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体育被列为学校教育的课程。随着近代学校教育的迅速发展, 近代体育也随之得到很大的进步”。一些学校相继在体育课中增添武术课,或开 展课外武术活动,在学校运动会中增列武术表演和比赛。尤以北京、天津等大城 市为盛。“在1907年,北京有各类学校200所,在校生17053名。有条件的学校 都先后开设了体操课,除普通体操课外,还学习徒手哑铃、棍棒操、柔体体操及枪 剑术等”。些教育家认为,列武术为学校课程内容的条件已经具备。

刘万春:《河北武术》,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第226-229页。

郭玉成、许杰:《精武体育会与中央国术馆的武术传播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第2期,第 76-79 页。

宋卫忠:《民俗北京》,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211页。

的学校武术教育潮流中,河北地域又义无反顾地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一 H午禹生‘武术进人学校”的口号提出

1915年4月,在天津召开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北京体 育研究社许禹生等提出的《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教育 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至此,源 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武术,正式进人学校教育,成为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一项内容”。® 早在1911年,许禹生就于北京成立了体育研究社,以“研究体育,振兴尚武精神” 为宗旨,“主要从事组设体育学校、讲习会,调查体育状况,编译各种体育图书等工 作”。“北京体育研究社还提倡改进传统武术拳路练习方法,改进了传统武术单人 教授不易推广的缺点,使其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在北京体育研究社以及武术 体育会等倡导和推动下,“北京的中小学增添了武术、拳术,以及踢毽子、抖空竹、 跳绳等传统体育活动,1931年,武术和摔跤被列为华北运动会的表演项目”。在 近代学校的武术教育开展方面,河北武术名家许禹生可以说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 用。许禹生发起的北京体育研究社于1918年创办的《体育季刊》也是中国武术史 上第一份武术杂志。另外,1920年前后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对于武术的大力倡导 等,对当时的学校武术开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屹立学校武术教育潮流的前沿

奔走全国各地任教的河北武术名师

民国年间,学校武术教师的来源有三:直接从民间武坛聘请拳师、从武术社团 聘请教员、来自各级国术馆和体育专门学校的毕业生。民国初年,直接从民间武 坛聘请拳师的情况比较普遍。到民国中、后期,仍然有这类情况。这一时期,河北 武术各拳种的名家走在了开展学校武术教育活动的前列,如刘殿琛曾先后受聘于 北洋法政学校和清华学校任武术教师;靳云亭受聘于工艺学堂、育德学校;李存义 受聘于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耿继善受聘于河北赵县中学;郝月如受聘于南 京中央大学;李雅轩受聘于南京国民体育学校;梁振蒲受聘于河北省立十四中学 和束鹿女子师范学校;刘凤春受聘于北京体育学校;纪德受聘于北京高等师范学 校、医学专门学校和北京体育学校;陈子正受聘于黑龙江第一中学、第一师范和上 海广肇公学等。据1924年《体育从刊》中北京体育研究社有关记载:“自民国纪 元,吾社成立,京师各校渐向社中聘请教员,教授斯术(武术)。”在《中国武术史》关 于“学校武术师资的来源和培养”一节中所列举的12位在全国各地学校任教的武 术家中,属于河北地域的共有10人,也许,从这个看似偶然的小事件中,我们可以 想象出当时河北武术在开展学校武术教育的全国性潮流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所 处的地位。

①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出版社】997年版,第347-352页。

对武术师资教育和培养的重要贡献

学校武术的勃兴,需要大量既擅长武术又能兼教其他体育项目的武术教师, 培养武术师资的教育机构应运而生。当时的这种机构主要分为以原有的师范院 校体育系(科)为基地培养武术师资和以新出现的武术为重点的体育学校两种。根 据教育部1915年“此项(武术)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的通令,1917年北京高 等师范学校增设体育科,开设武术课。丨917年初,北京体育研究社附设体育讲习 所,培养擅长体育、武术的师资。1920年春,改名北京体育学校,许禹生任校长。 学制初为一年半,旋改为二年,后定为三年,课程分为学科、术科两种。学科包括 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原理、中外体育史、生理学、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国 文等27门;术科包括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新武术(棍术、剑术)等国技,各种兵 式训练体操,童子军、田径赛和日本柔道等。北京体育学校的毕业生主要去向有 两个:一是留在北京公立中小学校任体育教员;一是回学员原在省(市)充任中等 学校体育主任或教员。1946年7月,中央国术馆创办的我国第一所“国立国术体 育师范学校”,由四川迁至河北体育场,张之江任校长。有识之士推荐门人人学深 造,一时成为津门武术界的一个亮点。®显然,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和北京 体育学校等为代表的河北地域为当时武术在学校的开展作出了师资教育和培养 方面的重要贡献。

先行一步的武术教育开展状况调研

据马良《中华北方武术体育五十余年纪略》记载,1924年6月,北京体育研究 社曾对北京、河北、辽宁、吉林、河南、山西、江苏、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湖北、陕 西、四川、广东等省市40所大、中学校的武术活动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将武术 列人正课的占52.5%;只在课外开展一些武术活动的占22.5%;既未列为正课、课 外也不开展的占25%。据《中国近代体育议案选编》所述,丨940年,张之江在全国 国民体育会议指出,“查全国各级学校,列有国术课程者,统而计之,不过十分之 一、二,且多作为课外活动,迄无国术课程者,尚居十分之八、九”。这种情况表明, 学校武术在民国中期取得的进展,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退步了。@上述北京体育研 究社和张之江所进行的有关当时全国武术教育开展状况的调研活动及成果,在其 所处时代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超前的武术科研意识,其调研成果在同时 代所处的地位也同样具有相应的领先性。

武术进入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扩大了武术的普及面,拓展了武术的领域,同时 也极大地促进了武术自身的发展。就这一方面的贡献而言,河北武术无疑是值得 骄傲和自豪的。

浏览1,24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