和武术的产生有直接联系。新石器时代末期,在私有制产生的情况下,各个氏族部落为获得更多的财产和领地常常会进行争斗,原始集团之间组织性强的械斗也就由此形成。原始部族的争斗和战争大大加快了武器制作速度和技击技术发展速度。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使部族的战争需求得到满足,把磨制锋利的生产工具当作相互残杀的武器,人们使用兵器的技艺和战争中需要掌握和运用的格斗技术就慢慢演变成独立的技术领域。
为进一步满足原始社会战争的需要,随后产生了战争操练的武舞,人们也将其称为“战舞”,具体是舞者手执不同类型的武器完成击刺动作的演练,武舞拥有实战的功利性。
中国武术的起源和包括原始宗教、原始教育、原始娱乐在内的原始文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巫术与图腾崇拜作为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多数情况下都是借助原始武舞呈现给大众的。 人们在进行狩猎和战争的前后往往会跳武舞,目的是设想自己已经运用击刺杀伐的动作将敌人打败。图腾武舞是原始部落祭祀活动的主要内容,通常情况下会凭借战斗的舞蹈来供奉始祖神物,由此表现内心的崇敬之情。除此之外,教育和娱乐同样是武舞的重要作用,原因在于武舞是将知识、技能、身体训练、习惯培养等方面融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
从整体来说,在我国原始社会生存工具和搏斗技术逐步发展成为战争器械及其技术再发展成为武舞的全过程中,能够分析出中国武术的大体发展脉络,也能对中国武术和原始文化之间的联系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
浏览4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